与时代同频共振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舞剧创作研究评述
2023-01-20郭凡凡
郭凡凡
(太原师范学院 舞蹈系,山西 晋中 030600)
20世纪80年代是山西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高峰,20 世纪90 年代,中国舞蹈界掀起了学习和创作现代舞的热潮,受其影响,传统舞蹈的创作理念发生了转变。随后,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化艺术走向多元,传统的舞蹈题材、风格、样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在此背景下,山西舞剧创作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改革开放初期,山西诞生了第一部舞剧《傲雪花红》,进入21 世纪后,《一把酸枣》《粉墨春秋》《吕梁英雄传》《打金枝》等原创大型舞剧相继问世。
一、舞剧《傲雪花红》——山西舞剧创作的肇始
20世纪80年代,山西省歌舞剧院先后创作了以“黄河”为主题的三部歌舞作品,被称为《黄河三部曲》,并逐渐形成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黄河派歌舞”。此后,山西舞蹈创作就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人民生活为主题,引领全国文艺界掀起了“风情歌舞”的创作热潮。同时,在《黄河三部曲》的创作中,创作组对“剧”进行了反复探寻尝试,从歌舞系列剧到大型舞蹈诗,再到舞蹈诗剧,为山西舞剧“戏剧性”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黄河派”歌舞的热潮逐渐平息,山西也在探寻更大的舞蹈发展空间。20 世纪90 年代末至21 世纪初,在时代主题的感召下,舞剧创作以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为主题,山西省歌舞剧院延续《黄河三部曲》的诗意的空间处理手法,并受交响编舞影响,于建国50 周年之际创排了红色革命题材舞剧《傲雪花红》。舞剧以革命烈士刘胡兰为人物原型,以家喻户晓的小说、诗歌、话剧中的历史故事为题材。编导刘兴范选择了大众熟悉的故事,打破了固有的程式,以独特的创作视角和新颖的创作手法对“旧”题材进行新解读,超越了地域风格,形成了舞剧的“戏剧性”结构方式。该剧从人物性格出发,以虚拟象征和诗意化的手法打破英雄主义藩篱,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使作品情感更加细腻、形象更加饱满、内涵更加厚重。这些大胆的突破和有益的尝试为后来的舞剧创作提供了参考。
山西省歌舞剧院创演的《傲雪花红》成为20 世纪90 年代末以来我国“红色舞剧”的优秀代表作品,先后于2000 年荣获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银奖,于2001 年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八届“入选作品奖”。舞剧《傲雪花红》的诞生与成功标志着山西舞剧创作的肇始,也为后来山西舞剧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舞剧《一把酸枣》——山西舞剧创作的超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凸显,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观念和组织管理模式开始转变,因此,政府出台了各项文化政策,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在2002 年,有关部门开始启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以鼓励精品舞台剧目的创作与演出。山西省委、省政府为打造文化强省,开始大力支持创作舞台艺术精品,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华晋舞剧团积极响应号召,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一流艺术资源,于2004 年创排了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
《一把酸枣》由国家一级导演、顶尖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作曲家、国家一级舞美灯光设计师等一流人才组成创演团队,以山西晋商历史文化与晋商爱情为主题,在舞蹈编创、音乐制作、舞美设计等方面精益求精,作品超越了地域概念,具备国际化水准,是山西舞剧创作的超越。
群舞编创是编导张继钢原创精神的高度体现,他准确把握群体形象特征,将群舞的叙事功能与审美价值发挥到极致,强调群舞对地域文化表达的重要作用,舞蹈中的每一段都是经典。双人舞编创增加了托举的技术难度,将演员的后背、膝盖、肩膀作为支撑点,这是该舞剧对传统双人舞技术的超越。在音乐制作上,该舞剧以山西民歌为主题,融合交响乐、二胡、打击乐,既有山西民乐的淳朴,又有流行乐的时尚,使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交相辉映。在舞美设计上,该舞蹈吸收了山西大院的建筑风格,舞台上青灰色的砖墙、挂红灯的屋檐、“汇通天下”的牌匾等充满地域特色的布景,充分表现了山西地区的建筑特色。
舞剧入选2005-2006 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奖”文华剧目奖、文华编导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舞台美术(舞美设计)奖、文华表演奖。如今,《一把酸枣》的演出足迹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共演出逾千场,出访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韩国、巴林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一把酸枣》在投资规模、创演实力、题材选择、创作手法、作品立意、创作理念、获得荣誉以及对外交流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成功。作品在展现山西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展现了山西舞剧的创作水平,成为继《黄河三部曲》之后山西舞蹈发展的又一高峰。
三、舞剧《粉墨春秋》《吕梁英雄传》等——山西舞剧创作的多元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日趋旺盛,文化产业发展跨界融合,各领域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近年来,科技助力文化产业的优势效益逐渐显现,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国家为鼓励和引导舞剧创作,设置了一系列奖评机制,包括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国家艺术基金、全国舞蹈展演等,以此推动舞剧事业繁荣发展,使中国舞剧创作迈入高速发展阶段。山西舞剧创作立足于地域文化,不断创新,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自2011 年以来,山西各大演艺集团及文化单位接连打造了多部舞剧,其创作题材、叙事结构、创作手法等都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从舞剧的题材来看,有以梨园戏班的起落沉浮为背景,弘扬戏曲文化,表现戏曲人对人生目标的执着追求的《粉墨春秋》;有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用鲜血铸就太行精神的《吕梁英雄传》;有以传统文化为题材,讲述帝王理智处理君臣关系及家庭矛盾,表达小家和、大国安思想的《打金枝》;有以锡崖沟人民开山凿路的故事为题材,以脱贫攻坚为主题,讴歌新时代愚公精神的《路》;有以革命先烈的家书遗稿为素材,抒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家国情怀的《家书》等。这些舞剧有的改编自文学剧本,有的以人物事迹为原型,还有的依据历史故事进行创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彰显了山西地域文化。
从舞剧的结构来看,因作品主题与内容的多样化表达,叙事结构也呈现出多元态势。如《打金枝》《吕梁英雄传》《粉墨春秋》等舞剧以传统的线性结构展开叙事。其中,《打金枝》依据晋剧版打金枝的故事发展顺序设定结构。《粉墨春秋》以三个师兄弟的成长经历展开故事情节。《吕梁英雄传》改编自小说,以四幕十场连环式的叙事方式把众多人物形象、复杂的人物关系、庞杂的故事情节囊括其中。《刘胡兰》以无场次的叙事结构将刘胡兰踏上革命征程并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经历完整展现出来。《千手观音》摒弃了幕场式结构,用十二首颂歌将舞剧分为十二个段落。《家书》以史诗般的情怀、篇章式的结构对红色主题进行了现代表达。
从创作手法来看,山西舞剧创作不断突破传统。《粉墨春秋》将古典舞、中国戏曲及山西地方戏曲元素有机结合,寸跷、水袖、髯口等古典技艺也在舞段中得到展现,在满足叙事需求的同时,传承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吕梁英雄传》融合了晋北地区踢鼓子秧歌、杂技技术以及现代舞编创技法。《打金枝》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人物内心戏份舞台化,通过来回切换真实场景与虚构场景表现人物矛盾和故事冲突。《刘胡兰》大量简化了舞美,侧重于用灯光烘托环境氛围,在敌人与共产党人的丛林厮杀一幕中,使用灰暗灯光代替道具造境,表现了夜幕下敌人的黑色影子和光照下灰暗的树影,营造出阴冷紧张的杀气。
四、山西舞剧创作之思考
梳理山西舞剧20 多年来的创作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在舞剧创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山西舞剧发展受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出现了严重不平衡的现象,太原作为山西省会,聚集了优质的文化资源,其经济、文化、交通和政策扶持都优于其他地区,在舞剧的创作数量上,太原出品的舞剧数量占到山西舞剧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一不平衡现状不利于山西舞剧创作的长远发展。
与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地相比,山西舞剧作品的数量与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山西地域文化题材的舞剧的创作能否满足大众的心理诉求,并最终获得大众的文化认同,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剧本选择来讲,山西舞剧中的创新性剧本较少,大多剧本选择山西家喻户晓的故事与人物事迹,这一方面可以减少观众对舞剧的陌生感,但另一方面,也更容易让观众因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对舞剧的期待不高,或对于舞剧创作的创新性要求更高。
人才短缺也制约着山西舞剧的创作发展,阻碍了山西精品舞剧的推出。目前,山西的演出市场还不够规范,舞台演出更新速度较慢,人才流失十分严重,尤其是编剧、导演、音乐等艺术创作人才十分匮乏,许多舞团外请知名编导及演员,但这些人员缺乏对地域文化的体验与情感认同,无法深挖地域题材舞剧的精神内核。艺术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缺乏定向引导,院团创演人才的培养模式单一,艺术批评与理论研究也比较薄弱,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艺术交流与批评的环境。
打造一部精品舞剧耗时长、投资大、回报少,这导致许多舞剧成功首演之后就压箱底。当前,我国演出市场尚不规范,演出团体与企业经营入不敷出,旧剧目无法获得收益,新剧目无法继续投资,大众的文化消费能力与舞剧的创作速度出现脱节,大众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与舞剧的创作水平出现矛盾,舞剧与大众不能平等对话。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发挥太原的优势,引领其他各区域舞剧创作共同发展,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下,共同携手打造山西文化品牌,在创作方面进行更多内外部交流与民间采风,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机会,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注重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培养编、演、导全能型人才,加快舞剧创作人才队伍的培养。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对外宣传新创作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调动大众的文化参与热情,扩大艺术产品的受众范围,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近年来,国家为推动艺术院团走进市场,特别设立了展演推广机制,政府补贴降低票价,让艺术走进大众生活,山西省政府从2013 年开始举办惠民演出活动,使普通大众可以进入剧场接受文化熏陶,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山西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戏曲文化、民间舞蹈文化、民俗文化、民歌文化、传统工艺文化、名人文化、佛教文化、关公文化、商贾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这些文化资源都是舞剧创作的“源头活水”,山西舞剧创作应立足于山西特殊的优势,体现地域特色,根据时代变化和人民需求不断调整创作目标,深入了解新时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打造人民喜闻乐见的精品舞剧,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学习吸收外来文化,找准山西舞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增强文化自信,深挖山西舞剧的文化内涵及文化价值,用舞剧演绎历史的、现代的、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舞剧创作要“一手伸向民间,一手伸向世界”,挖掘地域特色、时代精神、人性深度、艺术价值,致力于讲好山西故事,打造独有的文化品牌,让山西舞剧“走出去”。山西的文艺工作者应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创新发展山西文化的重任,为山西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也为人民生活带来更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