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下乡”的理论基础和建设路径

2023-01-20

活力 2022年22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文化

吴 浩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泰州 225300)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根本问题,是我党必须重视的工作。“文化下乡”活动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实行的惠及乡村的文化推进活动,为的是丰富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改善农村社会文化风气,大力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新时代的文化思想传递到每一个乡村,满足广大农村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下乡”的理论基础和建设路径,为我国的“文化下乡”指明道路,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的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提出的农村发展战略,我国是以农业立本的国家,需要大力发展好农业,做好农村的发展、农业的振兴、农民的增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经之路。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详细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国家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民增收,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8年5月召开专题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正式开始实施。

二、“文化下乡”的发展

“文化下乡”是农村发展建设的重要途径。列宁早在1920年就提出了“文化下乡”的设想,建议引导教师、专家等文化人才下乡,鼓励城市工人文化团体、共产主义青年团等团体组织下乡,促进文化资料、文化设施等下乡,帮助农村建立学习组织、学习基地场所,教授农民知识,帮助其提高科技文化水平,从而促进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我党的农村工作中较早提出了“文化下乡”,早在1938年,柯仲平就在其发表的《文化下乡去的一个实际问题》中探讨了“文化如何下乡”这一重要问题。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提出“文化下乡”活动,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政策方针,并进行了落实。这一活动奠定我国文艺创作发展的基本方向,其目标在于帮助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使文艺真正为工农兵服务,解决文艺工作者与实际结合、文艺与工农兵结合这两个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也从无到有建立起来,在文化政策上同样提倡文化下乡,以培养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及各种专门人才。积极调动文化分子的积极性,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

1963年3月,文化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联合组织了首批“农村文化工作队”,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县级的文化艺术单位更好地开展农村文化工作,向农民宣传社会主义事业,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开展文化宣讲活动与教育活动。

1996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文化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农业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并从1997年开始正式实施,其中“文化下乡”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文化下乡”逐渐成为有关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下乡”热潮。

三、“文化下乡”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文化下乡”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关于“文化下乡”的专门论著,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下乡”的思想主要呈现在关于农村问题的论著中,是站在推动社会主义革命进程和改善农村封闭落后现状的立场出发的。他们认为,农民具有“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和“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的特点,认为必须通过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来改变他们落后的现状,提出了“文化下乡”和“城乡融合”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城乡融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将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相结合,使城市农村文化融为一体,促进城乡的融合发展。

(二)我国关于“文化下乡”的思想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的国情,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与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下乡”有关的论著思想。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下乡”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他认为:“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做,要以农民为中心,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要以农民的需要和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文化下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现状。邓小平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共同富裕的道路”,当时的中国农村体量占比很大,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做好乡村发展工作,更要做好农村的文化建设,一切以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充分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文化。江泽民提出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明确乡村文化建设是党工作的重点之一,“文化下乡”逐渐成为有关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战略,指出要重视乡村文化的建设,保障农民增产增收,并全面停止征收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强调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下乡”的重要性,确定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内容和要求,对于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了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与中国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乡村要振兴,文化要下乡。只有将中央的文件精神真正传达到乡村,传递到农民的心里,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为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下乡”的发展指明方向。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下乡”的建设路径

(一)健全制度机制,为“文化下乡”提供可持续的制度保障

国家需要完善“文化下乡”制度,健全“文化下乡”机制,推动“文化下乡”的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地方策划、社会出钱、共同出力”的“文化下乡”建设思路,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的基础之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文化下乡”的制度文件,要求相关文件能够落到实处。以基层文化部门、艺术团体、高等学校等为重要抓手,积极努力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文化下乡”的事业中来,在社会上慢慢形成“政府引导、文化部门牵头、群团组织配合”的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参与“文化下乡”的新时代格局。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文化下乡”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增加“文化下乡”工作的考核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可量化考核的相关指标体系,有关管理部门认真考核评估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保证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增加监督机制,形成“上级—本级—下级”的三级监督体系和“法律—受众—舆论”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保证监督不留死角。增加评比表彰制度,对于做得好的方面或者成功的经验需要及时总结归纳,进行表彰和推广,发挥“明星效应”,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整合社会资源,为“文化下乡”提供资源依托

“文化下乡”是一次文化迁徙的过程,在“文化下乡”过程中,要结合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在尊重当地乡村文化人文性、地域性、特色性的基础上,要在能够充分整合乡村现有的优秀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挖掘符合乡村发展需求社会文化资源,使两种文化资源相互汲取、借鉴,形成优势互补的新文化,全面服务乡村文化的振兴发展。

一方面,需要整合社会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是根据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下乡”的需求,对于各个层次的不同结构和内容的文化资源进行鉴别、选择、汲取,从而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机结合,使其具有很好的系统性、应用性、条理性和价值性。

另一方面,在“文化下乡”的过程中,对于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特征的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要进行合理的保护和继承。这些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是农村宝贵的文化资源,不管是物质形态还是非物质形态的,都应受到重视,在保护和继承的基础上,挖掘文化内涵,给予创新和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坚持继承保护与开发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同时可以根据发展的需求来满足乡村村民对于新的先进文化的向往,相辅相成,更好地服务乡村文化的振兴。

(三)充实人才队伍,为“文化下乡”提供人才支撑

文化承载的主体是人,“文化下乡”服务的也是人。在我国农村,虽然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水平的政策,出台措施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但是受区域、历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乡村教育仍是短板,收效甚微,导致乡村教育的水平普遍不高,教育的受众范围很小,乡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高文化人才更是稀缺。

要想在“文化下乡”的支持下完成乡村的文化振兴,首先要解决人才队伍问题。要坚持培训扶持并重的原则,组建高层次文化人才的扶持队伍的同时加强人才队伍的管理、乡村村民的培训。大力挖掘、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设,重新构建农村知识阶层,强化人才体系培养,充实人才队伍。

一方面,国家要通过制度文件积极引导基层文化部门、高等学校、群团组织等高学历层次部门中的文化人才参与到“文化下乡”的事业中来,不断发展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作用,构建多层次“文化下乡”的主体格局,形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合力。

另一方面,要通过高等教育等手段,提升乡村的人才储备。鼓励乡村青年接受良好的教育,能够走出去,接受先进的知识,乡村出台相应的政策奖励,吸引“走出去”的有志青年“学成归来”,将在外面学习的先进文化带回家乡。这些本身就是乡村走出去的人才,更能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可以“对症下药”,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下乡”,将先进、科学的文化知识在乡村发展建设。

其次,在加强扶持的同时,还要充分整合利用乡村教育、技能培训等各类教育资源,构建乡村文化技能培训教育体系,引导乡村村民接受再教育,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提升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培养新型的职业乡村村民,对于“文化下乡”带来的先进文化知识能够接纳和消化,并传承应用于实践,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结 语

乡村振兴提出的战略背景和“文化下乡”历史变迁的过程反映出党和国家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和“文化下乡”工作的重视,也反映出我国以农业为本的实质。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下乡”对于乡村振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在制定乡村发展战略时要了解乡村真实的现状和真正的需求,结合“文化下乡”的思想理论研究,通过健全制度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充实人才队伍,完善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下乡”的建设路径,为“文化下乡”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资源依托和人才支撑,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