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探析

2023-01-20朱诗莹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产力共同富裕资本主义

朱诗莹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实践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但使用过“所有人的富裕”“大多数人的利益”等说法进行表述,他们在诸多思想的论述中都表达了要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例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提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1]这些论述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共同富裕思想。梳理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可以为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参考,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一、党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目标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消除剥削制度,避免两极分化,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同富裕可以被理解为形容词即社会发展需要达到的状态,也可以被理解为动词即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社会发展需要达到的状态是指社会全体成员处于一种财富充足富裕、生活幸福安康的状态,更确切地说是指全体人民群众都能生活在富裕而美好的生活中。“基本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指的是形容词意义上的含义。不断实现这一状态的过程是动态的,全体人民通过生产劳动不断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物,这些财富由全体人民共同占有和享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实现美好生活,其中具有“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迈进”的含义,这是动词性质上的共同富裕。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两种含义都在使用。

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性的必然展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理论,这种基本规律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趋势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内容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断朝向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前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蕴含共同富裕的因素,因为这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表现和要求。共同富裕要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没有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则无法获得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也就无从谈起。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共同富裕还是一个生产关系的概念,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中的占有方式和占有程度问题不是单纯生产力所能够解决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经济决定论。因此,党的共同富裕概念必然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基础之上。

共同富裕包括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两大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满足两方面的要求,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共同富裕。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会使两者相互制约,即发展物质富裕会影响精神富裕的发展,反之亦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则能够使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物质富裕为精神富裕提供现实基础,精神富裕为物质富裕提供动力支持。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涉及人们的吃穿住行。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了能否达成物质上的富裕,发展生产力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工作。精神富裕涉及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具体表现为人民智力水平的提升、文化素养的提高、文化自信的增强、价值追求的提高等。在物质富裕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涵养、智力水平和价值追求是实现共同富裕路的重要目标。

二、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任何思想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同样如此。马克思提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有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中,物资匮乏、生产力落后,人们的生活资料得不到保证,面对灾难和野兽时甚至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是问题,当时人类的普遍追求是保证生命安全和食物充足。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到出现剩余产品的时候,产生了社会分工和阶级,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19世纪,西方发生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猛提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猛发展,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社会日益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无产阶级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来出售,最终成为大机器的附属品。资本家的贪得无厌导致劳动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社会局面引发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发现,物的增值与人的贬值之间成正比,不间断的劳动不但没有提高工人的生活质量,反而使得工人的生活水平相对下降。富人们享受着无产阶级创造的物质财富,穷人们在生产棚舍里拿着微薄的工资艰难地生活。畸形的资本主义世界、市民社会贫富分化的现状让马克思认识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资产阶级累积的财富就越多,无产阶级就越贫穷。这种社会现象迫切要求为人类寻找一条生存之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发展造成两极分化,追求共同富裕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要追求的价值目标。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同富裕要求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通过按劳分配实现生活资料的平等占有,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社会生产能够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种可能性现在是第一次出现了,但是它确实是出现了。”[2]这说明,生产力发展对于国民生活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能够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使用“所有的人”“自由”“一切社会成员”这样的词汇,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阐释未来社会人人都要富裕、人人都可以富裕的社会理想——那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都会得到极大提高,每个人体力和智力水平都能获得全面发展。

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刻剖析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社会局面,通过不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劳动价值,富人和穷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层次动力,是社会进步的开端。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一步阐释了共同富裕的历史规律。未来社会要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以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在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时,才可能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历史上创造了快速发展的奇迹,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社会几百年所走的路程。中国的道路和经验告诉我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应该将生产力发展抓在手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

三、社会主义制度是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将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受到十月革命的鼓舞和启发,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进而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使中国人民过上富裕生活,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探索,提出共同富裕思想。毛泽东在1955年7月31日《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思想,要巩固工农联盟,就要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他说:“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3]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都离不开无产阶级的领导,离不开包括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其目标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就要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应有之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快速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总量,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解决了生产资料私有制问题,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带来社会灾难,无产阶级作为社会成员的大多数,承受着巨大的社会负担却不能够享受应有的社会福利,甚至连最基本的人权都得不到保证。两极分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不断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肮脏的,资产阶级是扭曲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最大利益,肆无忌惮榨取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无产阶级被迫起来反抗,争取自身的解放。为了消除资本主义产生的不平等,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的深刻认识,提出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原则性的措施和主张[4]。马克思恩格斯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和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出发,得出无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的结论[5]。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胜利是属于大多数人的。人们群众是实现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力量剥夺剥削者,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并逐步消除社会贫困现象,不断朝着共同富裕前进。

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初,为巩固政权稳定、促进公有制发展、建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一般要实行较为集中的经济管理方式。斯大林说:“不实行集体化,就不能把我国引上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康庄大道,就不能使千百万劳动农民摆脱贫困和愚昧。”[6]想要让农民摆脱贫穷,就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需要集体化的、公共的大生产。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除贫困,让大家一起过上富足富裕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因此,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7]。

生产资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也在于最大限度剥削、压榨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两极分化的产生是必然的且不断在加大,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生产资料,资本不断积累,无产阶级在资本的压榨之下变得越来越贫困。所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蕴含着深刻的两重性,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工人生活的贫困,产生越来越加剧的两极分化。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吸收空想社会主义公有制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形式与变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实现经济基础层面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消灭剥削以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实现,是党和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制度。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与制度,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制、宋教仁的中国议会政党制、西方总统制等都不能解决中国问题。历史已经证明且正在证明,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才是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

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

“现实的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共同富裕的受惠者。马克思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三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8]马克思“全面发展”“自由个性”思想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不“全面”不“自由”的状态提出的。第三个阶段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社会又包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时期主要以按劳分配为主,共产主义时期则以按需分配为主。社会主义社会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足够丰富的物质财富进而实现共同富裕,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准备物质基础,并在社会综合发展中不断朝向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前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着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正走在强起来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从化,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毛泽东提出共同富裕概念,开启了共同富裕实践。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共同富裕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后,开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是由“现实的人”构成的,“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构成人类历史,“现实的人”组成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为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依靠人民群众。

五、结语

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长期而复杂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的实现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通过一系列制度,从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世界还没有先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已经取得历史性成就,且正将这一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对于世界来说,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和经验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共产主义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生产力共同富裕资本主义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