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在场:“儿童本位”视角下的音乐教学
2023-01-20江苏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23800
江苏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23800)苗 飞
音乐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学,不仅仅是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教学,更是对学生情感的发掘、想象力的培育以及心灵的塑造。让学生主体在场,是“儿童本位”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的理性回归。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观照学生生活,引领学生实践,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审美、立美和创美;教师应当探寻音乐课程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享受音乐,体验到音乐的魅力,让他们以生命特有的姿态富有个性地成长。音乐教学,应当让学生唱出自己的旋律!
一、主体缺场:“儿童本位”视角下对音乐课堂的整体观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小学音乐教学的立场应该是“儿童本位”。那么,什么是“儿童本位”?笔者认为,“儿童本位”就是将学生作为学生来对待。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呵护学生的童真,理解学生的童趣,能主动解读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需求等。但是,当我们从“儿童本位”的视角来观照当下的音乐课堂教学时,却发现学生主体性缺失,具体表现为学生意识单薄、精神缺失、个体关怀不足等。
1.教师教学的僭越
音乐课堂中,学生主体缺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教学的僭越,即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强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些音乐课堂中,我们看到教师对学生的精致化引导,没有给学生的自主学习预留充分的时空,导致学生的音乐学习亦步亦趋,没有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苏少版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牧歌》时,教师在课始就直接给学生呈现一些具象化的图片,这就左右了学生的视听感受。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先给学生预留一定的自主性时空,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感受、体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畅谈聆听的感受、体验。在学生对歌曲有了整体的感知、体验后,教师呈现一些美丽的草原风情图片,让学生感受蔚蓝的天空、茫茫的草原……如此,学生的音乐学习会更灵动、更自然。
2.教师引导的缺失
与教师教学的僭越相反,教师引导的缺失,同样会导致学生音乐学习的主体缺场。在音乐课堂中,有的教师常常会做“甩手掌柜”,让学生简单地跟着音频、视频模唱。这样教学,尽管学生也有外显性的表现,但学生的内心触动非常小。例如,教学苏少版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时,教师有和蔼可亲的教态,教学环节的设计也非常富有层次。在课即将结束时,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我想把这首歌曲演唱一遍。”显然,学生想用自己的表现来表达歌曲的内涵,同时展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但遗憾的是,教师囿于课堂教学时间以及课堂教学预设的考量,采用搁置的办法:“待会儿,课后让你唱,好吗?”这看似委婉的劝诫,让学生失去了音乐学习的激情。不得不说,这位教师的“儿童本位”严重缺失,因为在这位教师的音乐教学预设中,学生仅是“演员”“配角”。
二、主体在场:“儿童本位”视角下音乐课堂的理性回归
主体在场的课堂,是一种生成性的课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主体在场的音乐课堂,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顺应学生的音乐学习样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随时调整教学预设。真正的“儿童本位”,不仅仅关注学生群体,更关注学生个体。音乐教学正是通过学生个体的音乐学习来带动学生群体的音乐学习。主体在场,是“儿童本位”视角下音乐课堂的理性回归。
1.基于学生的经验
学生的音乐学习应基于已有的经验之上。学生已有的经验不仅包括群体性经验,还包括个体性经验。群体性经验主要指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等,而个体性经验主要指学生的具体活动经验。音乐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在场,是指学生的音乐学习经验在场、学习方式在场以及学习倾向、风格等的在场。例如,教学苏少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龟兔赛跑》时,教师让学生从歌曲的音色中听辨是什么乐器演奏,结果可想而知——课堂冷场。显然,这位教师高估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忽视了学生年龄、心理的特征。而另一位教师则呈现演奏乐器的图片,让学生借助听觉,从音色、节奏、速度中捕捉歌曲表现主体的个性。有的学生在聆听中模仿兔子的轻快跳跃,有的学生在聆听中模仿乌龟的笨拙爬行。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了兔子的灵巧个性、乌龟的沉稳个性,充分彰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编,促进学生音乐学习力的提升和良好音乐学习习惯的养成。
2.基于学生的自主
课堂上,让学习主体在场,关键是赋予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在自主性的音乐学习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自主学习的时空,给学生打造自主学习的平台。例如,上述《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的教学,在学生提出要唱歌时,教师应当满足学生的愿望,给学生打造唱歌展示的平台,让他尽情地表达自我的理解。可能,在这个学生展示之后,将会有更多的学生来表现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呵护学生、鼓舞学生,对学生的音乐歌唱给予有效的指导。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对相关音乐知识的理解,引领学生学会应用相关的音乐技能。如引导学生比较歌曲的A乐段和B乐段,让学生演唱时注意过渡音、休止、切分音、弱拍起等。只有基于学生主体在场的音乐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不断深入。
让学生主体在场,是“儿童本位”视角下音乐教学的必然,因为自主性、能动性是学生音乐学习主体在场的重要标识。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
三、主体在场:“儿童本位”视角下音乐课堂的实践探寻
让学生主体在场,要观照学生的主体性生活,引领学生实践体验,促进学生主体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在音乐教学中,主体在场能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儿童本位”视角下音乐课堂教学的旨归,就是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成为富有魅力的学习旅程。通过音乐学习旅程,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然、自觉、自由地成长。
1.链接学生生活
生活是学生音乐学习的根基,也是学生音乐学习的旨归。生活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课堂上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生活在阳光之下;要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创新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搭建沟通音乐课程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深化学生音乐学习的感受与体验。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它是“预先给予的、活生生的世界”。将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不仅能让学生从生活中习得音乐知识,而且能促进学生内化音乐认知。
例如,苏少版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我爱我的家乡》这一首歌曲,旋律质朴、情真意切,歌词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表达了儿童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曲中的歌词与现在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于是教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轨学生的生活认知。教学前,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乡,谈一谈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特产、特色等。这样的互动交流,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唤醒了学生的生活化认知,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音乐学习。这样,学生由近及远,认识到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乡,祖国雄伟的山峰、宽阔的海洋、古老的宫殿、巍峨的城墙等都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这样的教学,自然是接地气的教学。学生在歌唱中感受、体验到祖国之美,产生“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祖国”的情感。
链接生活的音乐教学,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想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心理,将学生的思维顺利地接轨生活。这样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品质,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带来新的生长点。
2.引领学生实践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多是教师先向学生讲解音乐知识、常识、乐理等,再让学生说一说、读一读、唱一唱,这样教学虽会提高学生的音乐认知,但忽视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感受、体验。因此,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进行实践。实践不仅仅是歌唱,还包括通过肢体动作来进行律动、用音乐图谱来表现情感等。音乐实践能促进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力。
例如,苏少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彼得与狼》是一首交响童话,这首交响童话用说教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是不适合的。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动作表演的方式来理解和把握这首交响童话。课堂上,教师先给学生讲解故事,介绍这首交响童话中的各个角色,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模仿其中的角色,并猜测塑造的形象是谁。有了实践性的任务,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揣摩各种乐器所代表的形象,如双簧管与长笛表现鸭子和小鸟的争吵、单簧管与长笛代表猫和小鸟、大关与弦乐代表老爷爷和彼得等。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力图展示小鸟的活泼轻快、猫的机警、彼得的勇敢机智、大灰狼的凶恶等。通过音乐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深化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表现音乐,而且要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的创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音乐形成创新性的表现,进而能深刻地感受、体验到音乐所表达的内涵。
小学音乐课堂,应当是一个引导学生去探寻生活意义的实践性课堂。小学音乐教学虽然没有教会学生谋生的本领,但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生活的美,能深化学生的音乐认知。音乐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立美和创美素养,而且能引导学生享受音乐,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过一种有意义的、美好的生活。
3.促进学生感悟
音乐教学应当启发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力;要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激发学生想象,发掘学生音乐学习的潜能。通过音乐学习,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促进学生的音乐感悟。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将知识简单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感悟与创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自主性地学,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例如,教学苏少版音乐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波兰舞曲《天鹅湖组曲》时,教师组织学生静心聆听。歌曲婉转优美的旋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优美的意境,更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有了一种梦幻般的色彩。置身于音乐纯净的旋律之中,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说:“舞曲表现了天鹅的纯洁无瑕。”也有的学生说:“舞曲表现了天鹅的高贵庄重。”还有的学生说:“这首舞曲表现了小天鹅的嬉闹、纯洁、天真的形象。”……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通过音乐鉴赏,学生对音乐形成了自身的感悟。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研讨、分享,促进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在静心的聆听中,学生完全沉浸于优美的音乐中,进入了梦幻般的情境中,他们陶醉了、痴迷了、感动了。通过音乐聆听,学生对音乐产生共鸣,从中受到感染、启发,进而领悟真善美的真谛。
总之,音乐课堂不是说教课堂,而是生活化课堂、实践性课堂。小学音乐教学,应当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领学生实践,促进学生感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表现,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学习,使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儿童本位”视角下的音乐教学,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成为最富有魅力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