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
2023-01-19孙明霞解淑珍
孙明霞 解淑珍
(大连市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大连汇文中学)
2022年 4 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颁布,其中提出:“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地理课程中的具体化,体现了地理课程对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少年的独特价值。”这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定义、内涵的表述上基本保持一致,形成了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育人价值的连续体。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中最直接和外显的特征,需要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形成。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师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重视度不够,与初中地理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的现象。如部分教师对地理实践力培养目标的理解表面化;过多关注知识传授而忽视动手操作;受场地及条件限制,一些地理考察、实验、观测及动手制作等活动得不到落实;地理实践活动缺乏情境设计,方法、手段单一,活动任务不匹配等。为此,初中地理教师亟需改变现状,探索“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路径,真正落实培育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
新课标指出:“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其主要由“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工具”“地理品质”三个层面组成,具体体现为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形式和载体,运用地理工具是技能、过程和方法,地理品质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见下页图1)。
图1 地理实践力组成部分
一、挖掘地理教材,梳理实践内容
人教版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教师应充分挖掘地理教材,探索适合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
(一)实践活动,应做尽做
笔者所在区域在进行集中研修活动的基础上,组织骨干教师团队结合新旧两版课标、教材及学情,整理出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如社会调查、野外考察、图表绘制、学具制作与演示等。教师可根据各自的校情和学情选择合适的地理实践活动,尽量克服困难,应做尽做(见表1)。
表1 人教版地理教材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二)案例解析,落实学业要求
目前,如何有效组织地理实践活动、设计活动方案、调控活动过程及展示与评价等问题亟待解决,下面以地理学具制作和地理实验类实践活动为例具体解读。
1.地理学具制作
地球仪是重要的教学工具,制作地球仪模型是地理学科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我掌中的世界——地球仪模型制作”活动方案并动手制作,突出活动评价及展示评选,并通过测试题评价地球仪的制作过程。学生自己亲手制作的地球仪成了学具,在制作的同时也强调了应用,学生可以利用地球仪认知经纬网,建构空间概念,同时还能应用到大洲大洋部分的学习。
受课时限制,课堂上没有时间制作,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设计创新作业的形式开展,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实践活动。
如大连汇文中学地理教师设计的创新作业“多元作业,纵享寒假——巧手制模型”。在地理教师前期指导下,学生准备了适合的材料来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如超轻黏土、橡皮泥、纸板、泡沫板等,融入自己的设计,塑造出山谷、山脊、鞍部、陡崖、山峰等山体部位,最后标上等高线及数值,这样的模型更具有真实感。有的学生还将制作模型的过程拍摄成小视频,更加直观地展示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充分展现自我。
2.地理实验教学
地理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地理实验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的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将地理知识、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立体地展现出来。初中地理学科中适合开展地理模拟实验的内容有限,因此只要能做实验的地方,教师就要尽量引导学生亲自做实验,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真谛。如大连市第八十中学教师在进行“黄土高原”一课教学时,设计了“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模拟实验。教师通过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设计好模拟实验是当前地理教师最亟需的教学能力之一。大连汇文中学教师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课中设计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模拟实验。教师借助地理实验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和感悟的现象,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探知地理事物和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理,并在小组实践活动中养成学生乐于合作、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有效落实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二、走近自然,丰富实践体验
教师需从“地理实践力”的内涵及实施角度出发,构建相应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主要由教学模式和实践活动模式复合而成。教学模式主要立足于传统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模式包括校本课程和地理实践活动。教师依托本地资源,在校内外真实情境中设计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动脑动手操作实践中经历“发现问题确定活动主题—初步设计制定活动方案—组建实施项目活动任务群—群策群力成果展示与评价”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体验“认知—实践—深化认知”这一完整的地理实践过程(见图2)。
图2 地理实践过程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中强调“教学活动要强化基于真实体验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师要努力创造活动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验、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环境中经历体验式学习。七、八年级应至少组织一次户外地理教学实践活动。
各地区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充分挖掘本地区的课程资源,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去,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考察、调查、访谈、夏令营、冬令营、研学旅行等活动。
(一)地理调查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一课中,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这一框题主要讲解了东北三省农业的发展条件以及成为我国提供商品粮数量最多的粮食基地的条件。教师可设计调查活动“认识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让学生走访所在地区的超市或粮油商店,调查粮油商品中有哪些产自东北三省。
【调查目标】粮油商品中有哪些产自东北三省。
【调查方法】走访所在地区的超市、粮油商店以及网上超市。
【调查内容】
种类粮食商品名称 产地 结论分析油类
【调查结论】学生很认真地完成了这个小调查,亲身体会到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二)乡土考察访谈
乡土地理中蕴藏着大量有价值、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借助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在学校的帮助下组织一些大型校外活动,如春、秋游及参观访问等。在学习家乡地质地貌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去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春游,去发现王国秋游,并事先让学生收集导游图。在讲“地图的阅读”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根据秋游过程设计问题,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外围绕某一中心主题进行调查、访谈、考察,并将获得的鲜活素材用于课堂教学的讨论、展示,使课本理论和实际生产生活密切联系,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接地气。通过调查访谈,学生增强了对知识的直接感受。通过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学生增强了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建设家乡的使命感。
三、创新形式,激发实践兴趣
笔者梳理新课标中倡导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特点:活动范围由课内转向课内外;活动形式由课外小组转向全体学生;获取方式从直接和间接经验转向自主设计学习;活动性质由突出地理性转向跨学科综合。因此,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既要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又要落实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教师可通过校本课程及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形式实施地理实践活动,但怎样组织落实,如何达到预期目标,需要教师用教学智慧破解难题。笔者在下校调研中发现,很多教师在创新实践活动形式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可以为我们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借鉴。
(一)基于校本课程,探索综合实践方式
大连市第八十中学教师在“基于STEM 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中,通过设计与实施“迷你污水处理器”主题的STEM 课程,将学生所学到的各学科知识调动起来,将机械的学习过程转变成一个探究事物之间相互以及不同联系的过程,从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以下是研究流程(见下页图3)。
图3 STEM研究方法流程
(二)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有效落实实践活动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新课标中的最大变化之一,是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新课标中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总量不少于本课程总课时的10%”。
如大连市第七十七中学教师所设计的“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生活”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有效落实了地理实践活动。教师围绕节气的季节特征、气温和降水变化以及物候和农事活动设置了24 个主题。主题式活动以时空特点为轴,了解大连的气候特征,物候特征、风俗习惯以及美食文化。学生通过学习加强了区域认知,发展了综合思维,初步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实践操作方面,教师通过地理观察、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人地关系,培养其“地理实践力”,并且在此部分融合了语文的古诗词、劳动教育,生物的植物观察以及美术的剪纸绘画等活动,让其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和人地和谐之美。
教师还可围绕节气特征开展系列节气活动,如清明节用大连春季的菠菜和大连特产鸭蛋制作“连味”青团;大连被誉为“中国槐城”,小满时节漫天遍野的槐花竞相开放,教师可带领学生采摘学校周边的槐花制作成槐花饼;大连当地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包饺子、煮面条,帮家长在劳动中体验快乐;芒种时节恰逢端午,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包粽子、带五彩绳、画蛋等活动,共同体验端午习俗,感受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一致,保障实践效果
新课标特别强调对学生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与评价建议。教师应充分运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变化及学习成果等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丰富学生的体验过程,提升团结协作能力。
过程性评价应侧重评价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状况,用于教学的即时反馈,需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做到教学评一致性。评价目标应定位在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形成与发展水平诊断上。同时,教师要重视多元评价,以调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
教师在关注过程性评价的同时,也要注重终结性评价,用于判断学生的发展。学业水平考试是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业要求对学生进行的终结性评价考试。因此,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教师要加强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以检测地理实践活动的效果。
“地理实践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教育形势下,教师组织地理实践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需要广大教师及时转变教学理念,落实新课程理念,在地理课堂中努力探索“地理实践力”落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