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润”德育春风化雨 大视野熏陶筑梦未来
2023-01-19田玥
田 玥
(沈阳市和平区南京街第九小学)
沈阳市和平区南京街第九小学始建于1962年,是一所有着红色基因和历史积淀的传统名校。学校以“大视野教育”为办学特色,坚持以“办人民满意学校,办大视野的教育”为办学理念,把育人理念定位在家、校、社三位一体上,以“润色、润品、润心”为主线,力求以开放的心态,办没有“围墙”的学校,办面向未来的学校。
一、紧扣育人主旨,提升德育工作适切性
依托沈阳市和平区教育局“润色、润品、润心”德育特色主线,我校推出“九润”德育发展框架,以“大视野”视角优化德育特色,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拓展育人空间,精准定位,持续打造品牌活动。其中的“九校思政课”“九校学子游家乡红色研学”“倾听习爷爷讲述的故事”等多项品牌活动获得良好宣传效果,带动了文明理念的传播,弘扬了红色文化,收到良好社会评价(见表1)。
表1 沈阳市和平区“九润”德育特色品牌活动
围绕“润色、润品、润心”工作主线,学校深挖各项特色活动内涵,扎实落地,求得最大化思想浸润。学雷锋系列活动是我校常态化涵养品行的主打项目。生长于雷锋精神发祥地,作为新时代红色少年,我校学子们人人争做学雷锋志愿者,校园整体文化营造“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的浓厚氛围,有机整合学生在校、居家、社区资源,落实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在校园内通过“小小雷锋志愿岗”“学唱雷锋歌曲”“续写雷锋日记”等活动,促使学习优秀榜样的思想浸润学生心灵。通过“红领巾广播站”进行“我是校园小主人”主题宣传,班级层面通过“争做班级小主人”辩论会,体悟“奥运中的钉子精神”等活动,引领学生采用各种有趣的方式走近雷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雷锋的优秀品质,感悟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创新教育途径,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
(一)课程布局,凸显特色建设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育人的重要载体。而在德育课程建设中,缺少一以贯之的总体目标,各年级目标无法有效衔接,德育活动“各自为政”,与其他学科课程缺少序列性、协同性。产生这些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一种“大德育课程”的宽阔视野。鉴于此,我校“九润”德育课程体系以“赓续红色基因”为主线,贯通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特色传承以及主题整合,以课程化落地实施,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学校有针对性地规划各学段德育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构建不同学段依次递进、衔接有序的德育体系。2020年,学校在读书季举办“承千年美德,养家国情怀”主题活动日,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价值,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争做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少年。该项活动依托学校诗词诵读特色,以《中华传统八德校园读本》为基础诵读材料,有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爱劳动”的诗词内容,结合读书季、五一劳动节等节点,通过语文课及班队会时间研讨读本,要求班主任形成活动案例,自行设计教学环节,有效地开展对学生中华传统八德知识的传授活动。
(二)全局统整,营造个性化德育
在2022年端午节期间,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改革跨学科项目化课程设计要求,设计并推出《九校“粽”动员》项目化学习手册,内容涵盖德育、少先队、学科教学(语文、数学、综合实践、科学、音乐、美术)、劳动教育等体系,以一体化学习、一体化评价的方式,进行了传统文化及“八德”教育。此次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项目化手册内容完成学习,可以自主生发、拓宽视野,可以通过诵读表演体味古人情思,也可以通过亲手制作粽子、龙舟模型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样的项目化跨学科学习,不仅注重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也真切地强化了活动育人的实践性、体验性、选择性,引领学生涵养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思政为先,构建大思政课体系
我校李铁华校长认为,“要想讲好‘儿童化’政治,就得用少先队员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要想鼓励少先队员们在活动中自主探究、自觉接受政治启蒙,就要改革创新少先队教育和活动方式,要把思政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每一个枝节处,广泛发动师生思政教育的自主性。”自2018年“倾听习爷爷讲述的故事”系列思政教育活动开始,学校在探索思政教育路径过程中,明晰“德润行美大视野”思政教育理念,先后打造“南京九校校长思政课”“小红船思政课”“红领巾思政课”三条思政教育主线,着力创设“大视野”思政教育特色品牌项目。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规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思政课内容既要生动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故事,又要紧扣时政,结合劳模进校园、童心向党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筑牢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增强集体意识,发扬团结精神,把个人融入集体,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不负韶华、勇于担当,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学校整合学科资源、时代资源,坚持发掘周边红色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育人价值,通过长期坚持开展“爱游家乡红色研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践行仪式、体验节日、参观景观,获得实际体验并取得收获。2022年2 月27 日,李铁华校长带领学生走进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以“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开启新学期“南京九校校长思政课”。全校师生共忆辽宁六地红色英雄历史,共同传递“首创、奋斗、奉献”的红色革命精神。学校还成立了“红色少年”宣讲团,开展“学理论,铸信仰,做新时代好少年”活动,利用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开展“微思政课”宣讲,使学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四)全面覆盖,勤劳美德润童心
学校全面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实践纳入学校育人目标,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营造热爱劳动的氛围。
在学校的劳动教育蓝图中,首先是立足课程做好劳动课教学,每周保证一节劳动课,让学生学习劳动基础知识和技能。课上,教师对技能、要领进行重点指导,通过“问题引领—小组探究—实践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校开设“大视野”亲子创意课堂,为师生与家长创造一起劳动的机会。学校组织开展以热爱劳动为主题的班队会,学生展开讨论,深入理解什么叫劳动,怎样做才是热爱劳动。学校还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邀请劳模走进校园,讲劳动故事,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感受劳动最光荣。
其次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发劳动实践的课程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升技能。学校因地制宜开辟劳动教育基地,为学生搭建多种劳动实践平台,给学生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提升劳动实践能力。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渠道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过程中提高对劳动的认识,提升劳动能力。从一年级入学开始,我校就进行怎样扫除的教学,教师讲要领、做示范、做指导;让孩子们走进家长的工作单位,亲身观察、体验家长的工作内容,感受不同岗位的劳动;倡导每个学生每天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学生在劳动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体会了父母的辛苦,懂得了感恩。
三、锻炼三支队伍,提升德育工作专业性
(一)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结合学科教学共研德育渗透,通过思政科研、思政微课专题等培训不断提升思政教师的理论水平、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落实校级领导干部带头讲思政课制度。成立党员教师领衔的“思政之星讲师团”,配齐配专思政教师队伍,突出思政课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方面的重大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几年来,我校思政科研取得丰硕成果,其中的地方课程“精雕细琢有深意”获得市级优秀课,“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研究”获得和平区德育(爱国主义教育)专项课题、“在小学思政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策略研究”获评省级优秀课题。
(二)加强班主任队伍培训
学校通过“幸福教育”微论坛、“班主任管理技能提升讲座”和“班主任妙招分享活动”等,强化班主任履职能力和责任担当,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经验和成效,开展校园文化大赛,鼓励“班级文化特色立项”,以“面向全体、覆盖全程、高端引领、梯队发展”为基本思路,抓实初任班主任培训,抓牢班主任常态化研训,发挥市区校三级首席班主任、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等的示范作用,借助学校区级“高飞名班主任工作坊”骨干力量,培养一批适应新常态、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班主任队伍。
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录制“家校社同心圆”家庭教育案例视频。以家校协同育人的具体教育案例为小切口导入,对家长和家庭教育进行积极的价值观引领和科学的家教指导,帮助家长形成基本的、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家教策略,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频同步,推动家校协同育人水平提高。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家校沟通渠道,加强家校联系,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工作体系。通过座谈、问卷调查、民主评议、参观体验等形式共同商讨学校的具体工作,征集家长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让家长接受、理解、认同学校的教育思想,形成共同的学校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更好地发挥家长与学校的桥梁作用。
(三)提高辅导员队伍水平
为了完善新时代少先队辅导员培训体系,“和平区少先队田玥总辅导员工作室”成立了,主要进行少先队改革工作研究。2022年,全校41 个中队集中开展了“学雷锋,做新时代好队员”主题中队会大赛,通过全面重启每月一次的中队会评比,以评促研,推进“动感中队”建立。以规范有序入队和强化分级激励作为工作手段,根据不同学段少先队员情况,开展“红领巾争章”系列活动,逐步提升辅导员专业水平。2021年,学校成功获评“沈阳市首批少先队示范校”,四(5)中队参评全国五星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