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我国茶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2023-01-18杨亚军

中国茶叶 2023年1期
关键词:茶类茶园茶叶

杨亚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 杭州310008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考察时指出:“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这对茶产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为茶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 我国茶产业现状与问题

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能过剩风险日益加剧

21世纪以来,我国茶业规模快速扩张,茶园面积从2000年的108.9万hm2增长到2021年的318.7万hm2,增加1.93倍,年均增长5.25%;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8.3万t增长到2021年的308万t,增加3.5倍,年均增长7.6%。与此同时,茶叶内销量从45.8万t增长到230万t,年均增长7.99%;出口量从22.8万t增加到36.9万t,年均增长2.33%(图1)。但由于内销和出口的基数低于生产量,从绝对量看,产大于销的情况已经出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茶园产能目前并未完全释放,一是还有54.4万hm2茶园尚未投产;二是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对150个产茶县的调查,有64.5%的样本区存在弃采现象,除了劳动力紧缺及一些不可抗力因素被动弃采外,其中20%是茶农因市场原因主动弃采;三是目前我国茶叶单产还不高,随着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茶叶单产将大幅度提高。可见,产能过剩的风险将日益凸显。

图1 2000年以来我国茶叶产销情况

1.2 茶类结构有所变化,基本格局未变,绿茶仍是主导产品

随着总产量的增加,各茶类产量均有所增加,绿茶从2000年的49.8万t增加到2021年的207万t,增加157.2万t,占比从72.9%到67.2%;红茶从4.7万t增加到43万t,增加38.3万t,占比从6.9%到14.0%;乌龙茶从6.8万t到26.5万t,增加19.7万t,占比从9.9%到8.6%;黑茶从5.8万t增加到22.5万t,增加16.7万t,占比从8.5%到7.3%;白茶从1.2万t增加到7.7万t,增加6.5万t,占比从1.8%到2.5%;黄茶从0.04万t增加到1.3万t,增加1.26万t,占比从0.06%到0.4%(图2)。从增长速度看,黄茶最快,2021年产量比2000年增加31.5倍,但因其基数极低,总量仍然是最低的;其次为红茶、白茶、绿茶、乌龙茶、黑茶。绿茶虽然占比略有下降,但从绝对量看,无论是总量还是增加量都是最多的,仍然占居主导地位。

图2 2000年(左)和2021年(右)各茶类结构示意图

近年来,在茶叶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现象值得引起注意。一是一些地方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存在盲目跟风现象,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禀赋;二是过分关注高价位的产品,忽视了大众消费需求。

1.3 生产成本持续上涨,价格上涨乏力,利润空间压缩

茶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用工短缺现象日趋严重。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的调研结果表明,我国茶区每年采茶用工短缺20%左右,严重的地区高达30%,由此导致用工价格不断上涨,从2011年的75元/天上升到2022年的148元/天(图3),相应地每667 m2茶园生产成本也从1 254元上升到2 500元(图4),年均增长6.4%。而同期茶叶的销售均价从89元/kg增加到136元/kg(图5),年均增长率仅为4.3%。由此可看到,一方面是生产成本快速上涨,而另一方面是销售价格增长乏力,导致利润空间压缩。

图3 2011—2022年采茶用工价格变化

图4 2011—2022年茶农每667 m2茶园田间生产投入成本(不含家庭用工折价)变化

图5 2011—2022年茶叶销售价格变化

1.4 生产基础薄弱

我国茶产业生产基础总体较薄弱,与推进茶业现代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1.4.1 良种化比例不高

2015年《种子法》修订之前,我国共有117个无性系品种通过品种审(认、鉴)定。茶树列入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后,共有165个品种获得了登记证书,包括27个已经通过审(认、鉴)定的国家级品种进行了再登记。扣除重复,我国现有通过国家登记或审(认、鉴)定的品种242个,但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品种屈指可数,茶园良种化比例仅64.82%,仍有30%多的茶园不是良种,还有一些虽然曾经是良种,但已不适应现在生产的需要。造成我国目前良种化比例不高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育成的品种特色还不明显,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求;二是推广力度不够,企业的科技意识不强,造成了育成品种多,推广应用少,良种比例不高的现状。

1.4.2 宜机率低

我国多数茶园不适宜机械化作业,加之关键设备缺乏,名优茶仍依赖人工采摘,耕作、施肥、除草等环节机械化率也不高。据农机部门调查,全国茶园管理作业机械化率不足10%,与大田作物相比存在巨大差距[1]。

1.4.3 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大部分茶园缺少防霜冻、排灌等设施设备,防灾减灾能力弱。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频发,茶园经常遭受倒春寒、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茶园减产和茶叶品质下降。

1.4.4生态系统不完善

我国还有部分茶园立地条件较差,有些地方还存在“毁林种茶”现象,造成生态系统失衡。

2 推进茶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茶产业要高质量发展,一定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从数量效益向质量效益、绿色效益、品牌效益转变,确保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1 转变增长方式,从面积扩张向提高单位面积效益转变

2.1.1 切实控制面积

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占用耕地的茶园,坚决退茶还粮;鼓励立地条件差的陡坡茶园,退茶还林或留茶成林;引导非适宜区和茶叶比较效益低的地区,退出茶树种植,改种其他适宜的作物。

2.1.2 加大低产低效茶园改造

良种化改造。对因品种原因造成的低产低效茶园,通过换种改植或嫁接换种进行良种化改造。良种选择要注意区域适应性和茶类适制性。

生态化改造。对生态系统不完善的茶园,通过在周边种植防护林、园间间种适宜的作物进行生态化改造。生态茶园的建设和管理参照《生态茶园建设指南》(NY/T 3934—2021)。建设生态茶园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可以提高茶园抵抗极端天气的能力。2022年夏季高温时期,笔者调研各产茶区发现,生态环境好的茶园受旱热害明显轻。

宜机化改造。对于基础比较好、品种适宜的茶园,通过建设作业道路和调头区域进行宜机化改造。道路、调头区域等设计要求参照《农业机械田间行走道路技术规范》(NY/T 2194—2012)执行,主道、支道、操作道要相互连通,并为数字化建设预留接口。对种植方式不合理的茶园按宜机化的要求重新设计、建设。

基础设施完善。重点是完善茶园排灌系统,有条件的茶区安装防冻设施。

树体改造。对树势衰老的茶园,通过重修剪、台刈等方式进行树体改造。主干和一、二级分枝健壮的半衰老茶树采用重修剪改造,严重衰老的茶树采用台刈改造。

土壤改良。对于存在土壤障碍的老茶园,通过土壤性质的改良,培育健康优质茶园土壤。

2.2 加大科技创新和应用力度,推动茶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较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大科技创新和应用力度,需要各级政府、科研单位、茶叶企业三方联动。

2.2.1 政府要出政策、增投入、建队伍

一方面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另一方面调动企业积极性;要加大科研、技术推广两方面的投入;要建好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两支队伍。

2.2.2 科研机构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开展攻关

加强高抗病虫品种、高养分利用率品种、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优质高产品种等的选育与推广;加强精准施肥技术、提高光能和养分利用率技术、逆境防护技术、茶园数字化管理技术等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基于茶园化学生态的有害生物种群控制技术、物理防控技术、农药减量化使用技术,以及植物源、微生物源农药等的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强采茶机械、耕作机械、喷药机械以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的研发与应用;加强主要茶类的标准化工艺流程、成本适中且能耗低的自动化、智能化加工生产线的研发;加强茶树重要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规律和调控机制、茶树遗传转化体系、基因编辑技术、茶树与环境互作与调控机制、茶叶品质形成机制和定向加工技术等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

2.2.3茶叶企业要提升科技意识,增强应用新成果、新技术的自觉性

茶叶企业要提高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加科技动能,让绿叶变金叶,实现品质效益的双提升。

2.3 以消费者为中心,构筑与大众消费结构相匹配的产品结构体系

茶叶是一种健康的大众饮品,品饮是其第一属性,必须以此为出发点,以消费者需求为目标构建产品结构体系。茶叶品质特征与品种和产区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各地在确定产品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禀赋,坚持适区适制、适种适制。有关部门应出台各茶类优势区域规划,引导各地调优产品结构。产品结构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消费需求,要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各地要立足自身的优势,找准目标消费群体,生产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

致谢:胡林英助理研究员为本文收集整理了相关数据,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茶类茶园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类植物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中运用
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对福建水仙茶儿茶素组分和生物碱的影响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
茶类特色农产品销售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