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员工碳账户,先下手为强
2023-01-18孔心蕊贾宗源
文/孔心蕊 贾宗源
个人碳账户是针对个人的碳减排行为进行具体量化赋予一定的价值,并建立起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现有个人碳账户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个人碳账户,一种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个人碳账户。企业又可分为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两种形式。此外,还有一种新型的政企合作形式的个人碳账户刚刚推出。在此,笔者拟对个人碳账户中用户的参与角色做出改变,构想一种从企业端引导,监督员工参与碳减排的新模式,并建立一套可以持续激励员工低碳减排的激励方案,借助企业的力量更好地干预和引导个人低碳减排,把碳减排行为潜移默化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个人碳账户的内部激励机制分析
近两年,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关于个人碳账户的实践层出不穷,比如北京地区推出了“MaaS 出行”,北京市民在注册出行类APP 获得个人碳账户后,可通过骑行、步行或乘坐公交、轨道类的出行方式获得相应的碳减排能量,积攒的能量可参与公益性活动,也可以兑换公共交通优惠券、购物代金券、视频会员等多样化的礼品。许多金融机构也设立了个人碳普惠平台,根据个人碳积分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优惠政策。此外,由深圳政府与腾讯互联网合作打造的“低碳星球”,短时间内就吸引近90 万市民参与减碳行为。
最广为人们熟知的,是一些互联网大厂推出的个人碳账户程序,比如阿里旗下的“蚂蚁森林”,百度旗下的“小度农庄”等。“蚂蚁森林”用户可通过参与低碳减排获取碳积分,兑换在沙漠种植真树的权益;而“小度农庄”是通过绿色行为积攒碳积分,兑换种植真实农作物的机会。
无论“蚂蚁森林”“小度农庄”,还是“低碳星球”,运作的底层逻辑都离不开碳普惠原理,即通过对用户日常行为数据进行搜集,识别用户的低碳行为,并用特定的方法学将碳减排行为量化成碳积分,用户可凭借碳积分兑换权益,最终达到碳减排和碳普惠的目标(见图1)。
图1 个人碳账户运作流程
种树是“蚂蚁森林”的主要激励方式。当绿色行为积攒的能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用户可用能量兑换树种。虚拟树苗种下后,经过发芽、成苗、移栽等一系列流程才能长大,在此期间,用户需要持续积攒绿色能量为小树提供养分。所以,用户想要种成一棵树,必须坚持参与低碳减排。线上培育完成后,用户可以申请真树,蚂蚁集团将捐资给公益组织,并由专门机构负责在沙漠中种下真树。这种游戏化的参与过程不仅让用户获得了种树的成就感和乐趣,还有助于引导用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不过,虚拟种树游戏难免会存在用户参与感低、体验感差的问题。一方面,用户只能虚拟种树,无法体会线下种树的真实感受;另一方面,种树结果的透明度不够,虽然用户可以种下真树,且每棵树有着唯一编号,但看不到树的实际生长情况,导致部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降低,甚至对环保项目的可信度产生怀疑。
此外,“蚂蚁森林”属于公益性质的个人碳账户,其激励方式主要停留在精神层面,同时种树流程周期长,当用户失去兴趣和耐心时,可能会减少参与,故这种方式无法达到持续激励的效果。
“低碳星球”同样是通过积分兑换权益来激励用户,在碳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后,用户可运用积分兑换礼品以及解锁各种虚拟主题,也可以将碳积分捐赠出去用于保护深圳湿地。能为保护家园奉献一份力量,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在归属感与责任感的驱使下,人们会产生共同保护环境的决心和愿望,从而间接地激发出市民参与碳减排行动的积极性。
基于个人碳账户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重塑
所谓基于个人碳账户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重塑,就是将个人碳账户纳入企业已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中,形成员工个人碳账户。综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六大模块,培训与开发和绩效管理两个模块更便于管理人员获取员工行为数据,在此基础上借助科学合理的手段影响员工的行为。因此,可考虑从这两个模块入手,对员工的碳减排行为进行干预和激励。
●企业要完善自身的能耗统计,界定员工办公场景下的减碳行为
《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将碳排放界定为三个范围:一是来自公司拥有和控制的资源的直接碳排放;二是企业由购买的能源(包括电力、蒸汽、加热和冷却)产生的间接排放;三是范围二以外的发生在公司价值链中的所有间接排放。员工的减碳行为分布在范围二和范围三中,主要包括照明、办公电器、制冷、供暖、差旅以及办公用品的采购。随着个人碳账户的日益完善,减碳场景可能会更加精细化、全面化。
●企业创建统一的管理平台,并为员工设立个人碳账户
员工个人碳账户连接各种应用程序,可获得全面的减碳行为数据。管理平台用来收集、管理企业中所有员工碳账户的数据,记录员工的减碳行为,并按照统一的碳核算方法学计算碳排放,碳排放量根据统一标准转化成碳积分。除了记录员工在工作中的减碳行为,还应记录员工在日常生活中的减碳行为。
●将减碳数据换算成碳积分,进入绩效管理阶段
在绩效考评阶段,企业首先要对员工碳减排行为进行摸底,了解员工的基本办公习惯和环保意识。然后根据碳减排积分排名和“271 法则”,将员工划分成20%的优秀员工、70%的良好员工和10%的较差员工。在绩效诊断与提高阶段,对前20%的优秀员工,企业可给予物质奖励、颁发荣誉证书;中间70%的员工则留待下一评估周期继续考评和观察;最后10%表现较差的员工需要继续参加培训,进行减碳课程的学习,考评者可以针对这些员工的薄弱之处确定培训需求,查缺补漏。通过差异化的奖罚措施,激励优秀员工继续参与碳减排,也可以让表现良好和较差的员工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结合员工的碳减排情况、激励效果等制订新一轮绩效计划
在计划实施前要进行培训,首先总结上一轮考核后员工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确定培训需求。然后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员工情况确定培训目标,设计碳减排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法。在此后的实施与监控环节,管理者要与员工保持沟通,及时解决员工在培训和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再次进入绩效考评阶段,重点检验员工的培训情况,并结合新一轮的碳积分排名检验培训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通过良性循环,使员工节能减排的行为习惯得到固化。
需要注意的是,整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把握好措施的强度和弹性。企业要以激励为主,惩戒为辅,从根本上带动员工低碳生活的积极性,才能以较少的成本达到长远的目标。
当然,该构想是在个人碳账户相关法律、政策相对完善的基础上进行的,需要依托统一的个人碳减排行为数据共享平台和统一的个人碳足迹核算方法学。
员工碳减排的激励措施
参考“蚂蚁森林”和“低碳星球”的激励机制,企业对员工的碳减排行为应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
●增加碳减排相关培训课程
企业可以考虑在新员工入职培训环节加入与碳减排相关的培训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绿色办公、低碳生活、节约节能等。在员工学完课程后及时进行测试,以检验员工的掌握情况,对于掌握程度较好的员工可以奖励一些定制的小礼品,比如小盆栽、印有环保宣传语的水杯等。一方面,这能够让员工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当员工把这些纪念品摆在工位或其他经常看得见的地方时,会帮助员工在潜意识中强化环保观念。
企业也可以设置每月“绿色打卡”活动,只要员工在空闲时观看、收听指定的碳减排课程或节能小课堂,完成相应的答题即为打卡成功,每月坚持打卡的员工可以获得一定的积分奖励。
●融入游戏化竞争机制
吸引员工积极参与减碳活动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挑战,企业可以模仿“蚂蚁森林”的游戏化公益来设计公司内部的种树小游戏,小游戏接入员工碳账户中。每个员工在游戏里有一个虚拟身份。每个部门的员工可以用得到的碳积分合种一棵属于本部门的虚拟树,积分越多树生长得越快。每月根据树的长势选出最佳部门,并给予部门中的每个员工特定的物质奖励,比如购物券、日常用品等。
部门之间的游戏竞争,不仅能促使员工更加积极地加入低碳减排行列,还能增强各部门员工的合作意识和凝聚力。
●打造绿色环保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间接地影响着员工行为,也是规范个人行为和进行自我管理的内在驱动力。企业应打造绿色环保的企业文化,将环保理念融入员工的日常办公,如采用在线会议替代部分差旅和线下会议、积极推进无纸化办公、员工出行更多采用公共交通等。还可以举办与环保有关的活动,如开展线下种树活动,并鼓励员工带子女一起参与。同时,员工参与线上会议的次数、低碳差旅的次数、参加环保活动的次数也可以记录到个人碳账户中,并转化成相应的积分。
建立和发展个人碳账户对个人参与低碳生活、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和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重要意义。企业应积极履行碳减排义务,主动承担起引导员工低碳减排的责任,积极干预和引导员工低碳减排,把碳减排行为潜移默化地融入员工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