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本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生态打造

2023-01-18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1期
关键词:美育美术评价

黄 艳

(洛阳市涧西区英语学校 河南洛阳 471003)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同时,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2]。由此可见,美术课程作为学校美育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不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衡量学校课程与教学均衡发展的重要指标。然而,尽管美术学科的重要性被一再强调,但是在现行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

一、现行小学美术教学的症结

1.学科地位边缘化

部分中小学缺乏强有力的学校制度支持,美育课程的设置较为落后,缺乏综合性和多样性。学校在美术学科学期教学计划、学年教学规划上无法形成条理清晰的宏观把控;在课程推进方面,无法形成明确的课程节点;在期末测评制度方面无法充分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学校美育生态的失衡,导致了教育者思想上的逐渐麻痹。加之语、数、英等应试性学科教学时间的挤占,小学美术常常出现无法开足、开齐的窘迫局面。正是由于在教学、作业、测评等一系列环节生成上随意性过大,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欠缺科学的引领,学生美学素养提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得到保证。因此,美术学科的边缘化地位逐渐凸显。这就解释了为何在中小学频繁出现学期还未结束,美术课程早已停课的情形。

2.教师教学程式化

部分教师对教材和教参的解读能力不够深入,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还仅停留在对教材生搬硬套的层面,而不去思考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欠缺与生活化、本土化的有机结合。教学风格上缺失对学生学情的考量,一味追求课程任务的完成,执着于“教师问,学生答”的师本主义教学,对学生活动的引导缺乏系统性、目标性、实践性,无法体现美术学科创造性、生成性的独特魅力。作业评价方面,无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多元作业评价制度。“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教育要进一步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3]。”而现行美术课堂教学,随着学生参与、互动、探究意识的逐渐弱化,使得《美术课程标准》中课程特点的“愉悦性”在学生心中渐行渐远。

3.课型设置单一化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美术教师群体中,由于个体素养参差不齐,专业方向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在教学历程中,仅在擅长的教学舒适区耕作;加之系统性研修、继续教育平台的缺失,教师没有条件对专业领域进行提升和拓展,导致部分学校的美术课程设置无法迈出绘画这一初始阶段,直接导致了无法完整地开设绘画、书法、雕塑、泥塑、剪纸、篆刻等不同形式的基础教育美育课型。这不仅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重要的损失,同时也成了学校美术教学生态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笔者认为,新时代美术教学要打造一个完整的教学生态,即通过对教育生态现象、生态系统和教育环境的研究。发掘教育教学中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的有机联系,提高教学质量[4-5]。在小学美术教学提质增效的革新过程中,基于生本视域下的美术教学生态打造成了突破关键的有力抓手。

二、美术生本课堂的界定及实施策略

1.美术生本课堂的界定

“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关注生命的教育。而“生本课堂”就是由“生本教育”理念指导实施下的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根本宗旨[6]。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本质是主体构造的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自己活动的结果[7]。”因此,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被动地接受间接经验的同时,他们也起着对课堂生成与重塑的关键作用。美术课堂不同于其他科目。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味地强调哪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都会对学生美育素养提升起到阻碍作用。审美能力的提升与美学素养的生成,需要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收获”。因此,生本课堂的提出,便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新旧知识不断建构与叠加中,寻找到个人能力的提升。

笔者认为,美术教学的生本课堂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对美的探索和创造,美育教学应该贯穿课程的始终,注重美育素养的生成性,而不仅仅是在课程设置上昙花一现。

2.生本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实施策略

(1)加强“融合性”,注重美育场域的课程研发

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着生命的卓越性。以“洛纸生花”卓越课程研发为例,笔者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打破传统意义上美术校本课程的研发只靠美术教师的局限性,打破学科界限,语文、美术老师共同进行精品课程的研发,让课程的设置更加贴合本土化特色,充满人文性价值。

新教育指出:师生共同经历的课程,不是一堆知识的罗列,而是通过他们的共同生命体验,成为有德行、审美、情感和能力的人[8]。“纸”作为媒介应用非常广泛,平面、立体、黑白、彩色都可实现,跟环保结合也符合新教育生命人文教育的观点。立足洛阳本土文化特色,与统编语文教材相结合,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已经对“洛阳纸贵”这一流传千古的名人故事有所掌握,情感价值观已经得到了初步建构,经过学习思考,实践研究,学校将“纸”作为卓越课程的核心。

课程的实施分为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纸的起源。首先,讲历史故事——洛阳纸贵。

学生通过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展开讲故事比赛,充分激发学生对于“纸”为何贵?如何造纸?这些问题的兴趣。接着,学生一同观看蔡伦造纸的动画片,并在美术老师的操作展示、示范引导中逐步学习纸的制造过程。最后,小组合作分工,有人端水,有人洒纸浆,有人搅拌,轮流替换,团队一起检查纸浆在水中的溶解程度,共同决定要不要下纸模具捞纸浆。学生在反复的操作中测量纸的厚薄程度,从而继续调整自己的下一件作品,以生为本,充分让学生从“做中学”。

第二个板块是:纸的功能与开发。每位学生都完成了自己满意的作品,美术教师启发学生通过设计、绘制、裁剪等流程,制作出学生喜爱的书签。书签起着文化传承的作用。书签取材广泛,风格多样,易于操作,可以是立体的,也可以是平面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性,凸显了美术课程教学的视觉性。这样在整个课程的研发上,我们突破了学科教研故步自封的状态,运用交叉学科的优势特点,拓展了研发的思路,更加突出本土化、人文性特点,深度融合,打造以生为本的卓越校本课程。

(2)加强“规范性”,注重美育过程的细化评价

朱益明教授曾说“实施学生评价,是为了了解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进步程度,是为了评判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努力程度[9]。”生本课堂教学评价强化学术性而非功利性,评价附着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活动之中[10]。因此,小学美术生本课程评价方案不仅要做到规范化,同时更要做到全面性。日常作业的评价、期末学科的考核都要建立完备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基础上,还关注学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发挥,了解学生在这其中需要,协助学生确立自我,认识自我[11]。

以一年级特色作业《鱼儿游游》 为例,《鱼儿游游》是“造型表现”课程。通过欣赏图片、做一做游戏、动一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彩色笔彩色纸画出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儿。

本作业设计对象为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于不同材料和工具的运用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思维比较活跃,好动,爱表现自己,能稚拙地通过作品表现自己的想法。本作业设计既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深入了解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也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中的美,进而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美,培养自学意识、创新意识。针对本次作业,美术老师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不同等级的评价,因材施教,让不同程度的学生从中找寻努力的方向,收获成长与快乐,彻底激活美术课程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表1 详细的评价标准

新时代美术课程的打造,在学校教学理念、校本课程的研发上,都与以往有着质的改变,单一的师本主义课堂已经不能满足现行美育教学的方向和要求,教师需要以生本评价体系为依托,在美育观念的加强、卓越课程的研发、校园生态的打造、评价标准的细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谐共生、美美与共,促使小学美术教学生态的全面生成。

猜你喜欢

美育美术评价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