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模式研究
——基于青岛市的实践
2023-01-18王德强
王德强
(青岛市科技服务中心,山东 青岛 266033)
0 前言
公共研发平台是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是聚焦区域产业发展、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建设公共研发平台有利于创新资源快速汇聚,有利于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青岛市自2012年启动建设公共研发平台以来,先后建成了14家市级公共研发平台,20家专业技术平台,引进建设科研院所20余家,建成了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孵化器建设和蓝色经济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1]。
1 公共研发平台现状
青岛市公共研发平台由市级公共研发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2个部分组成。市级公共研发平台旨在依托各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中心等具有高层次资质的研发和检测机构建设的起点高、范围广、辐射强的国内一流开放性公共研发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定位于服务各个区(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特色产业发展,依托当地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的一批开放性专业技术服务平台[1]。除此之外,还有两类机构可以列入公共研发平台的体系,一类是引进建设的部分科研机构,另一类是政府举办的事业类专业技术机构,如质检、食药监等机构。
市级公共研发平台:主要由市科技专项经费及依托单位共同投入建设,通过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服务于全市的创新创业,建成了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储能等14个产业共性公共研发平台,服务于多个产业领域[2]。
专业技术服务平台:2017年青岛市科技局认定了20家专业技术平台,这些平台都是依托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运营管理主体,自建或通过引进机构合作建设的,面向创客、在孵企业创新创业的平台。
平台建设科技专项支持的平台:2009以来,青岛市及各区(市)政府在汽车制造、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生物医药、微电子等领域,引进建设了30余家专业技术类研发机构。主管部门均给予这些引进机构建设经费支持。目前这些机构已基本建设完毕,并提供社会化服务,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中科芯云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
政府举办的公共技术服务机构:有代表性的单位是青岛市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青岛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青岛市计量技术研究院、青岛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青岛市纤维纺织品监督检验研究院等5家单位。
2 平台建设模式
青岛市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投入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政府主导投入,并成立专门机构运营。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设大多由平台所属本级政府主导投入建设,如国家海洋设备质量检验中心(海洋设备检验检测公共研发平台)是青岛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国内唯一的综合性海洋设备第三方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主要由市财政投入。此外,事业类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均为政府部门举办成立,其建设经费均由政府投入。
二是政府与企业共同投入,以企业投入为主,并由企业主导运营。如橡胶新材料公共研发平台由怡维怡橡胶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建和运营,平台主要开展橡胶新材料的分析与测试、橡胶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橡胶材料绿色环保加工工艺及应用技术、绿色环保型轮胎的设计与开发、新型橡胶功能材料研究等服务。平台有仪器设备500余台(套),仪器原值达1.56亿元,其中财政投入近5 000万元,购置大型科学仪器33台套[3]。
三是政府与高校共同投入,以高校投入为主,由高校主导运营。如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公共研发平台,由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主导建设和运营,其宗旨是强化生物医药公共研发服务职能,辐射带动区域和行业科技创新。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是由中国海洋大学创办的海洋药物协同创新基地。
四是企业主导投入,政府后补助模式。如2017年青岛市科技局认定的专业技术平台,主要由孵化器、众创空间依托单位投资建设,市财政根据建设及服务绩效给予每家平台不超过100万元的财政补助。
3 平台运营模式
公共研发平台的运营,必须体现其公共研发服务的属性,受托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以及资源共享服务,并就平台研发成果进行转化,不断扩展平台的效能,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一是提供研发全过程服务。如科学仪器创新孵化公共研发平台,针对中小微企业、创客群体研发过程资源欠缺问题,平台开展了核心部件研发、部件试制、产品评价、工程化转化、专家咨询等全产业链条服务,提供 “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成立了技术中心,主要承担开发科学仪器产业共性核心部件等研发任务,并承担核心部件精密试制服务和工艺试验服务,有效解决企业研发需求。
二是提供技术研发服务。技术服务是公共研发平台最主要的对外服务方式,包括合作开发、委托开发。企业客户可充分利用平台的研发团队和实验设施,攻克技术难关。其特点在于:将平台的研发优势和企业的市场优势、产品转化优势有效结合,双方共同承担技术开发风险,有效降低企业客户的创新成本,研发过程中取得的知识产权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有效规避后续的知识产权风险。
三是输出技术或成果。部分行业应用场景变化快,材料更新换代也快,靠企业独自研发新材料成本太高,而公共研发平台的研发成果可供多家企业使用,大大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企业受让平台研发的成熟技术成果,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权、技术秘密等,直接进行产业化应用。
四是科研仪器设施共享服务。一般平台都拥有行业高端的研发仪器设备,可提供全面、有效的检测数据,助力研发和成果转化,实施开放共享可大大减少企业的仪器设备购置费用。此外,公共研发平台还可与其他单位建立合作实验室,共享相关的实验条件和数据,或承接其他单位的实验室运营业务,共同推进某个细分行业的技术创新服务。
4 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青岛市公共研发平台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营,越来越多的平台在产业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平台因产业发展制约、后续投入不足等原因,平台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平台资源数量较少,限制了公共服务的开展。特别是地方政府引进建设的部分科研机构,建设初期依靠政府支持经费运营,硬件资源及条件以共享方式使用其他机构的资源,科研仪器设施等新增较少,导致引进机构可共享的资源数量较少,影响到这类引进科研机构公共服务的开展[4]。
二是依托单位为异地高校的平台,运营中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对异地办学政策的调整,高校异地建设的科研机构因异地开展科研及服务存在较多限制条件,公共服务难以规模化发展,服务数量、服务收入与其他类公共平台相比都有较大差距,财政经费购置的科研仪器设施利用率、共享率都不高。
三是部分企业主导建设的平台,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企业主导建设的公共研发平台,实际运营中服务对象大多限定在依托单位及其关联机构中,对其他企业的服务较少。
四是平台与举办单位间的业务合作有待加强。公共研发平台以非营利为主,平台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外部资金支持(如科技专项经费)渠道过于单一容易造成平台资金短缺,进而影响其正常运行,因此举办单位对公共研发平台的支持是平台持续良好运营的关键。
五是平台市场拓展意识有待加强。部分平台的市场意识相对薄弱,资源开放程度、用户拓展能力等有待提升。
5 建议
一是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依托单位对公共研发平台的持续性投入。平台的发展,离不开依托单位在技术、人才、服务等方面持续性支持。特别是在建设和运营初期,平台需要资金、人员等投入,且在业务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依托单位在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是建议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产业技术需求向公共研发平台集聚。一方面平台需借助各种条件积极宣传自身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公共研发平台扶持政策,引导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需求向平台集聚。平台也需要加强惠企政策研究,配合或指导客户享受各类扶持政策。如近年来国内各省市出台的科技创新券政策,均要求用券企业委托科技创新券平台的创新载体才可以使用、兑现创新券。
三是平台在运营过程中须创新运营机制,顺利实现“自我造血”。平台除了获得政府部门、依托单位的资助和扶持外,还应充分发挥公共研发平台技术团队、服务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周边业内客户了解平台资源和服务功能,吸引相关服务需求委托平台实施。此外,平台还应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技术转移孵化机制,鼓励对孵化技术持股,充分实现平台的“自我造血”功能。
四是政府部门应强化平台的监管与服务,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特别是对有科技专项经费投入的公共研发平台,应建立定期考核评估制度,引导平台开展社会化服务,在服务体系设计、财政扶持等方面形成合力,引导平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动员更多拥有科研基础设施的科研机构加入公共研发平台体系中来,让更多的科研仪器设施进入“共享”行列,并通过后补助、能力提升专项等多种形式引导平台服务各类创新创业主体,不断促进平台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公共研发平台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平台建设与运营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长期投入,平台运营主体需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平台活力,做到平台建设可持续,平台运营有活力,平台发展有潜力,真正起到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