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基础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2023-01-18刘安琪李静秋何云琼李清清李婧媛王健敏

云南科技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云南省基础科技

刘安琪,李静秋,何云琼,杨 帆,李清清,周 颖,李婧媛,王健敏*

(1.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省科学技术院,云南 昆明 650051;3.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云南 昆明 650021)

0 引言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其研究水平是国家与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最重要的是,他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1];同时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科学技术长远发展以及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源头。加强和发展基础研究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2]。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部署基础研究,敏锐把握科技前沿,我国也高度重视基础研究[3]。因此,根据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现状、趋势和我国重大战略需求,基础科学的各研究领域需要进行超前部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让基础科学成为关键组成部分和创新技术的支撑力量,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基础研究的发展能够使云南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鉴于此,文章尝试分析云南省实施基础研究计划的现状及成效,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探索提出云南省基础研究发展对策,抛砖引玉,以供参考。

1 基础研究现状分析

1.1 我国基础研究概况

近年来,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基础研究规模不断增加。一方面在基础研究上,就论文产出和基础学科而言,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在研究体系上,按照基础科学门类划分看,不同门类中又细分出了许多分支学科和知识领域,并且形成了庞大的基础科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基础科学发展上,随着基础科学基金资助投入的逐年增加,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得到不断壮大,同时,在科研机构上,就国家重点实验室而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体系。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基础研究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成果转化意识不断提高,基础科学研究环境获得了极大改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通向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前提和唯一途径,基础研究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唯一供给,更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提升我国原始创新水平和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虽然我国基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基础科学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基础研究力量的分布极不均衡,学科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我国重点学科建设还有以下特点:国家重点学科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由专家学者和研究力量分布所决定,部分国家重点学科的前身在相关领域研究与教育的开端,其设立还基于所在地特定的基础条件或者地理环境,就形成了“自上而下,三位一点学体”的资助体系——国家、地方、校企资助等3个资助层面[4]。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现行的科技评价体系和科技资源分配制度对我国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虽然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可分配结构并不合理,出现整体投入很大,但是资金分配过于集中于“著名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分配到的资金过少的现象,加上我国长期以来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顺畅,转换意识不强的现象。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以直观的量化方式比较各个国家的研发水平差异,是国际上用于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努力程度的指标[5]。目前我国R&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也呈现逐年递增的形式,这为我国基础研究体系的构建、过程的推动以及成果的取得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但是,出现东部地区的地域总支出超过其他3个地域总和的现象,导致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的总支出依次降低,在一定程度地出现了人员流失现象。

论文产出是衡量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我国论文产出数量不断增加,并且我国发表的国际学术论文总数已经位列世界第二,但在6个基础学科中,地质学、生物信息学、基础数学的论文产出数量还相对较少,由于我国基础研究力量的分布不均衡,基础研究论文产出的分布也不均衡。所以我国各领域基础研究论文产出之间的国内影响力相互间还是有很大差距。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是支撑基础研究的重要力量。经过30余年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展,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建设阶段、90年代后期以来的稳定发展和2008年以来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相对规范,在我国基础研究和创新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20年9月为止,拥有的25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分布在9个学科领域。其中,地球科学领域44个、工程科学领域43个、生物科学领域40个、医学科学领域34个、信息科学领域31个、化学科学领域25个、材料科学领域21个、数理科学领域15个和社科领域4个[4]。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体系在提升我国科研水平,尤其是基础研究能力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整体来看,对于我国基础研究,现已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专业系统,包括基础研究各重点领域与方向。透过相关科学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中国基础研究在重大科学前沿领域持续取得突破,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6]。基础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体系已初步形成,相对规范的管理与运行机制也已经建立,在国家重大基础科研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然而我国基础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效率仍需进一步提升,学科布局和区域布局需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流动制和实验室文化建设等也需进一步培育和完善。

1.2 云南省基础研究概况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持续加大投入,省科技厅采取多项措施强化基础研究工作,增设形式多样的联合基金,引导形成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格局,推动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云南省基础研究水平有了显著提升。2021年,基础研究计划共投入省财政科技经费约1.6亿元,较2020年增加了15%,支持项目数超过1 200项;云南省共有742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资助金额约3亿元,2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相比上一年度,具有较大增长的是云南基础研究获得了超过3.6亿元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建设,云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增至7家。

在基础研究的政策体系方面,云南省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加强顶层设计,省政府印发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的实施意见》,营造了有利于基础研究创新发展的工作氛围;为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省科技厅联合多部门印发了《云南省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实施方案》,强化了基础研究原创导向;人才培养方面,为加大力度培养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省科技厅修订出台了《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管理实施细则》,新启动省基础研究杰出青年、优秀青年项目,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国内领先的优秀学术骨干和带头人;为使科研人员专注科研工作,切实为其“松绑减负”,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开展部分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工作的通知》,省基础研究计划各类项目全部实现预算包干、目标包干、责任包干,规范了管理流程,简化了项目申请材料,加大了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调整经费等管理自主权;为解决急需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小、散、弱等问题,省科技厅制定印发了《云南实验室建设方案》,启动了首批贵金属、特色植物提取等3个云南实验室建设,将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持续稳步发展;为进一步规范云南省科技厅自上而下项目组织管理流程,推进重大项目实施与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确保项目目标任务符合预期并取得良好绩效,云南省科技厅制定出台《云南省科技厅关于规范自上而下组织项目立项管理程序的通知》,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率先凝练整合一批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单项资助经费达500万元以上。

为进一步提升云南自主创新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08年共同设立NSFC—云南联合基金,主要针对云南省具有特色和传统优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新材料、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健康”等4个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截止到2021年的13年间,已有293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点项目得到了重点支持,共计投入6.8亿元经费,其中云南省投入财政资金3.4亿元。为积极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营造良好的基础科研氛围,云南省科技厅先后设立了4个行业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2个“双一流”建设联合专项和1个企业联合基金,并于2021年制定出台了《云南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管理办法》,对行业和企业进行引导,带动行业和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约1亿元,极大增强了基础研究投入。

2 云南省基础研究存在问题和不足

尽管近年来云南省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周边兄弟省市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和不足。究其原因,既有我国科技总体发展特征的共性问题,也有由于云南特定地理区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等带来的问题。

2.1 科技资源分配结构不合理

由于云南省90%以上科技资源来自政府财政资金,企业和社会投入不足,未对基础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培育、科研基地建设等形成稳定持续支持机制。科技资源的学科分配不合理,重点学科的科技资源投入较多,非重点学科科技资源投入较少。基础科学的全面均衡发展因科技资源投入分配的不平衡产生了严重阻碍,从整体上制约基础科学的长远发展。所以积极优化科技资源投入结构,合理分配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努力做到区域、学科等方面的均衡发展,能够有效推进基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2 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当今世界竞争的本质就是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科研技术成果只有在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时才能发挥社会价值,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由于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做不到位,未能有效正确引导,使得一些科研成果被搁置浪费;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科研成果与现实社会脱节,不能够应用到现实社会中。同时,科研成果的转化与资金、管理、技术、市场以及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这就需要各界与政府的密切配合,对云南省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进行提高。对基础研究计划体系优化,重点聚焦基础研究重大科学问题的重大专项、重大项目数量少,未能建立持续支持机制等问题。

2.3 交叉研究水平不足,创新能力不够

交叉研究能力不足,创新水平有待提升。从文献发表的结果来看,创新能力不足,有关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及重大创新平台数量不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较少。从产出的相关论文被引情况、H指数、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等也可以看出,基础研究产出成果的整体水平并不高,尤其是具有标志性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成果数量不足,缺乏国际引领性的前沿学术成果,这与基础科学的交叉研究能力不足、创新水平不高有重要关联。

2.4 基础研究评价体系不完整

科技评价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这一问题,既是我国整体基础研究面临的问题,也是云南省基础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在科技评价管理体系中,评价过程缺少激励,且在评价时对研究项目的错误包容性不完善,同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存在差别化评价。为了形成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科研氛围和人文环境,必须完善科技评价管理体系。

2.5 高端创新资源匮乏

云南高端研发机构和具有科技原创能力的高等院校稀缺,目前仅有一所“双一流”大学,高校的质量与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昆的高端人才数量不多,特别是两院院士数量较少,仅有13名,整个学术氛围缺少知名度。

3 云南省基础研究发展对策

云南省提高基础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从目前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入手,应加快推进基础研究,培育髙科技、高科学素养的多元人才。

3.1 加强组织融合和统筹兼顾

完善基础研究计划资助体系。将基础研究与国家科技计划、省级其他科技计划有效衔接,探索基础研究成果应用贯通机制,使基础研究在云南省经济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推动与社会发展、高新技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等领域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重点研发计划有机衔接,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的科技计划资助体系。

完善基础研究计划体系设置。扩大自由探索类和需求导向类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含各类联合专项)覆盖面,适度降低联合专项计划配套资金比例,提升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计划的产出成效;针对地方高校联合专项开展顶层规划设计,围绕地方需求开展区域联合攻关;根据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资助领域进行调整。

健全基础研究计划管理机构。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口衔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资助指南、项目设置和评审、立项、监督等组织实施工作,在工作中相对独立运行。

3.2 打造多元化研发投入体系支持创新研发

加大省级财政的投入力度。改革财政投入制度,完善部门性质,避免出现规模小且分散的状态。在科技投入方式上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和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针对不同创新主体、研发内容和研发阶段,综合运用财政贴息、奖励、税收减免、后补助、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基础研究,建立多元化研发投入体系。根据需求逐步增设和稳步推进重点企业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加强企业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投入。面向重点企业和领域,建立企业基础研究基金,充分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推进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至产业化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对开展基础研究有成效的科研单位和企业,要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3.3 建立健全科学的分类评价体系和机制

建立符合基础研究规律、以科技人员为本、倡导原始创新的分类评价体系和机制,改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结合科学本质,评价过程应符合科学规范,同时评价结果应与科学属性一致,完善基础研究计划的申报、验收和绩效评价等代表成果评价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优化第三方评价机制。

以代表成果与当次评价的相关性、支撑性、贡献度为核心研究类项目的评价体系,并建立项目验收后的持续性绩效追踪评价机制。对人才和创新团队、创新基地类计划项目,建立周期性的综合和分类评价制度,探索黄牌整改和退出制度。对于高水平的人才和创新团队、创新基地,着重评价其原始创新性能力、国家层面和国际科学前沿的竞争力、国际学术影响力。偏重应用的人才和创新团队、创新基地,要重点评价其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贡献度和综合效益。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基地,要重点评价其条件改善、基础数据积累、科研支撑和对外服务等方面的质量和效果等。

3.4 优化管理,加强科研学风和创新生态建设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为根基和约束。从科学分类评价着手,杜绝出现“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建立符合科研规律和科研项目执行特点的科技经费管理机制,使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营造公平公正、促进科研人员潜心与基础研究的科研环境、学术生态和科学文化。发挥科研机构主体作用,完善以学术贡献和创新质量为核心的评价机制。推行对科研人员和团队的代表作评价。按照基础研究规律和特点,改革完善项目形成机制,强化结果导向,精简管理流程,鼓励具有变革性创新的学术思想和敢为人先的创意创造,逐步转变跟踪思路,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啃硬骨头”的良好科研氛围。

4 结语

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我国自身基础研究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应该得到深刻认识。云南省必须采取改革创新措施,解决影响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遇到的关键问题,促使基础研究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之源,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并且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趋势下,云南基础研究必须提高水平,前瞻布局需要完善和增强,并对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大投入,使云南的创新环境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全力支持在重点领域中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让整体基础研究水平得到迅速提升,使基础研究在推动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云南省基础科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