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入路对PKP术治疗OVCF的近中期临床疗效影响及与邻椎骨折的相关性

2023-01-17向刚刚黎太友吴若冰王淑天高启龙杨景帆陈建琨

吉林医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椎骨双侧单侧

向刚刚,曹 鹏,黎太友,吴若冰,王淑天,高启龙,杨景帆,陈建琨,付 义

(1.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1;2.曲靖市中医医院,云南 曲靖 655000;3.昆明市盘龙区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1)

随着我国迈入老年化社会,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成为老年人健康的潜在威胁,其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在骨科疾病里发生率居高不下[1],OVCF患者因疼痛常出现起床翻身困难、活动受限,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保守治疗则是以严格卧床为基础,外加口服非甾体类镇痛药,患者常合并有较多基础疾病以及难以耐受严格卧床,因此在实际临床中手术治疗则是首选治疗方案。在外科微创化的理念指导下,针对OV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则是目前最为成熟术式之一。近年来随着PKP治疗OVCF患者的研究深入,发现仍有少数患者在接受PKP后相邻椎体存在再骨折风险,相关研究表明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与患者年龄、伤椎数量、骨水泥是否渗漏,骨水泥形态分布、椎体受伤严重程度等因素相关[2-3]。还有研究表明手术入路不同,可能与相邻椎体骨折存在一定关系,但目前少有关于手术方式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更深一步研究[4]。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PKP中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的手术前后多项因素、多项数据,用于评判两种手术入路治疗OVCF患者近中期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4年2月~2021年2月在昆明市中医医院接受PKP的OVCF患者50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单侧组(n=234)和双侧组(n=273),单侧组男98例,女136例;平均年龄(71.48±3.78)岁;双侧组男114例,女159例;平均年龄(70.84±4.2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单节段OVCF患者,且受伤后首次在本院接受PKP。②病例等相关记录资料完整。③随访时间超过18个月。④影像学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多节段OVCF患者。②病理性骨折患者。③临床资料缺失,随访时间不足者。

1.3治疗方法

1.3.1单侧组:协助患者俯卧位,避免受压部位产生压力性溃疡,使用G型臂X线机进行伤椎定位,在伤椎受伤严重侧作为穿刺部位并标记,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局部浸润麻醉。在G型臂X线机监视下沿着标记位置进行穿刺,当穿刺针到达目标椎体后方4 mm时,拔出穿刺针芯留下工作套管,使用工作钻钻到预定位置,随后在透视监视下置入球囊并扩张使塌陷的伤椎高度恢复,取出球囊推注骨水泥,伤椎填充适当时,记录骨水泥注入量,对术口进行包扎,嘱患者术后24 h卧床,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和规范抗骨质疏松理念宣教。

1.3.2双侧组:前期准备工作与单侧组相同,穿刺部位则是位于左椎弓根10点方向和右侧椎弓根14点方向并做好标记,后续球囊扩张、骨水泥注入、康复指导及规范抗骨质疏松宣教均和单侧组相同。

1.4观察指标

1.4.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该评分可分5级:0级:无任何疼痛;1级:1~3分,轻度疼痛;2级:4~6分,中度疼痛;3级:7~9分,重度疼痛;4级:10分,剧痛。记录术前、术后48 h、术后18个月的评分。

1.4.2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该评分由疼痛的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物、行走、坐、站立、睡眠、性生活、社会活动、旅行等10个项目组成,记录术前、术后48 h、术后18个月的评分。

1.4.3椎体解剖结构指标:记录术前、术后48 h、术后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Cobb角。

1.4.4邻椎骨折发生率:随访术后患者18个月内相邻椎体骨折发生情况。

2 结果

2.1两组基础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PKP,且病例记录完整,随访时间达到18个月以上,单侧组和双侧组在性别、年龄、骨水泥量、手术时间、骨密度T值、X线透视次数、X线暴露时间等指标方面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手术失血量、骨水泥量显著低于双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础资料比较

2.2两组VAS评分比较:双侧组和单侧组在术后48 h、术后18个月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单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双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

2.3两组OD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术后18个月ODI评分均显著降低,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8个月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单侧组ODI评分明显低于双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ODI评分比较分)

2.4两组椎体解剖结构指标、邻椎骨折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术后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 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恢复(P<0.05)。见表4、表5。术后18个月单侧组邻椎骨折发生率[8.97%(21/234)]明显高于双侧组[5.95%(11/27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1,P=0.022)。

表4 两组椎体解剖结构指标比较

表5 两组椎体解剖结构指标、邻椎骨折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PKP已经成为治疗OVCF患者的主流方案,该手术方案优势显著,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术后1 d内下床活动,回避了长期卧床带来的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其中充气球囊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改善 Cobb角,极大程度上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可能[5]。适量骨水泥的填充不仅有助于恢复塌陷椎体的高度,且能提高伤椎强度和刚度。随着PKP治疗OVCF广泛推广,临床中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化,术后并发症也逐渐增多,其中邻椎骨折成为众多并发症中最为突出的一种,相关研究表明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水泥材料特性、抗骨质疏松治疗、伤椎定位、零近椎间盘退变等因素与邻椎骨折的发生率密切相关[6-8]。目前就关于PKP两种手术入路的近中期临床疗效仍存在争议,且PKP后邻椎骨折已成为骨科医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本次研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中女性患者占比明显高于男性,表明多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而患OVCF相关。所有患者均接受PKP,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表明PKP在伤椎矢状面恢复以及患者痛苦缓解方面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本研究表明单侧入路在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双侧入路。本研究推断该结果多与单侧入路对术区肌肉、筋膜等软组织创伤较少、压迫时间较短有关。本研究还表明两种手术入路在恢复椎体解剖结构指标方面效果相当。由于椎体解剖学特点,单侧入路紧贴椎弓根外缘进入椎体内,但进入椎体中心位置较为困难,且需要术者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方可安全完成手术,双侧入路在术后早期疼痛、功能恢复、手术出血量等方面不及单侧入路,但在邻椎骨折发生率、骨水泥弥散程度、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操作难易程度均优于单侧入路,另外双侧入路在经过椎弓根进入椎体时更加安全,且更容易进入椎体中心。

不同入路PKP治疗OVCF术后邻椎骨折发生受多因素影响,本研究推断与以下因素相关:①单侧入路紧贴椎弓根外缘进入椎体,有更大的外倾角,骨水泥相对更多地分布在椎体前段[9],且由于单侧入路不易进入椎体中心,则骨水泥常弥散程度不够,集中分布在进针一侧,因此推测与相邻椎体生物力学失衡,增加邻椎骨折的发生率。②单侧入路在骨水泥注入量远不及双侧入路,因此导致在分布形态上的差异[10],骨水泥渗漏率不同,也会影响相邻椎体的稳定性,从而使得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升高。

综上所述,单侧入路PKP和双侧入路PKP在治疗OVCF患者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在手术操作难易程度、骨水泥弥散、邻椎骨折发生率等方面双侧入路效果更佳。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尚未统计两种入路在伤椎内分布形态,以及邻椎骨折、手术入路、骨水泥分布形态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为OVCF患者的治疗方案以及PKP后邻椎骨折地预防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椎骨双侧单侧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蓝玉簪龙胆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寰椎骨折临床特点分析
关于单侧布顶内侧安装减速顶的日常养护及维修工作的思考
脊柱关节突关节角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保元排毒丸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TGF-β1、Smad3、Smad7表达的影响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同期双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严重髋部疾病的临床比较
微创与钻孔引流术在老年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