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与医院感染关系的研究及时间序列分析建模
2023-01-17张欣甘爱群
张欣,甘爱群
(1.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医务科,南昌 330000;2.萍矿总医院院感科,萍乡 337000)
近年来,随着相关医院感染造成重大损害事件的报道频发,医院感染已成为危害患者及医护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如何采取有效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已成为减少患者伤害的重要方向。目前,部分人研究[1-2]人类健康与天气气候变化的关系,显示气象变化可能对一些疾病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就萍乡市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至2019年医院感染数据与同期气温变化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并利用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以期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取 根据2001年度国家发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选择萍乡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至2019年为期5年的医院感染病例资料共计727例。自萍乡气象台收集从2015年至2019年同步气温观测数据,包括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温差(每日最高温度减去每日最低温度差值)及温较差(当日平均温度减去前一日平均温度差值)。
1.2 统计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气温与感染人数的时间分布特征,用EXCEL录入以上气象因子数据。将气温指标(包括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温差(每日最高温度减去每日最低温度差值)及温较差(当日平均温度减去前一日平均温度差值),与医院感染例数分别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最终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采用时间序列自回归移动平均结合模型(ARIMA)季节性处理的ARIMA(p,d,q)(P,D,Q)s模型。利用事物发展延续性原理,将医院感染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数据作为建模数据,用SPSS22.0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识别模型,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最后利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数据建模预测,绘制相应的预测效果图。
2 结果
2.1 如图1所示平均温度与医院感染例数分布基本类似,均呈现“驼峰样”变化,正相关关系,平均温度高,医院感染例数也增多。
图1 2015年至2019年平均温度与医院感染例数关系图
2.2将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温差(每日最高温度减去每日最低温度差值)及温较差(当日平均温度减去前一日平均温度差值)气温指标与医院感染例数分别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院感例数与温度较差呈正相关(r=0.141,P<0.05),与最高温度呈正相关(r=0.101,P<0.05)。与平均温度呈正相关(r=0.081,P<0.05)。多因素回归较单因素回归更能有效控制混杂因素,从而更为准确地探讨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经多因素逐步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医院感染日例数与温度较差、最高温度、平均温度有关(P<0.05)。
表1 气温暴露因素与医院感染日例数的单因素相关分析
表2 气温因素与医院感染日例数的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
2.3 时间序列分析 本研究数据显示存在一定周期季节性波动(图2),院感染人数呈现稳定变动趋势(相关系数=-1.21,t-3.153,P=0.003<0.05),进一步绘制原始序列的ACF图及PACF图,即任意时间t(t=1,2,3…n)的序列值Xt与其自身的滞后值Xt-n之间的线性关系。
图2 2015年至2019年度医院感染原始序列图
时间序列分析是建立在平稳序列的条件上的,通过绘制CHD原始序列的序列图、自相关函数(Autocorrelation Function,ACF)图及偏自相关函数(Partial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PACF),可见在原始数列短的时滞上,自相关系数及偏自相关系数在0阶上下波动,呈现拖尾状态(图3、图4),经一阶差分、对数转换后得到一组平稳数据(图5),且无明显的周期性(回归系数=0.493,t=0.042,P=0.966>0.05),p、q初步确认为1。使用逐个尝试的方法对各个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比较,阶数一般不超过2阶[3]。
图3 原始序列的ACF图
图4 原始序列的PACF图
图5 经过一次差分,一次自然对数转化后序列图
采用Box-Ljung统计量进行残差白噪声检验,结合残差的ACF图及PACF图对初建模型进行估计(图6),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独立性检验box=10.511,P=0.786>0.05),残差序列是随机的,各备选模型参数见表3,提示模型ARIMA(0,1,2,)(0,1,1)12是 较 理 想 的。表 达 式 为ln(CHDt)=0.603εt-1+0.397εt-2+0.994εt-1+0.994×0.603εt-2+0.994×0.397εt-3(ε是预测误差滞后值)。下一步进行预测,对模型预测效果均在95%可信区间内,与实际值较一致(图7),效果较好。
表3 备选ARIMA模型参数估计
图6 残差ACF/PACF结果
图7 2015年至2019年实际观测人数与拟合值的预测图
3 讨论
医院作为专业的医疗机构,各种高效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新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创伤性侵入性检查和治疗手段的增加,在对患者实施治疗的同时,也成为细菌的聚集场所,使治疗效果和服务受到影响,医院感染率也有上升的趋势,由此引起的医疗纠纷也呈上升趋势[4]。部分医院感控三级组织建设或制度不健全、感控人员力量不足、院感实时监测系统及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布局流程不合理、感控专职人员职责不清、保洁文化程度低培训效果不佳、感控重视和投入不足等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医院感染管理事业发展和水平提升的短板因素[5],如何更好的控制医院感染,成为每个医院感染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对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医护人员科学防控院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控制医院感染传播途径为注重手卫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等[6-7],随着抗药性耐药性菌株的出现,且手卫生依从性执行力不容乐观,探索其他替代性措施变得愈加重要。本研究调查发现,气温暴露因素(温度较差、最高温度、平均温度)可能与医院感染相关,在气温相差较大或温度较高时,应积极做好应对措施。
当今气候变化频繁、不断影响人类的生活、生产及健康[8]。《Air,Water and Situation》最早记录天气气候与健康的关系[9],部分国内外调查研究中有分季节性研究、分单独气象因子研究[10],阐述了不同季节不同感染病种感染病原体一般气象规律[11-12]。大量研究表明,温度是影响公众健康及死亡风险的重要环境因素[12-13],如环境温度增加可使脑膜炎奈瑟菌发生免疫逃逸,引起颅内感染[14],气温日较差与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相关[15],温度与医院血液感染有密切关系[16],通过本次研究调查结果,一定程度提示对温度进行预判断可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应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首先应培训医护人员提高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认知水平,严格护理,强调人人尽责,人人防控,提高站位,院感防控责任担当;其次是抓好防控重点,如夏季温度较高,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生长,应注意通风控温;秋冬季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变化较大,对长期卧床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应注意保温,加强对患者的保护;科室做好相关监测工作,利用时间变化趋势,针对温度变化的不同感染病种数据进行定期总结,进行有针对性管理。后续也可对其他多种气象影响因素的综合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医院感染防控能力,降低医院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