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量化运动策略对脑血栓肢体偏瘫患者的干预观察

2023-01-17谢海花谢海娟靳苹苹

江西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脑血栓偏瘫肢体

谢海花,谢海娟,靳苹苹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焦作 454000)

脑血栓在临床上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功能缺陷类疾病,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占比约为60%~90%左右[1]。脑血栓患者虽然经由急救后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成果,但也会诱发诸如偏瘫、语言障碍等症状,若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或者康复预案,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与预后[2]。传统康复策略在康复过程中无法针对性地指导脑血栓肢体偏瘫的治疗,未能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方案,因此往往存在康复效果差、治疗时间长、经济负担重等弊端[3]。为此本文基于当下脑血栓肢体偏瘫患者的量化运动方案进行研究,结合有关临床文献对此进行介绍,旨在为医学相关领域提供参考依据,其主要内容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我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10例脑血栓肢体偏瘫患者用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55例)。纳入标准:符合心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具有一定的运动功能障碍、平衡障碍与语言功能障碍以及其他符合脑血栓肢体偏瘫症状者;年龄≤72岁病程约在2~5个月,为首次发病者;对本次研究享有知情权,了解并悉知本次研究的全部内容,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后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经同意展开研究。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如肝肾损害、妄语者;排除患病时间超过2个月者。在稳定期3个月之内尚未接受脑血栓偏瘫康复运动。不配合本次研究的人,因身体原因难以参加本次研究内容者。不同意参与到本次研究内容中。其中观察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分布在24~71岁之间,年龄均数(50.18±3.9)岁;对照组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分布在21~72岁之间,年龄均数(53.21±3.1)岁。以上人群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数据整理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对照组护理内容主要为(1)康复运动,康复运动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康复运动方案[5]。(2)出院指导,完成脑血栓的急救治疗后,护士可对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说明医生开具的每一项药物的具体使用方案,需要的配合方案,叮嘱患者定期康复训练运动,防止肢体僵化。(3)健康宣教,在患者的完成康复运动后,护士分发健康手册,告知康复过程中应注意事项,若患者出现异常症状,立即回院复查,根据病情特点针对性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量化运动策略,根据偏瘫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量化运动策略,可将其打印为纸质版表格形式,每位患者各分两份,一份由家属保管,一份放置在患者床头,由护士对表格内容进行解释,每天均有护士督促患者运动要点,频率以及意义。每日患者均需要对当日的训练状况进行总结,护士负责督促鼓励患者坚持训练,可在脑血栓偏瘫患者群中对表现优异者进行表扬,量化运动具体策略,见表1。

表1 脑血栓偏瘫量化运动策略表格

1.3 评价标准

1.3.1 平衡能力 使用Breg量表[6](Berg Balance Scale,BBS)下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本量表共计14个项目,包括站起、坐下独立站立、闭目站立、上臂前伸、转身1周、双足交替踏台阶、单腿站立等。每项得分最低0分,最高4分,总分56分,若低于40分则平衡能力不合格,得分高说明身体平衡性更好,Cronbach α=0.864。

1.3.2 日常生活能力 可采取Barthel指数法[7](Banhel Index,BI)评定患者的肢体肌力变化与日常活动能力,主要对进食、梳洗、如厕、穿衣等共计10项内容进行评估,并且可分为0分、5分、10分、15分几个标准,BI评估总分为0~100分,若患者的得分高则说明自理能力强,量表效度Cronbach α=0.970。

1.4 统计学分析 将随访结果与患者的肌力变化、ADL等数据导入SPSS 20.00中,其中计量资料[n(%)]采取χ2检验,计数资料(±s)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2组患者的Breg量表评分指数 在护理前2组患者的Breg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量化运动护理后,两组的Breg量表评分得到了显著提高,其中观察组的Breg量表评分更是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护理前后的Breg量表分析(±s,分)

表2 护理前后的Breg量表分析(±s,分)

Breg得分护理前 护理后分组 n P t观察组对照组55 55 5.741 9.741 0.021 0.014 t P 41.5±3.2 42.1±3.3 0.776 0.124 52.4±3.1 47.1±2.4 3.645 0.034

2.2 BI评估对比 护理前患者的BI得分差异性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BI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护理前后BI量表得分(±s,分)

表3 护理前后BI量表得分(±s,分)

BI得分护理前 护理后分组 n P t观察组对照组55 55 10.411 7.145<0.001 0.012 t P 23.14±9.18 23.41±8.98 0.071 6.142 87.45±8.46 64.14±9.41 13.121<0.001

3 讨论

脑血栓在我国的发病率偏高,该项疾病的形成主要与脑内动脉血管出现粥样硬化改变与血栓形成有关,脑内血管闭塞后,造成脑供氧不足引发全身微循环障碍,进而行动受阻,其典型并发症为脑血栓肢体偏瘫[8]。该病在临床上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并发症,由于患者常年需要卧床康复,语言模糊不清,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了其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该病还具有病程相对较长,康复时间长,造成的经济支出偏高等问题,害怕拖累家人,严重影响康复效果与预后。为了对此积极展开有效的护理,保障脑血栓肢体偏瘫患者的康复十分必要。但罹患该疾病的患者存在心理负担高,加之康复过程需要多人协同完成等方面的问题,在依从性上极差,康复过程的复杂性与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对于脑血栓肢体偏瘫的康复可选择一种更有效果、更为妥善的方案。

在传统康复治疗中需要患者保持较高依从性配合医生或者护士的运动指导,患者由于自身身体素质较差,肌力弱,肢体行动障碍,久而久之易产生烦躁、易怒等情绪,因此很难配合医生与护士的工作,依从性较差,拖延了康复治疗[9-10]。量化运动策略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制定的专业化护理方案,是一种分阶段实施针对性的训练计划,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树立治疗信心,主动积极的配合相关康复运动安排的策略[11]。量化运动策略在临床上的应用能够帮助护士了解到个体化差异,从患者自身出发考虑,综合性地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然后结合前沿护理研究,制定出更为可靠、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案,让康复过程更具针对性。在临床实践应用中首先根据肩部、手部以及下肢等部位专项强化训练,通过按摩手法刺激肌肉活性,急性期采取被动康复治疗,鼓励患者自我站立,行动。恢复期则以患者主动运动为主,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活力循环,促进患者神经元的再生以此保证良好的预后效果[12-13]。在本次调查中首先针对患者的Breg量表评分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护理前两组患者的Breg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量化运动策略护理后,患者在量化运动、从坐到站、闭眼站立以及单腿站立等方面表现良好,与赵喜娟[14]等人的研究一致,这提示了量化运动策略能够提高患者的躯体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偏瘫患者康复。分析可知这是由于量化运动护理事先调查了患者的资料,能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妥善的护理方案,将偏瘫患者分为了急性期与恢复期,急救期采取了被动恢复,有护士刺激患者的肌力恢复,恢复期患者主要以主动行动为主,护理任务主要在于鼓励患者自主性,加以刺激后强化康复运动的基础,针对性更强的同时维护了患者的情绪,长期坚持下可有效促进临床康复。其次,在采取Barthel指数法评估患者的肢体自理能力的情况下,护理前肌力评分与ADL得分的差异性不明显(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肌力评分与ADL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王建平等[15]的研究一致。分析可知完成量化运动策略的患者在恢复后其自理能力更强,具有阶段性康复的特点,患者自我恢复效果更好,主观积极性更好,不仅促进了康复,也提升了生活质量。笔者认为这主要是量化运动策略相较于传统康复运动更专业化,能够最大化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采取了心理干预后,量化运动分解传统康复运动中繁杂的步骤,改为定期护理,以鼓励患者自主性为主,刺激了患者的患肢,达到了肌力恢复的目的。同时量化运动策略是基于逐步恢复理念制定而来的,患者在逐步适应训练的同时也唤醒了自身的躯干活动功能,长时间坚持下不仅提高了生存质量,也达到防止疾病复发的目的。

综上所述,采取量化干预策略可最大化促进脑血栓肢体偏瘫的康复,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肢体肌力得分与ADL得分,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案,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猜你喜欢

脑血栓偏瘫肢体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