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沟通模式联合预见性风险评估在精神科护理的应用
2023-01-17杨雅杰袁水莲赖燕
杨雅杰,袁水莲,赖燕
(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赣州 341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社会压力不断增加,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问题,精神性或心理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1-2]。此类患者多需要长期治疗,且伴有思维、行为和情感异常,治疗配合度较差,这导致精神科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护理难度大,安全隐患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内,影响着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开展[3-4]。因此,如何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SBAR沟通模式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标准化沟通方式,其以证据为基础,是基于现状、背景、评估、建议的程序化沟通模式[5]。预见性风险评估是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对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提前采取干预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6]。本研究将两种护理方式联合应用于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8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50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19~74岁,平均(54.07±3.82)岁;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20例,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10例,双向障9例,分裂情感性障碍6例,器质性精神病2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3例。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1~75岁,平均(55.13±3.65)岁;疾病类型:诊断精神分裂症21例,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9例,双向障10例,分裂情感性障碍4例,器质性精神病3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3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精神科ICD-10诊断标准,确诊为精神类疾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文书。排除标准:存在神志意识模糊;伴有严重或急性不稳定躯体疾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传统护理模式,包括常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护理人员根据医嘱开展护理,同时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尽量避免负面情绪对患者的影响,告知家属陪伴的重要性,为患者增强治疗信心。
观察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给予SBAR沟通模式联合预见性风险评估进行交接班,其中SBAR沟通模式:(1)设计SBAR交接班模板。模板从现状(S)、背景(B)、评估(A)、建议(R)四部分去设计,现状包括床号、姓名、性别、病情体征;背景包括以往疾病史、目前主诉、检查情况、阳性体征以及治疗情况等;评估包括生命体征、护理效果、病情发展可能性以及风险评估结果;建议包括即将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及安全风险预防建议。(2)实施SBAR沟通模式。实施前先对SBAR交接班模板的应用方法进行培训,以保证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熟练掌握SBAR交接班模板的理论及实践方法。将SBAR交接班纳入绩效考核,对考核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同时对实施过程中进行分析并不断改进,以持续改进交班质量。预见性风险评估具体方法:(1)建立风险评估小组,制定风险评估表。由科室护理人员组建成风险评估小组,其中护士长为组长。评估患者状态,综合患者情绪状态、精神症状、躯体状态、合作程度评估潜在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的评估表格,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2)临床实施。开始入院后护理人员即对患者进行检查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级别,其中高风险患者为重点管理对象,在全面监控的同时需给予个体化的心理辅导方案,如有异常则立即制止;中风险患者在加强加强防范的同时可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低风险患者则需全面观察其精神状态和行为,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做好应对措施。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主要包括伤人、外走、毁物以及自伤自杀等事件。(2)评价两组护理人员交接班质量,共包括交接班效率、信息提供、合作与责任、合作安全四个层面,每项指标总分2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工作质量越好。(3)交接班满意度。根据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交从交接班病情汇报的完整性、条理性、建议的有效性和重点是否突出4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方面,满意率=很满意率+满意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0%,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交接班质量比较 研究组交接班效率、信息提供、合作与责任、合作安全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交接班质量比较
2.3 两组交接班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交接班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交接班满意度为7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交接班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精神科护士因护理的对象为精神疾病患者,所以具有特殊性和高风险性的工作性质,此类患者思维、行为等具有不协调性,对于疾病及治疗护理认知度较低,常出现抵触、反抗诊治护理的行为,甚至会具有辱骂、攻击的行为[7]。加之精神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治疗,患者个人控制能力和治疗依从性较差,影响着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开展。
传统医护沟通,容易造成关键信息遗漏、重要问题沟通不畅等问题,导致沟通模糊、沟通不畅等弊端[8]。而SBAR沟通模式则具有标准化、程序化特点,该种模式步骤明确、条理清晰,将现状、背景、评估、建议4个部分作为沟通的基础,可以完善沟通内容、提高沟通有效性[9-11]。此外,在本研究设计SBAR沟通模式时充分考虑到精神科患者护理的特殊性,制定有相关的沟通交流表格,且在应用时培训考核,充分发挥SBAR沟通模式的作用[12-14]。而预见性风险评估主要是对风险事件展开评估,计划性展开活动,统一护理流程,进而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15-16]。本研究根据患者的风险分级采取不同的针对性安全护理防范措施,有效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通过开展护理风险评估可有效指导护理工作制定实施计划,熟练掌握患者病情,合理划分主次,提高护理安全质量。
通过两种护理模式联合应用,抓住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在护理前、护理中的每一个环节均提高风险意识。结果显示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0%,高于对照组的22.00%,同时研究组交接班效率、信息提供、合作与责任、合作安全均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联合护理模式的应用可保证护理人员有效掌握患者的生理状况,并且,核查表的使用为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层预防保障,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及方法进行干预,进而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交接班质量[17-18]。本研究中研究组交接班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交接班满意度为7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BAR沟通模式和预见性风险评估均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理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用性,从而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19]。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理工作中联合应用SBAR沟通模式和预见性风险评估,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交接班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各级医院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