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降钙素原联合粪钙卫蛋白在婴幼儿感染性腹泻中的临床研究

2023-01-17张剑陈鹤廖晓卿刘晖明

江西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细菌性感染性病毒性

张剑,陈鹤,廖晓卿,刘晖明

(1.江西省赣州市妇幼保健院,赣州 341000;2.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人民医院,赣州 341500)

感染性腹泻症状多样、病情变化多、病原多样,故病发后予以准确的诊断鉴别使患儿得到及时救治十分关键[1]。现阶段研究显示,导致腹泻发生的微生物主要包含病毒与细菌,且以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沙门菌、大肠埃希菌及志贺菌等较为常见[2]。目前临床针对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类型的鉴别一般采取临床表现结合粪便病原体检测的形式进行判断,并指导用药,但粪便病原体检测阳性率低、耗时长、结果获取慢,临床指导意义不大[3]。但重型感染性腹泻患儿往往病情严重、病情进展快,一旦未能及时抢救则会大大加重患儿死亡率。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则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在机体受到细菌感染下可导致其水平升高,故可将其作为机体炎性反应敏感指标[4-5];而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则是源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一种炎性反应标志物,在炎症性肠病活动性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在感染性腹泻病原鉴别中的应用并不多见[6]。鉴于此,研究纳入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部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感染性腹泻患儿(重症、轻症)及正常体检婴幼儿为例,分析PCT、FC在疾病诊断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部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重型感染性腹泻患儿病例60例(其中细菌性腹泻30例、轮状病毒腹泻30例)、同时期门诊收治的轻型感染性腹泻患儿60例(其中细菌性腹泻30例、轮状病毒腹泻30例),以及儿保科正常体检婴幼儿3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对象基础资料见表1,患儿间性别、年龄等基础信息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项目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参与患儿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表1 患儿基本资料对比

纳入标准:年龄在6个月~6岁;纳入患儿均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关于细菌或病毒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相一致(细菌感染可见粪便常规检测中白细胞增多,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10×109/L,粪便培养可见致病菌;病毒感染可见粪便病毒检测抗原阳性,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检查前14 d无抗菌药物使用史。

排除标准:慢性腹泻;营养不良;合并消化道肿瘤或畸形;近期有激素类或抗生素类药物使用史;中途失访。

1.2 方法

1.2.1 采集标本 在患儿入院后均采集空腹静脉血及大便标本。大便标本留存在室温下解冻,取标本50~100 mg置于聚丙烯管,依据质量、容积为1/49的比例加入抽提液,混合均匀,取标本溶液1.5 mL置于离心管,离心5 min后取上清液待检。采集血液标本后在2 h内离心,离心环境为3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待检。

1.2.2 FC检测 使用厦门为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粪便钙卫蛋白检测试剂盒检测粪钙卫蛋白。标准品设置为五个质量水平——10、30、100、300、600 Vμg/g,检测标本。最高水平标准液吸光度值2284、2397,采取四参数法对标准曲线进行计算,以1/50的比例稀释的标本由于超出标准曲线范围未检出,对其进行再度稀释、重测,直至测出。上述操作均依据厦门为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粪便钙卫蛋白检测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

1.2.3 PCT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CT,试剂盒购自南京诺尔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酶联免疫荧光分析法进行测定,正常参考值为0~0.5 μg/L,>0.5 μg/L为阳性。每日分别检测高、低水平质控品,Levey-Jennings质控图以Westgard规则绘制。

1.2.4 粪便细菌培养及病毒检测 粪便标本以SS琼脂平板接种,在恒温箱孵育24~48 h,孵育温度37℃,选择细小透明菌落在半固体琼脂斜面进行接种,血清学实验阳性,进而以肠道菌鉴定板[珠海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鉴定。同时,采集粪便标本,以金标法检测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诺如病毒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版本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数据用(±s)表示,组间以t检验;计数数据用[n(%)]表示,组间以χ2检验;各指标诊断效能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组间曲线下面积(AUC)对比以Z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 各组婴幼儿PCT、FC水平对比 各组婴幼儿PCT、FC水平对比可见,体检正常组<轻型病毒性腹泻组<重型病毒性腹泻组<轻型细菌性腹泻组<重型细菌性腹泻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婴幼儿PCT、FC水平对比(±s)

表2 各组婴幼儿PCT、FC水平对比(±s)

注:t1-体检正常vs轻型病毒性腹泻;t2-轻型病毒性腹泻vs轻型细菌性腹泻;t3-轻型细菌性腹泻vs重型病毒性腹泻;t4-重型病毒性腹泻vs重型细菌性腹泻。1P<0.05,对比体检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2P<0.05,对比轻型病毒性腹泻组有统计学差异;3P<0.05,对比轻型细菌性腹泻组有统计学差异;4P<0.05,对比重型病毒性腹泻组有统计学差异。

组别 例数 PCT(ng/mL) FC(μg/g)重型细菌性腹泻重型病毒性腹泻轻型细菌性腹泻轻型病毒性腹泻体检正常t1/P t2/P t3/P t4/P 30 30 30 30 30 1.42±0.121234 0.58±0.06123 0.95±0.1012 0.32±0.041 0.10±0.02 26.944/0.000 32.039/0.000 17.378/0.000 34.293/0.000 452.59±27.681234 139.78±18.59123 396.46±19.5412 98.77±12.561 21.36±2.59 33.062/0.000 70.194/0.000 52.127/0.000 51.385/0.000

2.2 PCT、FC对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价值 整合患病组婴幼儿PCT、FC水平数据对比,细菌性腹泻组明显高于病毒性腹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经ROC曲线分析可见,血清PCT、FC对婴幼儿细菌性腹泻与病毒性腹泻鉴别的截断值分别对应0.92 ng/mL、302.56 μg/g;AUC分别为0.802、0.891。二者联合诊断(PCT、FC中任一指标高于截断值即为细菌性腹泻)的AUC为0.962,诊断效能高于PCT、FC单一诊断(Z=3.956、4.387,均P<0.001)。见表3、图1、表4。

表4 ROC分析结果

图1 ROC曲线图

表3 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患儿PCT、FC水平对比(±s)

表3 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患儿PCT、FC水平对比(±s)

注:*P<0.05,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组别 例数 PCT(ng/mLl) FC(μg/g)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60 60 t P 1.13±0.11 0.45±0.05*43.592 0.000 420.61±18.79 113.77±13.62*102.416 0.000

3 讨论

感染性腹泻的发生主要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有关,而不同病原体所致的腹泻则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针对细菌感染性腹泻建议以抗菌药物治疗,而病毒感染性所致腹泻则无特效药物,需对症干预[7-8]。故在患儿病发后,准确鉴别其感染类型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而从患儿临床表现上来看,无论是病毒性感染亦或细菌性感染,患儿均会有一定的发热、腹痛、呕吐等表现,故难以据此对病症进行准确评估。因而血液、粪便标本等指标的检测则成为了判定腹泻类型的重要途径之一。PCT是一种在外周血白细胞分泌后合成于甲状腺C细胞中的血清指标;相关研究显示,在细菌感染情况下可导致其大量分泌,使其血清水平呈几何倍增长,但在病毒感染中,则表现为轻度升高,甚至不发生明显变化[9-11]。结合此次研究可见,对比体检正常婴幼儿与患病儿童的PCT水平,体检正常组<轻型病毒性腹泻组<重型病毒性腹泻组<轻型细菌性腹泻组<重型细菌性腹泻组(P<0.05),提示血清PCT水平变化与细菌感染性腹泻间具有更为密切的关联。但研究也显示,病毒感染引发的腹泻患儿血清PCT水平也会出现升高,这也能导致PCT对细菌感染性腹泻的鉴别效能有所降低[12]。FC则为常见的炎性标志物,其可对炎性活动进行较好地反映,且在体外环境及肠腔内均有较好的稳定性。此次研究显示,在对比各组婴幼儿FC水平下,仍为体检正常组<轻型病毒性腹泻组<重型病毒性腹泻组<轻型细菌性腹泻组<重型细菌性腹泻组(P<0.05),提示对比病毒感染,FC对细菌感染敏感性更高。感染性腹泻导致FC升高的机制可能与病原体入侵肠道后不断繁殖有关,同时病原体在肠道黏附也会导致大量毒素释放,进而导致肠道出现分泌性反应,引发腹泻[12-14]。

另外,本次研究整理患病婴幼儿的PCT、FC水平对比可见,细菌性感染患儿明显高于病毒性感染患儿;且PCT+FC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单一PCT、FC诊断。这一结果提示,对比病毒性感染,PCT、FC均对细菌性感染具有更好的敏感性;且在二者联合检测下对疾病的诊断效能更高。分析可见,在病原体进入婴幼儿肠道后,会直接对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进而导致肠道发生黏膜水肿、充血等情况,并引发中性粒细胞浸润、炎症介质渗出等症状。在中性粒细胞经病变黏膜向肠腔迁移期间,钙卫蛋白作为嗜中性粒细胞标志物则会随之迁移并以粪便形式排出,进而导致FC水平升高[15]。在这一作用机制下,随着患儿病症的加重,则会导致钙卫蛋白排出的量随之增加,最终表现为FC水平升高。

综上,细菌性感染腹泻患儿的PCT、FC水平较病毒性感染有明显提高,且在患儿病情加重下,其机体PCT、FC水平也会随之升高,故可将其作为疾病预测评估的临床指标。同时,联合PCT、FC检测的疾病诊断效能远高于单一指标,建议推广。

猜你喜欢

细菌性感染性病毒性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思考心电图之177》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治疗效果观察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