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PCI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与单纯抗血小板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及近期预后观察比较
2023-01-17刘江刘媛琴沈相福
刘江,刘媛琴,沈相福
(江西省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1.ICU;2.心血管内科,萍乡 337000)
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阻塞,心脏肌肉因缺乏血液供应出现坏死,使得心脏功能受损的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病症,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的常见病因,患者在发病前数日可能会有乏力、胸部不适、心悸及气促等症状,在发病时可表现为胸骨剧烈疼痛、发热及呼吸困难等[2]。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举措之一,常用药物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可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但可能会引起出血风险。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阻止患者病情发展,改善预后。且既往研究显示[3],在发病时间窗内对患者采用急诊PCI治疗可改善血流灌注,降低病死率。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急诊PCI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及心内病房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男66例,女14例,年龄40~63岁,平均(50.64±4.58)岁。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男34例,女6例,年龄40~63岁,平均(50.73±4.73)岁,类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11例,无痛性心肌梗死9例,右室心肌梗死12例,心房心肌梗死8例;对照组男32例,女8例,年龄40~63岁,平均(49.84±4.30)岁,类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10例,无痛性心肌梗死7例,右室心肌梗死13例,心房心肌梗死1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4]。患者及其家属了解且知情同意;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在12 h内。排除标准:存在药物过敏患者;存在其他心脑血管患者;存在心、肺、肝及肾等脏器疾病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者;存在精神疾病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阿司匹林(生产厂家:合肥久联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4021217,规格:0.3 g×100片)0.3 g/次,1次/d,于睡前口服。氯吡格雷(生产厂家: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93160,规格:瓶装75 mg×14片)75 mg/次,1次/d,于早晨口服。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生产厂家: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43290,规格:50 mL∶12.5 mg)静脉泵注,前30 min的起始推注剂量为0.4 μg/(kg·min),而后以0.15 μg/(kg·min)的速率维持泵入,持续泵注48 h后停药。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急诊PCI治疗。所有患者于发病12 h内建立静脉通路,常规进行肝素化及冠脉造影,采用Seldinger动脉插管技术,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球囊、导管及支架等设备,经导丝利用球囊预扩张狭窄部位,然后根据狭窄程度放入支架。术后立即拔除鞘管,局部加压包扎,并于术后2 h行减压处理。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评估[5]在治疗7 d后,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显效:患者的发热、疼痛及乏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且动脉残余狭窄<20%;有效:患者的发热、疼痛及乏力等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有好转,且动脉残余狭窄>20%;无效:患者的发热、疼痛及乏力等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100%。
1.3.2 心功能 在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美国GE)测定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
1.4 不良事件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再发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使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使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 在治疗7 d后,观察组LVEDD、LVES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LVEDD(mL)治疗前 干预后LVESD(mL)治疗前 干预后LVEF(%)治疗前 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t P 40 40 53.36±4.13 52.14±4.23 1.305 0.196 46.54±5.21*50.47±5.03*3.432 0.001 41.39±4.36 42.67±4.78 1.251 0.215 38.57±3.82*40.62±3.44*2.522 0.014 44.15±5.13 43.57±4.87 0.537 0.592 53.73±5.34*50.24±5.12*2.984 0.004
2.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50%,与对照组的17.5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及习惯的改变,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且逐渐趋于年轻化。本病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及致残率高等特点,会使患者多器官功能受到损伤,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6]。既往研究显示[7],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临床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可降低患者心肌受损程度,使血管再通,但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血风险会增加,不利于预后。PCI是常用的心肌梗死治疗方法,可将患者心肌细胞供血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症状。故本文将联合使用PCI及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治疗心肌梗死,探讨其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疗效、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急诊PCI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急诊PCI在短时间内开通及恢复心肌梗死相关血管血流,早期实现心肌灌注,挽救心肌细胞,及时恢复心肌细胞功能,抑制心室重构[8],从而达到改善患者心功能的目的。且急诊PCI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此外,在患者发病12 h内进行急诊PCI可避免血管内皮功能受到损伤,有效促进其修复,可提高患者心功能。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是治疗心肌梗死标准化方案,可控制病情发展,改善患者心功能。阿司匹林作为非甾体抗炎药,对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对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积极意义。氯吡格雷起效较快,失效时间较长,作为一种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它能够选择性地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有效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9],而且它对血小板ADP受体拮抗的作用是不可逆的。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的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的可逆性拮抗剂,可以与该受体结合,阻断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止血小板聚集、黏附等活化反应,有效抑制血小板介导的血栓形成并延长出血时间[10],有利于提高血管再通率,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且替罗非班在体内很少代谢,主要以原形经肾脏和胆汁排泄,起效迅速,半衰期短,安全性更高,在停药后可使血小板的功能快速恢复[11],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且本研究中,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说明急诊PCI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不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急诊PCI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心肌梗死疗效较好,可提高患者心功能,有效改善患者近期预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