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反流性咽喉炎42例的疗效
2023-01-17张娟周思平张勇辉
张娟,周思平,张勇辉
(江西省新余市中医院五官科,新余 338000)
反流性咽喉炎(LPR)以声嘶、喉部阻塞感、咽喉灼痛为主要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当前,临床多以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改善胃内pH值,以减轻胃酸对咽喉部侵袭,缓解患者临床症状[2]。单一采用常规西药疗效一般,患者病情改善并不理想。中医将本病归属于“吞酸”、“喉痹”等范畴,认为其多由肝脾虚弱所致,临床治疗已积累丰富经验。柴胡疏肝散为中医理气剂,其内含柴胡、陈皮等多种中药材,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可有效调理机体脏腑功能,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并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感[3-4]。穴位贴敷亦属于中医之瑰宝,将中药材外敷于特定穴位处,可加快药效渗入病灶处,快速缓解临床症状,且可对穴位进行刺激,进一步促进病情好转。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LPR采用柴胡疏肝散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LPR患者84例,分为两组。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n=42)16例女,26例男;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34.15±3.05)岁;病程3~11个月,平均病程(7.58±1.13)个月;体质量指数(BMI)19~25 kg/m2,平均BMI(22.13±1.05)kg/m2;文化水平:10例大专及以上、18例高中、14例初中及以下。观察组18例女,24例男;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34.18±3.07)岁;病程3~11个月,平均病程(7.62±1.15)个月;体质量指数(BMI)19~25 kg/m2,平均BMI(22.16±1.08)kg/m2;文化水平:9例大专及以上、19例高中、14例初中及以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符合《消化系统疾病循证治疗》[5]中相关诊断,存在胃病史或反酸、烧心史,伴有异物感、咽痒、声嘶、咽干等症状;经检查可见杨黏膜肥厚、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弥漫性水肿,喉部黏液蓄积;反流症状指数(RSI)>13分,或反流体征指数(RFS)>7分。中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灶诊断疗效标准)》[6]中肝郁脾虚证,主症为情绪焦虑,体倦乏力,神疲懒言,食少纳呆;次症为咽部异物感,口苦咽干,嗳气泛酸,胃脘满闷,胁肋胀满疼痛;舌脉象为舌尖变稍红,苔微黄,脉弦;符合任意1主症或任意3次症即可确诊。
1.3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精神状态正常。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女性;肝肾衰竭严重;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4方法
1.4.1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815)治疗,口服20 mg/次,2次/d。观察组加用柴胡疏肝散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柴胡疏肝散:6 g柴胡、12 g醋炒陈皮、6 g川芎、5 g香附、6 g麸炒枳壳、9 g芍药、3 g灸甘草,咽喉部黏液多则加6 g瓜蒌、5 g鱼腥草,声嘶严重则加3 g锦灯笼、6 g木蝴蝶;上述药材加水煎至300 mL,分两次口服;穴位贴敷:10 g陈皮、10 g黄芩、10 g山楂、10 g木香,研磨成粉后,加入生姜汁搅拌,肝气犯胃者贴神阙、肝俞、胆俞,脾胃虚寒者贴神阙、中脘、双侧肾俞穴,1次/d。两组均持续用药4周。
1.4.2 观察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评价各项指标。(1)RSI与RFS评分。RSI评分:共9项内容,包括持续清嗓、吞咽食物、声嘶等,依据严重程度分为0~5分,总计45分,得分越低越好;RFS评分:共8个电子喉镜体征,包括声带水肿、喉室消失等,总分26分,超过7分即为阳性。(2)胃蛋白酶和食道下括约肌(LES)静息压力:采用EGEG-5D五导胃肠电图仪检测两组LES静息压力,并采集喉部黏液,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胃蛋白水平。(3)不良反应:恶心、食欲不振、腹部不适。
1.4.3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评价疗效,痊愈:症状、体征消失,中医证候评分降低≥90%;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中医证候评分降低≥70%;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中医证候评分降低≥3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中医证候评分降低不足30%。
1.4.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RSI与RFS评分 观察组治疗后RSI评分、RF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RSI与RFS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RSI与RFS评分对比(±s,分)
组别RS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RF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 P 17.52±2.16 17.49±2.13 0.064 0.949 5.79±1.05 7.84±1.23 8.215 0.000 9.78±1.42 9.82±1.45 0.128 0.899 4.95±1.02 6.53±1.14 6.694 0.000
2.3 胃蛋白酶和LES静息压力 观察组治疗后胃蛋白酶低于对照组,LES静息压力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胃蛋白酶和LES静息压力对比(±s)
表3 两组胃蛋白酶和LES静息压力对比(±s)
组别胃蛋白酶(IU/mL)治疗前 治疗后LES静息压力(mmHg)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 P 86.15±7.13 85.89±7.16 0.167 0.868 51.13±5.62 58.97±5.78 6.302 0.000 8.76±1.24 8.82±1.26 0.220 0.827 23.86±2.85 18.56±2.23 9.492 0.000
2.4 不良反应 对照组恶心、腹部不适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2/42);观察组食欲不振腹部不适各1例、恶心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4/42)。组间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0,P=0.397)。
3 讨论
LPR发病复杂,受胃肠道疾病、生活习惯多种因素影响下,可导致胃内容物反流,破坏咽喉部黏膜组织,引起咽喉部慢性炎症反应,诱发声嘶等症状。目前,考虑本病发生可能与胃酸-胃蛋白酶关系密切,临床多予以抑酸药物治疗[8]。奥美拉唑为第1代质子泵抑制剂,可结合壁细胞囊泡和分泌小管内H+-K+-ATP酶,促使其不可逆失活,阻断壁细胞内H+向胃腔转移,抑制壁细胞分泌胃酸终末环节,改善胃内pH值,减轻反流物对咽喉黏膜损伤,进而缓解临床症状[9-10]。但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欠佳,且长时间给药毒副反应大。
中医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脾虚失运为本,脾胃气逆为标,肝郁、脾虚与多因素相互作用,以致于火、痰、气瘀阻于食道,引起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故而食入反出,临床治疗应以调节脾胃运化功能为主。本研究中,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治疗后RSI评分、RFS评分较低,胃蛋白酶较低,LES静息压力较高,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提示柴胡疏肝散联合穴位贴敷治疗LPR疗效好,可加快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降低胃蛋白酶水平,增强LES静息压力,且不良反应少。柴胡疏肝散内含多种中药材,其中柴胡可解郁疏气、利胆疏肝;陈皮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川芎可开郁行气、活血止痛;香附可疏肝理气、调经止痛;枳壳能宽中理气、消胀行滞;芍药可柔肝止痛、养血敛阴;灸甘草可补脾和胃、益气复脉;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效[11-12]。同时,可根据患者具体表现加减药材,如声嘶严重加用锦灯笼、木蝴蝶可清热解毒、利咽化痰,以求快速减轻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痛苦。此外,穴位贴敷是中医常用外治之法,选取陈皮、黄芩、山楂、木香可起到降逆和胃、疏肝理气、消积化食之效,并依据患者具体病情选取神阙、肝俞、胆俞等穴位贴敷,可刺激穴位经络传导,激活经脉,以增强气血和脏腑功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柴胡疏肝散联合穴位贴敷可降低LPR患者胃蛋白酶活性,减少胃酸分泌,促进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并可增强LES静息压力,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