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思、追问与突围:新时代高职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培育研究*

2023-01-16王雪佩宋洋

智库时代 2023年2期
关键词:革命高职大学生

王雪佩 宋洋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新时代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革命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德育资源,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青年兴,则国家兴。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格外关心,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红色基因扎根血液,以促进其精神世界的丰满。高职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主力军,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高职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赓续革命精神,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锻造大学生人生信仰,助其树立文化自信,助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成为本文的旨趣。

一、审思:新时代高职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困境

(一)社会思潮的冲击

伴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发展以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境遇,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思想文化潮流呈现出多元化、快餐化的社会图景,这种情况使高职大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革命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精神等优良民族传统的价值判断、文化认同产生了困惑和迷茫,甚至是偏差和颠覆。在多元思潮的围堵下,革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距离化、陌生化,成为大学生“印象中”的传统记忆。这种情况不仅阻碍了革命文化的弘扬和继承,也是高职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现实羁绊。

(二)网络生态的复杂化

新时代是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据CNNIC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10.07亿、9.75亿和9.34亿,中国正全面进入网络时代。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方便大学生生活的同时,也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铺天盖地的实时推送、影视剧、娱乐新闻等夹杂着消极的能量,干扰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甚至颠覆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网络生态的复杂化一步步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

(三)认同措施缺乏实效性

高校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革命文化认同依托高校课堂教学和课外的活动。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笔者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革命文化认同的主渠道还存在目标不明晰、内容单一缺乏时代性、教学方法呆板、重理论轻实践等顽疾,高校存在未重视革命文化教育工作现象(图1)。在访谈中,学生多次提到“活动”一词(图2),但是在高校中开展的有关革命文化的社团活动或参观式活动较少,挫伤了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的积极性,令革命文化认同培育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特点,这显然与“全过程育人”的理念相违背,使革命文化认同培育脱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营,大大削弱了革命文化认同教育实效性。

图1 您认为您所在的学校是否重视革命文化的教育?

图2 访谈关键词数量统计

(四)学生群体素质参差不齐

因招录学业要求低,高职大学生群体学习主动性缺失,对思政课程不重视,为了考试而学,难以系统掌握革命历史知识,对革命文化的整体认知不足,对国内复杂的文化样态缺乏辨识能力,容易被多种思潮左右文化选择。致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革命文化认同等困难重重。

面对困境,回到革命文化认同问题的本真,追问高职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生成逻辑,探寻增强革命文化认同的规律,将是突破困境的重要步骤。

二、追问:高职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生成逻辑

高职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是知、情、意、行不断深入的逻辑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升华的过程,是主体对价值客体不断深入领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发展过程。追问并梳理革命文化过程中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规律,对增强高职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逻辑结构

革命文化认同过程在逻辑结构上包括全面认知、深化情意、行为转化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相互联系,层层深入。

全面认知阶段旨在实现对革命文化价值意蕴的全面理解。教育者应依据哲学存在、社会价值与人生指导等维度对革命文化价值意蕴进行挖掘,结合高职大学生自身特点,形成兼顾系统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内容体系,让高职大学生全面地把握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全面认识阶段是高职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前提。

深化情意阶段意在完成对革命文化价值观的情感上的接受和共鸣,并上升到意志。情感共鸣是高职大学生在全面认知的基础之上,对客体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直接指向态度的变化。通过课堂教育或者多样的活动,高职大学生接受并认同革命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等,并进一步把革命文化价值判断上升为个人意志、信念和志向。深化情意阶段是高职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关键。

行为转化阶段是对革命文化价值观的倡导和践行。只有高职大学生将革命文化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才真正达到革命文化认同的目的。因此行为转化阶段是革命文化认同的最终目的,也是考验学校革命文化认同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二)逻辑路线

在革命文化认同过程中有一条隐性的逻辑路线:内外结合。

在实施革命文化认同的过程中,高职大学生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等外在的教育、宣传和引导,有意识地吸收革命文化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自身需求、兴趣爱好、理想预期,自觉地开启革命文化全面认知、深化情意、行为转化三个阶段的动态循环,内心对革命文化进行选择和甄别,最后达到认同。这一逻辑路线贯穿整个革命文化认同过程,因此对逻辑路线的精准把握是增强高职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重要条件。

革命文化认同过程中的逻辑结构和逻辑路线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再指导理论的逻辑过程(图3),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稳定地为革命文化认同提供动力。

图3 高职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生成逻辑图

三、突围:革命文化认同的路径选择

在重申革命文化认同生成逻辑前提下,突破革命文化认同的困境就变得有迹可循。

(一)求知:全面提升高职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认同

要切实扭转社会思潮和复杂网络对高职大学生革命传统、价值观的侵害,当务之急是全面提升高职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认同。教学课堂是增强高职大学生革命文化认知认同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高校革命文化认同育人合力,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切实解决好“我们认同的革命文化是什么样的革命文化”的问题。

首先思政课程应承担起革命文化求知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依托教材,对教材进行整合,界定革命文化含义,多角度挖掘革命文化丰富的内涵,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感、艰苦奋斗精神等,形成创新性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学生在认知上全面地理解革命文化意蕴,敢于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如公共必修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可以梳理出关于革命文化含义、特点的阐述,有助于建构大学生革命文化认知体系。在面对网络冲击时,高职大学生有能力、有知识能够甄别网络对革命文化的不实的解读。其次,发挥“课程思政”的辅助作用。结合高职大学生的特点,分析各类课程蕴含的革命文化元素,积极丰富、补充、巩固高职大学生的革命文化素养。

其次要发挥第二课堂在引导学生思想认知方面的作用,从学校内部做好革命文化教育资源的系统梳理,灵活转化校史中的革命基因、革命传统,讲好本校革命故事。校外可开展参观纪念馆、革命遗址等活动,同时第三课堂以大数据网络为载体,要紧跟时代步伐以及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革命文化的传播方式,进一步增进高职大学生的革命文化认知。

(二)怡情:深化高职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情意认同

全面提升高职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认同只是第一步,关注高职大学生对革命文化情感的养成也至关重要,由此才可增强高职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上升为内在意志。要增强高职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情感共鸣,需要做到三个融合。一是严肃性和生动性的融合。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系统提炼革命文化资源,把严肃的理论概念“包装”成生动的知识,将抽象的革命精神、革命符号和具体的人物、事件、遗址联系起来,佐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充沛的情感,深入学生内心,以引起共鸣。二是课堂内和课堂外的融合。革命历史距现在的大学生很遥远,对革命精神和革命信念缺乏直接体验。因此在课堂内一味的讲授很有局限性,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如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故事、演讲等主题活动,感受老一辈的崇高精神;组织大学生编排革命文化主题的戏剧,并在学校范围内演出,让大学生沉浸式体验革命历史、革命人物,革命精神;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通过具体器物使大学生感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自觉地接受、认可革命文化,进一步将革命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内在信念和理想。三是传统宣传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可忽视新兴媒体的强大作用。在对高职大学生了解革命文化方式的调查中,72.56%选择了网络新媒体,应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新媒体优势,拓宽革命文化学习路径。如围绕革命文化教育主题,制作成短频,组织短视频大赛;结合深受同学们喜爱的微信公众号,开辟革命文化教育专栏,将线上教育资源作为补充,让革命文化教育贯穿高职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

(三)致行:推动高职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行为转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面认知、情感共鸣、意志深化的基础上,加强高职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高职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行为转化,传承和发扬革命文化精神。

首先是加强课堂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这是推动高职大学生对革命文化行为转化的必然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依据教学重难点、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融合革命文化知识,设置诸如研读革命文本,分角色朗诵的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编排革命戏剧,在班级中展示演出。其次“课堂联动”积极推进实践活动,整合多方资源,实现高职大学生在与革命文化资源的近距离接触中增进认同感。经调查,高职院校社团围绕革命人物、革命精神开展了经典朗读、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活动,这对高职大学生践行革命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此类活动的开展在频率上具有偶然性,在范围上具有局限性。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三个课堂联动相互融合渗透,推动革命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化,这是社会实践活动改革的必然趋势。如思政课教师制定学期目标“发扬革命精神,传承革命基因”,在第一课堂充分分析革命文化的价值、意蕴的前提下,为学生创造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如寻访革命遗迹,“重走”长征路等,体验革命精神,运用第三课堂进行宣传,可制作关于革命文化美篇和小视频发布在抖音等平台,撰写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发布在微信公众号等。借助网络扩大实践的影响,也让学生在参与中留下深刻的精神印记,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新时代下,准确把握革命文化认同的困境,重申革命文化认同生成逻辑,在实践中推动中国革命文化的继承、创新、发展,引领高职大学生从革命文化中汲取丰厚的营养,树立文化自信,助其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革命高职大学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