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素养的调查与分析

2023-01-16边雅豪郭瑶菡王璐瑶徐欣心李东宪马建军

科技风 2023年1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医学院校本科生

边雅豪 郭瑶菡 王璐瑶 徐欣心 李 安 孟 鑫 李东宪 马建军

1.新乡医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2.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1 概述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为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出了相关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着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拔尖医学人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支撑。因此,提升医学生科研素养对于医学的发展甚至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至关重要。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与时俱进,科研创新型人才逐渐成为国家发展、医学事业进步的中坚力量,而在医学生学业早期(本科阶段)即培养其科研相关能力是关键一步。尽管医学的进步对新型创新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但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仍有诸多阻碍,例如科研经费缺乏、科研平台受限、培养体系不完善等[1]。大量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医学本科生渴望参与科研活动,但仅有少部分有机会参与其中。还有研究表明,研究生科研水平与本科期间的科研意识有一定关联,本科期间科研素质的培养更有助于养成求真务实的品质,对于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2]。

2 对象与方法

调查问卷由本团队设计,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科研参与情况与科研素养量表两部分。于2021年下半年采用电子问卷对医学院校内的本科生进行调查。问卷总数为528份,其中有效问卷51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78%。调查结果应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运用Cronbach’s α和效度系数分析问卷信度和效度。一般认为信度和效度系数大于0.5,指标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本问卷一级指标信效度系数均大于0.9。调查对象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科研素养量表积分原则参考陈鹤等[3]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实行赋分制,非常好=10,比较好=8,一般=6,不太好=4,非常不好=2,通过计算权重,最终得出每个维度的分数与总分数。统计学方法有:非参数检验,t检验等(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1.1 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基本情况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n=511)

511名被调查者中,参与过科研活动的为145人,未参与过的为366人。通过调查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仅有少部分本科生参与过科研活动,具体参与过的活动类型和数量见表2。同时,有更多的本科生没有参与过科研活动,具体原因见表3。

3.1.2 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情况分析

表2 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类型和数量(n=145)

参与过科研活动医学本科生145人,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53.10%)参与过一个科研项目;参与申请专利21人(14.48%),参与论文撰写87人(60.00%),参与兴趣小组或实验室等85人(58.62%),参与课外学术竞赛71人(48.97%)等。

3.1.3 医学本科生未参与早科研活动原因分析

表3 医学本科生未参与早科研活动原因(n=366)

未参与过科研活动的医学本科生366人,没有参与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老师科学地指导(225人,61.48%)和没有相关机会(275人,75.14%)。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医学专业在本科阶段对学生的培养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为主,提升科研能力为辅,因此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学生主要学习课本的基础知识,较少有接触科研活动的机会,且医学类专业的本科生所参加的科研培训途径相对单一,多数学生自联科研负责老师以此来获得训练机会。而且有此类需求的学生也非常多,但老师的时间与精力也是有限的,同时指导和支持多个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训练会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参与培训的学生人数也相对较少。

3.2 医学本科生对科研活动的认识

3.2.1 医学本科生是否有必要参与科研活动

绝大多数医学本科生(98.43%)认为,本科阶段参与一定的科研活动是必要的。具体结果如图1。

图1 医学本科生是否有必要参与科研活动的结果

3.2.2 医学本科生日后从事科研相关工作的意愿程度

通过调研发现,95.11%的医学本科生日后愿意从事科研相关工作的意愿度较高,具体结果如图2。

图2 医学本科生日后是否愿意从事科研相关工作的结果

3.2.3 医学本科生对科研活动的了解情况

大多数的医学本科生(72.99%)表示了解科研活动的相关知识,具体结果如图3。

图3 医学本科生对科研活动的了解情况结果

3.2.4 医学本科生对临床医生从事科研工作是否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的认识

绝大多数医学本科生(99.41%)认为临床医生从事科研工作是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的,具体结果如图4。

图4 医学本科生对临床医生从事科研工作是否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的认识

3.2.5 医学本科生科研相关能力自我评价

关于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的一些自我评价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1)76.71%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较好的文献阅读能力。(2)73.97%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较高的英语水平。(3)90.8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4)93.5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5)92.76%的学生有较高的科研热情。(6)98.0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较高的学术诚信。

3.3 科研素养情况分析

3.3.1 科研素养总体情况分析

本科生科研素养总体平均分7.14分,二级指标科研精神平均分6.86分,科研能力平均分5.83分,科研意识平均分7.82分,医学本科生在科研意识、科研精神两个方面得分较高,在科研能力方面相对而言比较薄弱,可能与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较少有关,见图5。

图5 医学本科生不同维度科研素养得分

3.3.2 不同年级本科生科研素养得分比较

对不同年级本科生得分进行非参数检验,发现不同年级本科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4。表明年级对本科生科研素养没有影响。

表4 不同年级本科生科研素养各维度得分比较(分,

3.3.3 对科研活动的认识与科研素养的分析

本科生对科研活动的认识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他们的科研素养得分,对不同认识程度学生的科研素养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对科研活动认识不同的医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各维度得分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见表5。

表5 对科研活动的认识与科研素养的方差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对科研活动的认识程度与科研素养之间呈正相关,见表6。这可能是因为对科研活动越了解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就越大,因此科研素养得分也会较高。

表6 对科研活动的认识与科研素养的相关性分析

3.3.4 是否参与过科研的学生自评分数的t检验

对参与过与未参与过科研活动的学生对自身科研能力自我评价的分数进行t检验,发现两者之间的评价分数具有统计学差异,且参与过科研活动的学生整体上比没有参与过的学生自评分数要高。表明参与过科研活动的学生对自身的科研能力评价较好,见表7。

表7 是否参与过科研活动的科研自评分数比较(分,

4 结论与建议

4.1 增加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

医学本科生作为医学行业发展的主力军,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既能了解医学研究的基本技能,熟悉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又能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提升自身竞争力、增加考研或就业的筹码以及巩固专业知识,这对整个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发展都大有裨益。尽早向医学本科生打开科学研究的大门,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4]。

本研究调查发现,大部分医学本科生(71.26%)都没有参与过科研活动,而在参与过科研活动的本科生中,约一半的本科生(53.1%)仅参与过一个科研项目。说明现在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参与度较低。结合数据分析可得,本科生在科研活动中参与度低可能与本科生接触早期科研的机会较少、科研意识薄弱有关,尤其是专利申请等这类需要专业老师指导的科研活动,也可能是由于大多数医学专业更倾向于对专业课的学习,对科研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主要学习课本的基础知识,较少有接触科研的活动的机会。因此,学校方面应加大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多样的科研活动形式,为更多愿意加入科研活动的学生提供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认识,在认识中提升。针对学生自身存在科研方面的问题,可以多与指导老师、小组成员讨论沟通,学校也可以通过多开展培训讲座,提高学生的科研知识,学习如何面对和处理科研中存在的问题。

4.2 推进科研活动,提升科研认识

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在学校和专业层面上都对科研相关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模式不断改进,医学本科生和教育者对科研活动的认识程度、意愿程度以及重视程度有很大程度地提高。医学院校对于科研相关活动的推进有助于医学本科生提升科研认识。

通过对医学本科生科研活动认识状况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绝大多数医学本科生认为有必要参与科研活动,并对科研活动有着较高程度的了解,且未将科研活动与临床工作相互孤立。同时,大多数医学本科生也表达了今后想要参与科研活动的愿望,对科研活动展示出浓厚的兴趣。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医学院校对于科研相关工作的推进能够收获良好的效果,也从侧面反映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意愿以及对科研活动的需求较高。然而,现阶段许多医学院校的科研开展工作尚不充分,一部分学生不能在实践中提高对科研的认识,因此各医学院校需要不断地推进科研相关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并愿意主动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同时也要保证创新教育与临床之间的系统性[5],即在提升科研认识的过程当中,注重科研与临床的紧密结合,为培养高质量医学创新型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4.3 注重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当前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已不仅限于专业技能,更有学术科研的新需求。但大多数医学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没有顺应当今社会对医学本科生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医学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塑造学生分析性和创新性思维,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医学本科生由知识型人才向综合型人才转化,以适应当前医学大发展的需求,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6]。

本研究调查发现,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养水平整体表现相对良好。医学本科生在科研意识、科研精神两个方面得分较高,表明医学本科生具有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思想和意识,能够正确认识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并且具有良好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但与此同时,医学本科生在科研能力方面相对而言比较薄弱,可能与医学本科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少或不牢固、科研活动参与度不高有关。对不同年级的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得分进行非参数检验,可以发现科研精神、科研能力、科研意识的得分在不同年级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并不会随着年级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本研究发现在参与科研活动对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养的影响方面,参与过科研活动的医学本科生相较于未参与过科研活动的医学本科生有更高的自评分数,表明参与过科研活动的医学本科生会对自己有一个更高的评价。医学本科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可以提高其科研素养,但科研素养的提升不能仅依靠参与科研活动,还需要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因此,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增加科研相关课程或培训来促进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的提高。

结语

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医学本科生都没有参与过科研活动,并且对科研活动认识程度不同的医学本科生在科研素养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此外,对科研活动的认识程度与科研素养呈正相关。经过分析也可得知,参与过与未参与过科研活动的学生对自身科研能力自我评价的分数具有统计学差异,且参与过科研活动的学生整体上比没有参与过的学生自评分数要高。因此,医学院校应通过增加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在教学中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措施,帮助医学本科生提升自身能力,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医学院校本科生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