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范超:建材行业的投资机会在集中度提升和结构转型
2023-01-15
这对建材行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首先,需求总量正在快速回落。短期看,因为房地产是建材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地产的快速下行,过去一年,几乎所有的建材企业收入端都出现了快速回落。事实上,因为地方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土地出让,一旦地产快速回落,土地出让收益将大幅减少,不仅住宅所带来的建材需求回落,市政类、基建类等的建设建材需求也都将回落。
中长期看,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当前人口净增长率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住宅新房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地产行业可能会面临中长期放缓回落的趋势,这对建材行业整体的需求也会有影响。但是,由于短期下滑的幅度过大,行业阶段性可能会企稳,然后中期再向下。
其次,是对结构的影响。事实上,建材的需求并非完全在总量新房上,还有一定比例在重装修上。
我国新房在15年之前开始迎来快速发展,一般而言,接下来会迎来老房子的重装修阶段,一方面体现在房子本身有装修的需求,另一方面体现在改善性住房置换带来的需求。过去的建筑上,水泥、玻璃、钢铁等建材使用会多一些,而未来进入存量时代后,更多的是存量建筑的更新,这时的需求就主要来自于装修端对涂料、瓷砖、管材等的需求。
第三,需求结构的变化,势必带来竞争格局的变化。
过去5年,地产进入到集采时代,建材类企业的客户之一是大型地产开发商,后者在扩张中不可避免地加了一定的杠杆,很多建材企业为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不得不采取垫资的方式,这就使得全行业竞争逐步恶化。过去一年,这部分地产商的风险开始暴露,也有不少建材企业受到影响。
未来,大量需求不再来自新房市场,而逐步转为重装修的市场,下游的客户可能从大的地产开发商变成普通消费者和一些家装公司,后者对于垫资没那么强的诉求,他们更需要的是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好产品。比如,家庭装修要买涂料,业主会关注环保、美观、功能等。最终,使得行业竞争的核心点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以前建材企业面对的是地产业的大客户,只要谈好一个大客户,就是一个大业务,现在则需要下沉去跟各级市场做销售,渠道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不再是单纯地靠着一个个的销售精英,而是靠层层的渠道运营提升效率。
会从粗放式的扩张,逐步转为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这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产品上会不断升级。和很多高精尖产品不一样,建材产品技术迭代较慢,大部分情况下,行业会呈现强者恒强的状态,如果有一家企业走出来了,率先达到了5%、10%的市场份额,那么大概率最后它也会获取20%、30%甚至50%的份额。但是,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不能一成不变,仍然需积极地调整,满足下游的需求,切实解决功能性的痛点。所以,未来建材类产品除了基本功能之外,也会开始多样化,每一个产品会逐步有些附加的功能,或增加附加值,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提升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第二,在服务上,未来大家竞争的是“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
总量下行趋势下,小企业会在竞争中慢慢退出市场,未来的企业都是大中型的、规模化的企业,那么彼此较量的是什么?不可能再是比较产品的合格率,而更多地是比拼管理效率、运营效率。所以,这也是现在生产要开始注重自动化、管理要信息化的原因。
玻璃行业会越来越趋于往功能性方向发展。整个建材行业在走向存量博弈,玻璃也是一样,甚至玻璃行业可能比其他的材料体现得更加典型。
因为玻璃行业70%-80%的需求都来自于房地产。而装修市场一般情况下不太会大量地更换玻璃,所以,新房对于玻璃的需求影响还是会比较大的。
玻璃有一个特征,因为是高温作业、液态熔融的状态,它的生产线是不能随便停产,一旦停产之后,玻璃液就会凝固在生产线上,耐火材料就全部需要更换。生产刚性,而需求又面临持续的回落,导致过去一段时间,玻璃企业的库存在快速增加,价格在快速回落,那么,未来会出现什么情况?
如果说需求短期还没有很好地改善,那么,玻璃企业会进入一个较大面积的冷修状态。这在过去也发生过,每一轮周期都是需求变差,同时供给刚性导致盈利不断变差,直到企业多生产一块玻璃甚至亏损更多的时候,企业就会选择停产冷修,这时候就会带来供给端的大幅收缩,叠加需求端的逐步企稳,玻璃供需可能会有所改善。
从中期看,强周期的行业需要通过一轮一轮的市场出清,不断提升集中度,行业龙头也依此脱颖而出。
这是传统的浮法玻璃。但玻璃不仅仅包括浮法、建筑用的玻璃,我们也看到,整个玻璃行业都在转型,往功能化的方向走。
很多企业转型的方向,是脱离了建筑的范畴的,因为玻璃的应用場景也远不止于建筑。比如电子玻璃,即手机的盖板面板,以前都是海外垄断,如康宁、旭硝子、板硝子等公司。到目前为止,它们仍然占据了高端机的绝大部分份额,但是这两年,很多国内的企业开始涉足这个方向,技术研发也取得了突破,甚至有了一定的销售成绩。此外还有药用玻璃,在一致性评价的大背景之下,中性瓶的发展也快速起来,国内企业在逐步通过技术的研发实现进口替代。
光伏玻璃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看到,当建筑玻璃赛道已经比较拥挤,且整个需求的增长快速回落时,企业也在往其他方向转型,寻找发展的第二曲线。
国外建材企业,在发展阶段上相对于国内都更加成熟。
共同点方面,第一,是周期性。国内外建材和房地产的关联度都很高。
第二,建材不像高精尖端的行业,后者经常会有技术迭代,甚至一个新技术的开发完全有可能使一个企业越过原来的技术龙头实现弯道超车,建材行业是直道,基本上就是强者恒强。
第三,是集中的趋势。建材行业不会长期处于分散状态,一定会集中,而且大概率会实现比较高的集中度。
不同点方面,更多是由两个因素来决定,一是发展阶段,二是消费习惯。
比如美国或日本市场,现在的消费结构是小B为主。美国的家庭装修有较大比例的DIY,这样的消费习惯和发展阶段,使得材料企业、建材行业的发展格局会呈现不太一样的特征,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是品牌和渠道的竞争。
国内其实也是一样的。对于单个建材品类而言,虽然可能会因为发展阶段、消费习惯的不同,导致当前的集中度、销售模式与海外有差异,但在集中趋势上,以及在各个子行业的竞争的核心点上,也都是是相同的。
投资机会主要在于集中度提升、需求结构调整和新材料成长的机会。
第一,集中度提升的机会,房地产对于建材确有影响,但建材的需求并不是100%来自于地产,甚至伴随着重装修市场的崛起,需求还会有一定的回升。海外市场也是如此,在需求达到峰值之后,快速地回落见底,而后又会回升达到新的平衡,而新的平衡需求是以前峰值需求的60%、70%、80%,这都有可能,甚至,像涂料等品类,可能还能够再回到前期的高点,因为重装修市场,涂料的使用频率更高。
这也会意味着集中度提升是有意义的。假如龙头集中度从原来的5个点提升到30个点,这6倍的增长,长期看是能够对冲总量下行的。集中度提升带来的机会,从中长期来看,可能比想象的更大。特别是在那些需求总量下滑幅度可能不会那么大的行业里,集中度的提升将会更加有意义。
第二,需求结构调整的机会,一旦需求主体、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建材企业也会发生变化。如果一家建材企业以前所有的战略、业务布局都是针对地产大B类客户的,那么这时是急需要调整方向的。企业若早早地在C端的重装修的市场做了产品、渠道和品牌方面的布局,那么,一旦市场开始爆发,将会带来需求结构调整的机会。
不少龙头基于现有的业务协同去做一定的第二曲线、第三曲线的转型。例如做水泥的企业,可以往骨料方向去扩张,做建筑玻璃的企业,可以往节能玻璃方向去升级,或者往电子玻璃、光伏玻璃、药用玻璃等方向转型,都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第三,新材料的机会。建材范畴不局限于传统材料,新材料是新时代下要积极拥抱的投资机会。新材料的研究代表着对物质的认知和应用在向更深层次进发,新材料与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密不可分。由于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前期,从而孕育的成长机会往往都很大,其制造业的本质,使得龙头企业的优势不断积累,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必然会占据重要地位,最终实现较高的市占率。
以碳纤维为例,来推演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倾向于认为现在碳纤维的发展阶段对应十多年前玻纤的发展阶段,行业正在发生质变,技术突破叠加需求爆发,碳纤维替代应用正在加速,无论是国产替代,还是对其他材料的替代。当前我国碳纤维行业供需仍存在较大缺口,预计未来几年进口部分有望实现国产,过去几年国内碳纤维产量占比仅从5%提升至25%,预计十四五末国内产量占比有望提升至50%左右。
建材是一个比较大的行业,广义建材还包括钢铁,那将更大。
非金屬建材领域,水泥以前是一个万亿的产业,现在也有大几千亿的体量,玻璃也是一个大几百亿接近千亿的市场,玻纤是大几百亿的市场,此外还有防水约1500亿元,涂料近2000亿元,瓷砖2000多亿元,全部加起来,光建材类的品种也是数万亿的行业。如果加上家居类装修上需要的品种,这可能是一个10万亿元以上规模的行业。
未来行业的结构会有变化,比如水泥需求会减少,但是其他的需求会相应地增加,例如重装修市场体量提升,更换频率加快,消费升级所带来的单位价值也增加。所以,伴随结构的调整以及附加值、价值的提升,建材行业生产总值未必会下降,仍然是一个数万亿甚至数十万亿的行业规模体量。
一定有部分小企业会在竞争中慢慢退出市场,因为这部分企业越来越不经济了。以前是靠粗放生产获取收益,当被行业开始做精细化提升的时候,这些企业可能技术跟不上,也可能投入跟不上,这时会逐步地退出市场。这样使得市场的生态集中度向良性方向变化,与此同时,“双碳”目标也在同步实现。
行业短期的脉冲到底影响会有多大。就像在一年前,市场也没有想到疫情叠加地产下行,在2022年二季度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会如此巨大。所以,总量下行持续的时间和下行的幅度是需要持续去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