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视角下游憩绿地对居民福祉的影响研究
2023-01-15郭宇飞倪思庭陈玲玲
杜 旭,郭宇飞,倪思庭,陈玲玲
(金陵科技学院 旅游管理系,江苏 南京 211169)
0 引言
健康城市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指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1]。我国的健康城市发展始于1989年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活动,并始终强调以民为先,把居民的健康放在首位。经过30余年不断的深入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指导城市规划、绿地建设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城市绿地是健康城市建设中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空间载体[2],对改善城市居民生理及心理健康状况、缓解工作压力、增强幸福感有重要作用[3]。目前,国内外相关学者已经通过在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机制[4]、城市绿地对居民身心福祉的影响[5]、居住地附近的绿地面积比例正相关[6]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证实了城市绿地同居民身心健康福祉的正面联系,并为本课题的深入推进提供了研究依据。在城市环境中,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文化服务及其价值与效益是最重要的服务类型[7]。在充满自然气息的绿地中,居民可以达到增强体力/精力、减少压力,放松紧张情绪[8],增进家人朋友之间的感情及增加认识新朋友概率[9]的目的,尤其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游憩绿地与居民福祉的关系成为健康城市研究的重要内容,这对探索健康城市和绿地高质量发展策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文章以南京主城区为案例地,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本地居民为调查对象,了解居民对游憩绿地增强幸福感的看法及感受,以期对南京城市绿地的优化提出合理对策。
1 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课题的调查范围为南京市主城区(鼓楼区、玄武区、栖霞区、雨花台区、建邺区)。并以CJJ/T85—2017《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为参考,将城市绿地定义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各级公园和广场区域内的日常娱乐绿地和附属绿地。
1.1 问卷设计与变量选择
1.1.1 问卷设计
问卷整体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主要采集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相关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姻、月收入以及在宁居住年数等。第二部分是了解居民对游憩绿地的认知、动机、不满和需求等因素以及在绿地中游憩的体验。
1.1.2 变量选择
通过分析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因素,确定了潜在的因变量分别为“居民身体健康福祉”和“居民心理健康福祉”,其中,“增强精力/体力”“缓解疲劳,提高积极性”“改善形体”[10]“改善肺部状态”都是“居民身体健康福祉”的具体表现;而“改善睡眠、缓解焦虑或紧张情绪”[11]“认识新朋友”“增进家人、朋友、恋人感情”“提高注意力”[12]则是“居民心理健康福祉”的具体表现。
在设置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福祉的隐藏变量时,参考相关研究资料,以“游玩次数”[13]“游玩时间”[14]“游玩动机”“认知”“吸引力”为5个隐藏的自变量。在动机变量中,设置了锻炼身体、饭后消食、活动社交为观测变量;在认知变量中,设置了“调节大气湿度”[15]“净化空气”[16]“吸附污染物”[17]“景观美化”“供居民游玩”[18]“提升居民身心健康”[19]“缓解热岛效应”7个观测变量;在吸引力变量中设置了“绿地安全性”“交通便利程度”“人流量大小”3个观测变量。另外,在满意度评价中,为了防止单一满意度导致调查结果出现偏差,本问卷设置了“绿地数量满意度”“整体环境满意度”和“空间布局满意度”[20]作为观察变量。变量详细构成如表1所示[5]。
表1 变量详细构成
1.2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于2021年9—12月进行,在南京市鼓楼区、玄武区、栖霞区、雨花台区、建邺区等地向居民开展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共收到问卷632份,有效问卷574份,问卷回收率达91%。全部问卷收集完成后,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样本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居民,从整体看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样本详细构成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详细构成
表2(续)
2 结果与分析
2.1 信效度分析
本问卷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分析,其总体信度为0.844,说明该问卷内部信度较好。同时,KMO检验的结果显示,KMO的值为0.942,且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显示,显著性P值为0.000(P<0.001),水平上呈现显著性,各变量间具有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信度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信度分析
2.2 绿地对居民身心福祉的影响分析
2.2.1 绿地对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
图1中的数据总体差别不大,但1 000 m内有绿地的居民身体健康福祉均高于1 000 m内无绿地居民,可以看出绿地距离的远近对于居民身体健康状态的差别影响不大,但更近距离的绿地对于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其中在1 000 m内有绿地的居民中有78.3%认为城市绿地对其缓解疲劳,提高积极性有重要作用,而在1 000 m内无绿地的居民中有53.7%认为城市绿地对其形体改善有重要作用,二者分别占据了整体数据的最高和最低点。据此分析可得,城市绿地对于居民来说,更多是作为饭后散步、休闲游憩的场所,而并非进行专门锻炼、改善形体的区域。居民在植被较多、相对休闲的环境里,进行自由活动,达到呼吸新鲜空气,改善肺部状态和缓解疲劳,增强体力等目的,从而促进了身体健康状态的改善。
2.2.2 绿地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1 000 m内有绿地的居民心理健康福祉均高于1 000 m内无绿地居民,但更近距离的绿地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其中在1 000 m内有绿地的居民中有77.8%认为城市绿地对其改善睡眠,缓解情绪有重要作用,而在1 000 m内无绿地的居民中有50.1%认为城市绿地可以增加其认识新朋友的概率,二者分别占据了整体数据的最高和最低点。据此分析可得,城市绿地对于居民心理健康的改善有重要作用,且该作用主要体现在缓解、调节居民身体内在的情绪和状态,帮助改善睡眠、提升注意力等;而对于外部的交友等则略有局限。城市绿地作为外部环境,大多数居民出行时往往会选择已有的亲朋好友作为陪伴者,借此增进感情、舒缓放松,而非将结识新朋友作为出行目的,为自己设定目标,增加压力。
2.3 居民对南京绿地的满意度分析
2.3.1 总体满意度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居民在绿地数量满意度和空间布局满意度上差异较大,而对于整体环境的满意度则没有过大差别。通过结合南京市现有环境可以得出,虽然由于城市规划等原因,居民小区距绿地距离有远近之分,但因南京总体绿化水平较高,给居民的体验感差异不大,因而居民对于整体环境的满意度没有过多差异,数据基本持平。而作为整体环境构成的绿地数量和空间布局则体现出了距绿地距离较远的居民对绿地的满足需求和不完备的绿地之间的矛盾;较近的绿地为居民提供了较高的绿地数量和空间布局满意度,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居民对绿地的需求,进而提升其幸福度,增进其福祉。
图1 居民身体健康状态
图2 居民心理健康状态
图3 居民总体满意度
2.3.2 绿地可达度影响居民满意度
绿地可达度也称可进入度,在相同规模和质量的绿地之间,距离和时间是影响绿地使用度最重要的因素。从居民身心健康和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城市绿地的可达度与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直接的联系。通过图4可以直观地看出,有63.8%的居民认为目前绿地存在不足的是绿地距离过远,居于数据的最高点,从而可以得出,大多数居民对绿地距离较远存在不满,此类绿地较差的可达度和行程中花费较多的时间成本成为限制人们身心福祉发展的重要因素。
2.3.3 绿地的规模、质量及规划影响居民满意度
在问卷调查中,居民认为绿地面积的大小、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以及绿地的植被环境状况是影响其选择绿地的重要因素,由图4可以看出,有61.4%的居民认为绿地面积较小,不能完全满足出行需要;55.0%的居民认为绿地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能完全满足其需求;57.6%的居民认为,绿地植被覆盖面积低或植被类型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其对景观的需要。
图4 目前绿地存在的不足
分析可得,在多数情况下,规模大、质量好的绿地对居民的吸引力更大,比如大型广场和小区公园的使用者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居民更为偏好选择和使用设施完备的大型公园、广场。但城市内部用地常常面临“寸土寸金”的问题,没有足够的空间满足较多大型公园、广场的构建,所以如何最大程度利用绿地,规划出适合居民生活活动的空间,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兼顾规模与功能并重才是目前绿地规划的重中之重。
2.3.4 绿地的环境安全影响居民满意度
在全部的574份样本中,51岁以上的居民共41名,均认为绿地安全性会影响自己的出行。根据图5可知,71.6%的居民都非常关注绿地的安全性,其中,关注绿地安全性的居民大多为31—50岁的中年人,其比例为56.5%,而所有关注绿地安全性的居民中,已婚有孩的居民占比为66.4%,样本分布较为集中(见图6-7)。由此可知,老人和有孩子的家庭更为关注绿地的安全性。
图5 影响居民选择绿地的因素
老年群体作为游憩绿地的重要参与者,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和人际关系相对固定,一般来说,老年群体前往游憩绿地的时间和次数相对稳定。而游憩绿地作为老年群体的重要活动场所,其在地面平整度、防滑度及对残障人士提供安全保障方面的设计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还包括是否有专业人员进行一些紧急问题的处理等。
而低龄幼儿处于成长阶段,对于户外休闲活动的需求较大,由于其并未发育完全和未形成对危险的认知系统,具有特殊性和脆弱性,需要家长的悉心看护。因此,出于对各类人群的保护,城市游憩绿地的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尤其要针对目前疫情态势,做出合理规划。
图6 关注绿地安全性的居民年龄比例
图7 关注绿地安全性的居民婚姻构成
3 城市游憩绿地优化建议
3.1 提升绿地覆盖面积,改善游憩绿地空间可达性
城市绿地是提升居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增加绿地覆盖面积,提高绿化率势在必行。具体表现为,在增加绿地覆盖度的基础上改善绿地可达度,优化距离和时间成本,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改善,突破空间距离对居民游憩的制约,进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感。
3.2 合理规划绿地植被及生活设施
健康城市视角下游憩绿地对居民的影响更为聚焦在城市绿地为居民身体健康带来的正面影响,通过科学地规划绿地植被覆盖度,既可以降温增湿、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又可以提升人体舒适度,同时还要结合小区的人群类型,合理增减器材设施,规划活动区域,注重绿地安全等。
3.3 增添绿地包容度
城市绿地正是因为大量的绿色植被,为居民提供空间运动消遣。近年来,由于年龄、休闲活动偏好不同导致的矛盾困扰着城市居民,归根到底是城市游憩绿地活动区域划分不清晰,功能模块不全面等原因。通过增加适合老年及幼年群体的休闲游乐设施,有利于提高绿地包容度,从而吸引具有不同游憩偏好的居民参与。
3.4 重视民众意见,成效取信于民
城市游憩绿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民生福祉建设的重要工程,政府发挥着主导力量,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和民生福祉之间的关系,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将工作进一步公开透明化,增强政府公信力,真正做到成效取信于民。
同时,还应重视民众意见,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绿地规划、建言献策,通过网络平台提出建议、与政府端实时沟通,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从亲身体验的角度优化城市绿地,进而提升自身福祉。
4 结语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最重要空间载体,在不同的时代,总会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经历此次持续了多年的新冠疫情之后,人们不禁进一步审视如何建设新一代的健康城市。通过本文的研究,游憩绿地作为城市绿色空间的一部分,不仅有益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还能够提升居民的幸福感,理应成为健康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和规划空间,只要在游憩绿地建设之前了解民众需求,进行科学规划,就必然在提高居民福祉,促进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