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温针灸治疗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3-01-15杨建华朱念玲张楠屈少彬李丹

智慧健康 2022年28期
关键词:面瘫患侧针灸

杨建华,朱念玲,张楠,屈少彬,李丹

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广东 深圳 518000

0 引言

面瘫即面部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不受年龄限制,可发于任何年龄段及人群。患者一般临床症状表现为口眼歪斜,导致患者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腮等动作都无法完成[1]。早期无明显症状表现,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部活动不灵,口角歪斜,且部分患者可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眩晕等[2]。当前临床针对面瘫患者的治疗以保守药物治疗为主,其中弥可保片为常用药物,其主要成分为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参与一碳单位的循环,主要起到改善外周末梢神经代谢功能障碍和自主神经病变的作用,对于面瘫患者而言,此药可通过营养神经,及促进卵磷脂合成和神经元髓鞘的形成,恢复神经递质功能,进而有效缓解面瘫症状,但作为口服药物,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症状改善效果,且需经肝肾代谢,长期服药可严重增加肝脏负担[3]。故而,寻求更佳的治疗方式成为其临床研究重点。温针灸首见于《伤寒论》,早在明代就已广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疾病的治疗,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导至穴位,以此起到温通经脉、行气血、培补元气等作用[4]。将其用于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可有效改善局部肌肉痉挛、萎缩等情况,在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不会对局部皮肤、毛细血管产生损伤,较之保守药物治疗具有更高疗效与安全性。基于此,为进一步明确面瘫患者应用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本文就对此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9年10月-2021年6月内收治的60例面瘫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并以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0~50岁,平均(45.98±5.11)岁;左侧面部发病15例、右侧面部发病15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0~50岁,平均(45.47±5.73)岁;左侧面部发病16例、右侧面部发病14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所有患者及直系亲属均详细了解本研究内容后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订相关协议,本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5]中关于面瘫的诊断标准,且入组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患侧下颌角/耳后疼痛、面部表情肌瘫痪、眼裂闭合不全、口角下垂等临床症状;②均满足电针灸和温针灸指征(无凝血功能障碍、全身性感染等);③无免疫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④入组前1周内有系统性治疗史;⑤本次研究已事先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说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排除标准:①存在面部神经瘤、听神经瘤患者;②中途退出研究患者;③存在认知、语言及精神障碍患者;④不接受随访患者;⑤处于妊娠、哺乳期女性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弥可保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 030812;规格:0.5mg/片,10片/板×2板/盒;使用剂量:1d/次,1次/片],持续口服40d。

1.2.2 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增加使用温针灸治疗,即取患者太阳、四白、地仓、合谷、下关、迎香、丝竹空、阳白、攒竹等穴位,以30号1.5寸的毫针对其实施针刺,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在其针柄上点燃一条医用艾草(使用圆形纸片接艾灸燃烧后的灰烬),实施针刺部位发红即可,每天针灸1次,针灸20d为1个疗程,本次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有效率:①痊愈标准: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表情自如;②显效标准: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做极度鼓嘴/龇牙等较大表情有轻度障碍;③有效标准: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有部分改善,做轻度鼓嘴/龇牙表情时有些微障碍;④无效标准:经治疗患者其临床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根据患者入组时的主要症状(患侧下颌角/耳后疼痛、面部表情肌瘫痪、眼裂闭合不全、口角下垂)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评估,每个症状分值为1分,评分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采用Stennert的面神经麻痹指数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部神经麻痹指数,此评估方法如下:两眼睑距离差≥3mm;患侧有眼睑外翻;患侧鼻唇沟消失;口角下垂≥3mm;患侧蹙额为健侧的50%;眼睑轻闭合不能;示齿不能露出上下尖牙;示齿不能露出第2上切牙的整个宽度;吹哨时人中和口角距离患侧≤健侧的50%。检查项目共10项,每项1分,麻痹指数共10分,总评分越低,面部神经麻痹指数越低。

(4)参照日本面神经学会提出的3个等级40分判定法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部神经麻痹程度,此评估方法如下:以静止、蹙额、轻闭眼、用力闭眼、患侧单独闭眼、动鼻翼、鼓腮、示齿、吹哨、口呈一字为评价功能单位,各分3个等级进行评分。两侧运动无明显差别者为4分;患侧运动减弱者为2分;患侧运动丧失者为0分。积分按尼莫地平法,麻痹程度按百分数表示,即40减去10个功能运动单位检查所得分的总和,再除以40,总评分越低,面部神经麻痹程度越低。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得数据均录入至Excel 2010中予以校对,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表示计量资料,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用卡方(χ2)检验。P评定检验结果,P>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析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00%(24/30)、96.67%(29/30),对照组显著低于治疗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评分虽均较前有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后的治疗组患者其各项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对比(,分)

注:*与治疗后对照组对比(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麻痹指数与麻痹程度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麻痹指数与麻痹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的治疗组患者麻痹指数与麻痹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麻痹指数与麻痹程度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麻痹指数与麻痹程度对比(,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

3 讨论

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主要症状为口眼向一侧歪斜,无法完成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当前临床尚未明确主要病因,但有多项研究表明,长期存在代谢障碍、病毒感染、面部神经创伤以及特发(如疲劳及面部、耳后受凉受风)因素等均可导致[6-7]。

中医认为面神经麻痹多因劳累出汗、睡卧受风,经络虚弱,正气不足,导致风邪入体,侵袭阴阳,引起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而发病,因此,舒经通络、活血化瘀、驱寒散邪为面瘫患者的治疗原则[8]。而当前临床针对面瘫的治疗以常规的神经营养药物为主,且以弥可保片为首选,此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甲钴胺,作为可参与脑细胞和脊髓神经元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促进叶酸的利用和核酸的代谢及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营养神经药物,虽可具有较佳的恢复感觉神经的作用,但难以调节患者病灶神经供血,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疗效[9-10]。

而温针灸是将针刺与温热效应相结合下的中医理疗手段,是在针刺穴位得气后,在针柄处附上手捻的艾团,或将普通艾条截成2cm左右的小段,插在针柄上点燃[11-13]。针刺的同时有温热刺激,可起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等功效,此疗法为中医经典外治疗法,早在明代已取得推广应用。将其作为面瘫患者的理疗方案,其艾灸的热力效应与针刺穴位刺激的有效结合,更有利于泻风祛冷,促进血液运行,使受累的面部主要分支均产生兴奋又不至损伤神经,增强肌纤维的收缩,加强血液循环,使炎性渗出物吸收而改善神经冲动的传递,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使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14]。其次,温针灸疗法,可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血供、降低神经兴奋性,在有效改善局部肌肉痉挛、萎缩等病症的同时,缓解机体疲劳,并提升其免疫力,以此取得理想疗效[15]。此外,温针灸可促使机体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5-羟色胺、阿片肽物质,从而达到镇痛效果[16-18]。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以常规保守药物治疗的对照组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以温针灸治疗的治疗组患者(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症状评分、麻痹指数与麻痹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后的治疗组患者其各项症状评分、麻痹指数与麻痹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选择温针灸可取得积极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以温针灸治疗面瘫患者,可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面部神经麻痹情况,进而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面瘫患侧针灸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更 正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