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山际不为银
2023-01-15邱小波
◎邱小波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这是南朝梁代诗人吴均《山中杂诗》所描绘的偶居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雾竟然从窗里飘出来。如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而今,在赣西北峰峦起伏、群山环抱的武宁县伊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也有这样一个爱山乐水、保鸟护兽的人——潘际银。
他,曾经是家喻户晓的“猎手”,许多年前放下猎枪,成了一名野生动物保护者;他,行走于崇山峻岭之间,用满腔的爱心,成为一名珍稀动物、天然生态的守护神。
从传统山民到生态使者
丙子年春夏之交,伊山野猫猖獗,导致村民养的鸡鸭不得安宁。于是,潘际银组建了一支捕杀野猫的狩猎队。可“赶尽灭绝”式的猎杀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野猫少了,田鼠却多了;鸡鸭太平了,庄稼却遭殃了。他几经思索,都没弄明白其中的奥秘。村民发现老鼠多了,就买来农药对付老鼠,猫吃了被药死的老鼠也中毒死了。猫死了,潘际银还经常发现被毒死的猫头鹰和蛇。他隐约觉得,这是一个不祥的征兆。他迅即到县农业局咨询,听专家谈到“生物链”这个名词,知道了“一物降一物,长蛇吃青蛙,青蛙吃稻虫”,并明白了“生物链”断了,生态就不平衡了的道理。
专家还告诉他,如今是个“知识爆炸”“科技发达”的时代。正因为科技的发达,人类对自然有了更多的索取、更多的干预,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同样造成诸多动物和有益菌的灭亡,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性循环。这种被污染的环境,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健康。
这一切的一切,撞击着老共产党员潘际银的心……为了百姓的身体健康,他到处游说,力劝伊山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村民尽量不用农药、少施化肥:“农药化肥害了动物,更害了我们自己。”他还带头把自家的喷雾器给砸了。为了这事,妻子还和他大吵了一架:“你不打农药,看你能种出个啥东西来!”
他开始劝说其他村民也放弃使用农药,用养猫的方式来对付老鼠。为了劝服村民,他甚至承诺,如果养猫没效果影响了收成,他愿意承担一切损失。就这样,田里的老鼠少了,潘际银第一次尝到了生态平衡的甜头。
承诺是说出去了,但潘际银的心里也没底,他就成天蹲在自家责任田里仔细观察动物们的动静,当看到成群的禾虫争先恐后地往自家田里窜,心里甚急。尔后又发现,害虫来了,害虫的天敌也来了,继而喜不自禁。心想:自然,什么叫作自然?他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让他又想起“一物降一物”的道理。此刻,他脑海中掠过一个念头:我要种植无公害绿色有机水稻,不依赖化肥、农药,让人们吃上放心大米。于是那年他特地买来青蛙放养在自家那六亩多稻田里,后来奇迹出现了,到收割季节,水稻每亩产量竟明显增加了三成。他老婆由衷地说:“这下我真的服了你啦!”
多年来,当地农户纷纷仿效他的“种田经”,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并从中体悟到了种田不打农药、少施化肥的妙处。几年前,伊山村因此成了老区生态农业亮点。
从打猎高手到动物卫士
大凡生长在大山深处的人,都必须有几招绝活,方能养家糊口:一是爬山走路;二是挖笋砍树;三是打猎放夹。从二十几岁起,潘际银就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好猎手。他起早贪黑,不论严寒与酷暑,都在山岳河谷中穿行。他高空击鹰雁,地洞擒山鼠,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只要他想干,没有几个活物能在他的手下脱逃。
潘际银的家在离县城约十五公里的宋溪镇伊山村,这里山高林密,绿意盎然,蝶飞蜂舞,鸟吟雀鸣,还不时传来黄牛“哞哞哞”的低哼声、青蛙群“呱呱呱”的和鸣声和知了“吱吱吱”的长鸣声,这美妙的田园交响乐,让人感觉仿佛踏入了世外桃源。
走过一座小吊桥,到潘际银家的时候,他正在给一只叫“食蟹虻”的鸟疗伤。他熟练地配置着草药,一脸严肃,专业的模样和一身农民打扮有些格格不入。
潘际银告诉笔者,29年前的一天,美国鸟类专家贝尔先生的来访,开启了他的野生动物保护情缘。
丁丑年秋,潘际银接到镇政府的一项任务——陪同美国鸟类专家贝尔到伊山周边的山上寻找一种鸟。一直到第八天晚上,他们终于找到了这种鸟。贝尔先生就像见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一样,喜出望外。
当时,年轻的潘际银觉得贝尔先生的行为不可理喻——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山区,只是为了找这种鸟。后来,在翻译与贝尔的交谈中,他才知道这种鸟叫白颈长尾雉,是非常名贵而稀少的一种禽类。
贝尔爱鸟的举动深深震撼了潘际银,也改变了潘际银此后的生活。从那时起,潘际银就产生了要保护家乡野生动物的想法。打那时起,他把猎枪上交了,再也不打猎了。不但自己不打,还主动去劝阻别人。看到有人出售伤残的鸟兽,他会主动买下来饲养,待鸟兽伤愈后,就放归山林。平日看到有人捡到野鸟蛋,他也要用钱赎回进行孵养。几十年来,潘际银已先后救活了上百只各种各样的珍稀野生动物,大山里的白颈长尾雉就是其中一例。潘际银也由此常常与生物专家和相关部门有了紧密接触与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自然生态的认识也日趋成熟。
走进潘际银家的院子,首先引起笔者注意的是屋檐下一只养在铁笼子里的高大白鸟,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潘际银介绍,这只白鹇已经养了一年多了,还有一只刚孵化没多久的小白鹇和白颈长尾雉养在一起。
在院子一侧的小屋内,笔者第一次见到活生生的野猪。见生人靠近,两头野猪变得凶猛异常,一跃身,前脚搭在一米多高的铁栏上,伸出长嘴嚎叫着,那白皙的獠牙令人望而生畏。潘际银走上前用手抚摸野猪的头,并拿来两个红薯喂它们,野猪变得温顺了,不再嚎叫,只顾享受着自己的美食。
随后,潘际银小心翼翼地打开野猪栏旁边的一扇木门探了探,然后回头告诉笔者:“白颈长尾雉在这里,它们胆小,声音稍大就会吓得乱飞,万一它们的头一不小心碰伤了,那可不得了,这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啊!”
笔者看到,三只可爱的小鸟“躲”在里面,惊恐地蹿来蹿去,两只白颈长尾雉,拥有长长的尾巴、五颜六色的羽毛,但颈上的羽毛都是雪白色的,而另外一只小白鹇的脚却是砂红色的。
这些珍禽野兽,有的是别人捉到后准备拿去卖时潘际银买下来的;有的是村民捡到珍禽落下的野蛋后,潘际银主动要来,带回家让母鸡孵化的。时间久了,很多人都知道潘际银爱惜野生动物,有的村民捕捉到野生动物后就主动送给他家饲养。
丁丑年初夏,有人修路时捉到一只幼麂,打电话问潘际银要不要。潘际银当即赶去,花50元钱买了回来。这是一只还没有断奶的幼麂,吃不了食,潘际银叮嘱妻子买来奶粉与奶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般给幼麂喂奶。
在潘际银夫妻俩的精心饲养下,两个月后,幼麂才断奶,光奶粉钱就花了好几百元。显然,妻子非常理解丈夫对于野生动物的那种感情,“这是件好事情,所以我们全家都很支持潘际银,心甘情愿伺候这些可爱的小家伙”。
潘际银家现在养的两头野猪,曾有人表示愿意出两万元收购,但被他一口拒绝了。潘际银收养野猪,除了保护野生动物外,还想尝试产下几窝小野猪来饲养,看能否为乡亲们找出一条致富路。
近年来,多家媒体报道了潘际银的事迹。然而,他没有陶醉其中,而是将荣誉当作动力,不断增强自己守护生态的理念和使命感。
走在山路上,有时候,潘际银会惊喜地指着天空上飞的鸟说,那是他曾经救治过的珍稀动物。路过河边时,他会学着野鸭子叫,和那些鸭子打招呼。如今的他,依然能清楚地描绘出那些住过他家的动物毛发的颜色,能够分辨出它们的叫声,能够从那些翱翔的鸟群中,找到它们的身影。笔者想,潘际银是真的爱这些野生动物的,在他的心目中,野生动物早已是他最挚爱的朋友。
从身康体健到罹患癌症
己丑年,潘际银被医院查出患有鼻癌,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惦记着要做的事。出院后,他更感到时间的宝贵。尽管鼻癌导致他耳朵失聪,身体极度虚弱,但潘际银决心在有限的晚年时间里,多为生态环保尽点义务,他白天不是巡山看林,就是深入村民家中反复宣传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意义。有一次,由于过度劳累,他晕倒在路旁,幸好被村民看见送回家中。他是在挑战生命极限,用爱诠释着一个老党员的生态情愫!他还常教育家人,告诫后人,一定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但要把伊山这一片重点林区生态保护好,更重要的是让人类与自然更加和谐。
千山悲鸣,万物默哀。甲午年闰九月初五日,潘际银永别了他挚爱的亲人,永别了心爱的鸟兽,永别了繁忙的尘世。他的离去,让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都悲痛不已,但他传扬的善良与博爱,让活着的人仰慕与践行,这是悲伤中的希望与慰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潘际银其人其事,就像一座丰碑铭刻在人们心里,恒久绵远。愿他——这个大山中的守护神,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