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美洲产美洲鳗鲡白仔鳗培养后期选别技术要点

2023-01-15范晨杨樊海平张晶晶

科学养鱼 2022年7期
关键词:投饵鱼体摄食

范晨杨,樊海平,张晶晶

(1.福建农林大学海洋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近年来,年产鳗苗量约有15 吨左右、数量约12 000万尾、产于中南美洲厄瓜多尔等沿海地区的美洲鳗鲡在我国试养取得良好效果,成为福建、江西等省水泥池精养的重要品种。

鳗鲡养殖饵料定时于投饵台集中投喂,鳗鲡聚群争食,体质强壮、规格较大的个体抢食能力强于体质弱、规格小的个体。因此,每次投喂必然导致部分鳗鲡摄食多,另一部分鳗鲡摄食不足甚至未能抢到饲料,养殖一段时间后造成个体间大小分化,小规格个体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必将导致生长缓慢或停滞,发展成为俗称的“三类苗”。要适时进行选别分级饲养,小规格相似的个体养殖在同一养殖池中,由于没有大规格鳗苗抢食,鱼体基本能均匀摄食,经过一段时间便可以恢复生长;如果长时间持续饥饿,发展至消化道萎缩及生理机能严重下降后,个体无法恢复摄食发展成为逐渐萎缩的“僵鳗”,无法健康生长而逐渐死亡。另外,通过选别操作,才能真正掌握鳗苗的不同规格、数量、存活率、饲料效率等养殖数据,为后续黑仔鳗养殖的放养密度、投饵率、温度控制等管理技术参数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介绍南美洲产美洲鳗鲡白仔鳗培养后期选别操作的技术要点,以期为养殖生产提供参考。

一、选别前的准备

1.计划选别日期

白仔鳗培养一般以水蚯蚓打浆开口,投喂水蚯蚓25~35 天;培育至1 000~1 500 尾/千克时,由水蚯蚓转换玻璃鳗配合饲料;再培养15~20 天至规格500~800尾/千克转换至白仔鳗配合料。也可投喂水蚯蚓45~60 天培养至规格500~800 尾/千克,转换至白仔鳗配合料,投喂白仔鳗配合饲料7 天左右后即进行选别,此期平均规格约为600 尾/千克。由于南美洲产美洲鳗鲡玻璃鳗规格大多在8 500 尾/千克,较其他品种玻璃鳗小,因此,相对而言,计划选别日期也较其他品种延迟10天左右。

2.池塘及工具准备

选别前3天应将选别操作池、分规格放养池进行整理,安装增氧机、微孔增氧等设施,准备网箱、鱼筛、转运桶、电子秤等选别工具,将池塘清洗后进水,用10~25 克/米3高锰酸钾对选别池、放养池及选别网箱、鱼筛、转运桶等进行消毒。池塘消毒期间不换水,早、中、晚各开启增氧机两小时,达到全面消毒的目的,一般消毒48 小时后排干池水,清水清洗后进水备用。工具消毒24 小时后,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选别前24 小时,选别操作池、分规格放养池水体加温至与黑仔培育一致水温,并安装暂养网箱,培育池埂设置鱼体输送管道至选别池。

3.鳗苗健康检测

选别前1周,应在排污时捞取池中体弱鱼体进行健康检测,如果发现寄生虫大量寄生、鳃丝严重充血或黏液增生脱落等异常时,应及时进行处理,保障选别操作时鱼体处于健康状态。

4.培养池降温

南美产美洲鳗鲡白仔培育水温一般控制在28~31℃,较其他品种控制水温高1~2℃,选别后黑仔鳗培育水温一般控制在25~28℃。为了选别后苗种能适应新的控制温度,一般选别前3~5天,将白仔培养池水温进行降温处理,每天调低1℃,直至与黑仔培育计划控制水温一致,再稳定1天以上进行选别。

5.停止投饵

选别时网箱高密度暂养和人为操作使鱼体处于应激状态,黏液分泌增加并脱落,水体易恶化,如果消化道未排空就操作鱼体将直接导致鱼体不适而死亡,粪便进入网箱也将加剧水质恶化。因此,选别操作前必须保障肠胃处于排空状态,选别前一天停止投喂,保障24 小时未摄食方能进行选别操作。

二、选别过程

1.鱼苗收集

开启选别池增氧设施,出苗口装上集苗的套网,增氧机停开后拔去排污箱栓塞,鳗苗随水流自行流入集苗套网,及时将网袋收集的鳗苗倒入池埂预设的PVC水管,经管道水流将苗种输送至选别池集鱼网箱,培养池水剩余少量水体时打开进水阀缓慢进水,待鱼体全部排出后关闭进水阀。

2.筛选分类

选别池内一般悬挂4 只网箱,其中1 只为流入鳗苗的集鱼网箱,其余3只用于筛选后不同规格鳗苗的暂养。每口池塘鳗苗排出后,此期选用竹制或不锈钢制半圆形鳗筛,一般选用6 朝和7 朝鳗筛,先用6朝鳗筛在网箱内水中带水选别,每次捞取3~5 千克苗种放至鳗筛中,在水中缓慢左右晃动鳗筛,并不时用手向筛内搅水,使筛内水流动,促进鱼体向筛外顶水游动,重复晃动10 余次、搅水5 余次基本将小规格苗种筛出后,倒入7 朝鳗筛重复筛1 次,将鳗苗总体分选成3 种规格:1 200 尾/千克以上、600 尾/千克左 右 和350尾/千克,分放不同网箱暂养。

3.计数放养

各规格暂养网箱随机捞取500克左右苗种,称重后计数,重复3次求出鳗苗的平均规格。捞取不同网箱暂养苗种,装入转运桶称重后按照计划密度放养至不同规格养殖池,一般350 尾/千克左右放养300~350尾/米2、600尾/千克左右放养350~400 尾/米2、1 200 尾/千克左右放养400~450 尾/米2,根据放养重量,准确计算各池放养数量。

4.养殖统计

选别结束后统计各规格重量,以抽样结果平均值计算各规格数量,结合养殖日志,计算养殖总体成活率、饲料转换率和特定生长率等。

三、选别后的护理、投饵和小规格鳗苗强化

1.消毒护理

由于选别期间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鱼体应激、机械损伤和短时间缺氧等,尤其是体表皮肤、鳃丝黏液增生脱落易受病原感染发生病害。为了预防疾病发生,在鱼体放养稳定4~6 小时,全池泼洒刺激性较小的预防药物,一般选用PVP-碘0.2~0.5 克/米3+土霉素3~5 克/米3或乙酰甲喹2 克/米3浸浴16~18小时换水量60%左右,PVP-碘0.2~0.5克/米3每天1次,连续使用两次。

2.投饵

选别放养至新环境后,鱼体需要适应和恢复摄食。一般选别结束24 小时暂不投喂,经过第一次水体消毒换水后开始引食,提前半小时开启饵料台诱食灯,投入约为正常投饵量20%的饲料,训练苗种上台摄食,连续驯食2~3 餐,大部分鳗苗上台迅速,抢食迅猛,每天可逐步增加投饵料量,3~5 天基本恢复正常投饵量。选别后的引食工作极为重要,切不可在鳗鲡处于应激状态下迅速正常投饵,否则易造成消化不良等严重后果。

3.小规格鳗苗强化培养

筛选出的小规格鱼体(大于1 000 尾/千克的鳗苗)需进行强化培养,促进其生长。一般使用水蚯蚓或玻璃鳗开口饲料进行强化。强化方法为正常投喂饵料摄食完毕后,补充投喂水蚯蚓,补充量为鳗苗体重的4%~5%,待苗种规格达600~700尾/千克时改为补充玻璃鳗开口饲料,直至大部分规格达到350~500尾/千克时停止补充强化。

四、总结

白仔鳗培养后期的选别是鳗鲡养殖过程中的第一次选别操作,也是了解白仔培养效果和现有苗种数量的重要环节,此期苗种规格仍然较小,操作不当将对苗种恢复带来严重影响,如不及时将小规格苗种筛选出来进行强化培养,将产生较多数量的三类苗或僵苗,严重影响后续生产和养殖经济效益,更将浪费有限的苗种资源。鱼体在发病、治疗期或者健康状态欠佳时不得选别;水源水质发生重大变化或准备工作不充分也不应开展选别工作;选别操作应轻、快、稳,避免造成鱼体机械损伤;减少鱼苗在选别网箱中的等待时间,避免因网箱中鱼群密度过高引发缺氧发生;选别后投饵应循序渐进;高度重视小规格鳗苗的强化等,是选别重要技术要点。

猜你喜欢

投饵鱼体摄食
三维鱼体参数化建模
草原鼠害防控无人机投饵试验*
淡水鱼水平往复振动头尾定向输送方法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精养鱼池不同天气如何科学投饵
精养鱼池如何做到科学投饵
淡水鱼腹背定向装置设计及试验
轻则摄食减慢,重则大量死鱼!加州鲈养殖亚硝酸盐超标,预防处理如何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