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地区白花蛇舌草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
2023-01-15舒佳宾余文慧施咏滔郑校平张海燕朱卫东
舒佳宾 余文慧 施咏滔 郑校平 张海燕 朱卫东*
(1衢州市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衢州 324000;2开化县农业农村局,浙江开化 324300;3衢州市衢江区农业农村局,浙江衢州 324022)
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Willd.)为茜草科耳草属一年生披散草本植物,纤细无毛,全草入药。秋季采收,干燥后作药用。其味甘、淡,性凉,归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常用于阑尾炎、气管炎、尿路感染、毒蛇咬伤、肿瘤、肠风下血等病症治疗[1]。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全草含有黄酮、多糖、蒽醌、萜类、甾体类、有机酸类等有效成分,其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常被作为指标性成分用于控制其药材含量[2]。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具有抗癌、抗肿瘤、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力、保护神经等临床功效[3-6],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最常用的药材之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白花蛇舌草逐渐从民间草药发展成为中成药、原料药,被《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为处方药中含有白花蛇舌草的成方制剂使用品种,并被《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收录。浙江省是白花蛇舌草的传统道地产区,主要在浙西衢州的衢江区、开化县和常山县等地区种植,常年种植面积在133.33 hm2以上,干品产量4 500~5 250 kg/hm2。白花蛇舌草目前已成为大宗商品药材,商品开发面广,市场需求量较大,市场价格平稳,田间种植管理成本较低,种植茬口合适,是老百姓增收增效的良好途径。
1 特征特性
1.1 植物学特性
白花蛇舌草株高15.0~50.0 cm,家种最长可达100.0 cm。茎略带方形或扁圆柱形,光滑无毛,从基部开始分枝。叶对生,无柄,膜质,线形,长1.0~3.5 cm,宽1.0~3.0mm,顶端短尖,上面光滑,下面有时粗糙;中脉在上面下陷,侧脉不明显;托叶膜质,长1.0~2.0mm,基部合生,顶部芒尖。花单生或双生于叶腋,花梗略粗壮,长2.0~5.0 mm,罕无梗或偶有长达10.0 mm的花梗;萼管球形,长1.5 mm;萼檐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2.0 mm,顶部渐尖,具缘毛;花冠白色,漏斗形,长 3.5~4.0 mm;冠管长 1.5~2.0 mm,先端 4深裂,裂片卵状长圆形,长约2.0 mm,顶端钝;雄蕊生于冠管喉部,花丝长0.8~1.0 mm;花药突出,长圆形,与花丝等长或略长;花柱长2.0~3.0 mm,柱头2裂呈半球形。蒴果膜质,扁球形,直径2.0~2.5 mm,宿存萼檐裂片长1.5~2.0 mm,成熟时顶部室背开裂。种子每室约10粒,具棱;干后深褐色,有深而粗的窝孔,直径约0.3 mm,千粒重平均5.0 mg。花期7—9月,果期8—10月。
1.2 生态特性
野生白花蛇舌草多见于水田、田埂和湿润的旷地。白花蛇舌草喜温暖湿润环境,不耐干旱和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肥沃的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中生长较好。
2 生态分布
白花蛇舌草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浙江、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苏、安徽等长江以南各省区;在国外分布于热带亚洲地区,尼泊尔、日本亦有分布。主产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区。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种子繁育
留种田块应加强管理,苗期勤除草,确保留种田块植株生长健壮,无杂草混入。一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果实成熟时,选择植株粗壮、分枝多、无病虫害的全草,齐地割取地上部分,去除泥土和杂草,平铺在干净的水泥地或铺垫物上晾晒干,用木棍轻打,使种子掉落,去除杂质后放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用于来年播种。
浙西地区特别要注意拔除田间伪品伞房花耳草(Hedyotis corymbosa L.)。该植物一般称水线草,与白花蛇舌草同科同属,性状相似度高,在产地生产采收时极易混淆;但药理作用和主要化学成分不同,混杂后不利于临床用药安全[7],生产上必须予以区分和拔除。
3.2 栽培模式
随着粮油安全要求的提高,耕地必须完成一季粮油种植。浙西地区建议采用“药—油”和“药—麦”的轮作方式,即白花蛇舌草收获后种植一季油菜或小麦,确保粮油播种面积,同时降低连作障碍,实现周年增产增效。一般白花蛇舌草于3月下旬后进行分批整地播种,6月10日前必须完成播种,10月中旬前分批完成采收;油菜和小麦可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完成播种。采用该轮作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增产增效。
3.3 选地整地
白花蛇舌草喜温暖潮湿、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干旱和积水,以选用阳光充足、排灌方便、土壤富含有机质、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稻田土地块种植为佳。3月下旬后,根据天气状况采用分批整地、分批播种的策略。翻耕前,施商品有机肥15 t/hm2,旋耕翻入土中混匀。整地前,施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17-17-17)450~600 kg/hm2。 按畦面宽 1.5~2.0 m、沟宽 0.2 m 开沟做畦,畦面微隆起,整细耙平泥土。
3.4 播前防草
南方地区上半年雨水丰富,草害严重。为降低白花蛇舌草生长前期草害,建议采用二次翻耕法进行播种,以减少或避免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即第一次土地翻耕后不进行播种,闲置大约7 d后,于杂草刚长出时选晴好天气再进行一次旋耕,然后施肥耙平整细后进行播种,可降低白花蛇舌草生长前期田间草害。
3.5 合理密植
白花蛇舌草种子发芽时需要一定的光照,发芽率一般在80%左右。种子纯度较高时,播种量建议为7.50~11.25 kg/hm2;种子纯度不高时,播种量可增加到22.5~37.5 kg/hm2。白花蛇舌草播种分为条播和撒播2种:条播时,行距为30 cm;撒播时,由于种子质量较轻,可将种子拌入适量的细泥培砂中或商品有机肥中,风较大时还可以加入适量的水,混匀后进行撒播,力求做到匀播细播,确保一播全苗。播种后,可用扫帚轻扫,增强种子与土壤的接触度,提高种子发芽率[8]。
3.6 及时灌水
白花蛇舌草出苗期须确保土壤湿润。播种后若遇无雨天气,应及时灌水,水深保持在畦面以下,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种子萌发。灌水后须蓄水至出苗整齐,苗高2.0 cm后再进行排水,促进根系生长。播种后若遇连续降雨,土壤湿润,则不需要进行灌水。在小暑至大暑期间,应在沟内灌浅水,起到降温防晒作用[9]。在植株生长期间,水是关键,既要防旱又要防涝,花果期可停止灌水。
3.7 适时除草
白花蛇舌草出苗后,出现少量杂草时建议采用人工拔除的方式除草,减少或避免使用除草剂。若草害较严重时,应选用消减半衰期短的低残留除草剂尽早防治,确保采收期无残留。白花蛇舌草生长至封垄后不再除草,以免损伤植株。在播种后20~25 d幼苗二至三叶期,禾本科杂草可选用15%精喹禾灵乳油300~525 mL/hm2兑水450 kg/hm2茎叶喷雾防除,阔叶杂草可用排草丹乳油1 500 mL/hm2兑水450 kg/hm2茎叶喷雾防除,做到均匀喷雾,不重喷、不漏喷。
3.8 及时追肥
白花蛇舌草需肥量较大,第一次追肥在播种后35~40 d,雨前泼施 1∶3 的沼液 15 t/hm2,或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450 kg/hm2,苗色较黄的田块可再加施尿素37.5~75.0 kg/hm2,一般追施1~2次即可。 生长后期视田间肥力水平和苗色酌情追肥,一般田块每隔10~15 d追肥一次,雨前施用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150 kg/hm2左右。白花蛇舌草生长后期不可施用氮肥。
3.9 病虫害防治
白花蛇舌草出苗后易遭受黄曲条跳甲危害,可用5%啶虫脒450 mL/hm2兑水750 kg/hm2于傍晚喷雾防治。7月初,浙西地区斜纹夜蛾极易暴发,1~2 d即可将植株啃食完,需重点关注虫口密度,尽早尽快防治,避免造成绝收。防治斜纹夜蛾,可用4.0%高氯·甲维盐微乳剂600 mL/hm2兑水750 kg/hm2喷雾,隔5~7 d再喷施1次。浙西地区多阵雨,田间湿度大,若白花蛇舌草植株旺长、株间郁闭,极易发生枯萎病、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因此,雨季应做好“清三沟,促排水”工作。病害较严重时,可选用甲霜·噁霉灵或甲基托布津等低毒低残留抗菌类药剂预防,每隔7~10 d防治1次,以控制病害,防止病害扩散蔓延。
3.10 采收与产地初加工
因播种期不同,采收期视白花蛇舌草开花结籽情况而定,部分果实成熟后即可开始收获。采收时,用镰刀齐地割取植株地上部分,去除杂草和杂质,晒干或低温烘干。散户建议运至产地初加工点,按照产地初加工标准统一对白花蛇舌草进行鲜切、杀青、干燥加工,以确保初加工过程规范,原药材品质稳定。干燥后,选干净无污染的包装袋打包,然后置于通风干燥处存储,注意防潮、防霉、防蛀,并尽早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