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体裁与题材 学好诗词更轻松
2023-01-14董淑荷
董淑荷
★谈起古诗,我们总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宋词灿若星辰,其数量以成千上万计,所谓“唐诗三百首”或“宋词三百首”,不过是后人编辑摘录其中精彩的三百首罢了。诗歌美的意境,我们是有目共睹的,比如读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可以读出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读苏轼的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读出他对世间的美好祝愿。那么,同学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李白的作品叫做“诗”,苏轼的作品叫做“词”?这里面就涉及古诗词的体裁和题材的知识,本文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六首诗歌为例,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整理,相信会让同学们对古诗词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一、关于体裁
体裁和下文的题材是一对谐音词,读起来发音几乎一样,但实际上两者表达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和含义。首先讲体裁,体裁也就是诗歌的形式,它分为古体诗(古风)和近体诗(格律诗),在小学阶段,我们重点讲格律诗。格律诗分为诗和词,我们先来说说诗。
诗在唐朝时发展到巅峰,对诗的节奏、字数、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诗也有两种分类,分别是绝句和律诗。绝句是由四句构成,如果诗歌中的每一句都是由五个字构成的,我们就把它叫做五言绝句,也可以简称为“五绝”,比如《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如果每一句是由七个字构成的,那就是七言绝句,也可以简称为“七绝”,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而律诗则是由八句构成,按照每句诗的字数可分为五律和七律,像《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我们不妨用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来梳理一下:
接下来我们谈一下词。词在唐朝后期已经出现,到宋代发展至巅峰。宋词比唐诗更加规范,因其受到“词牌”的严格约束。每一个词牌名有固定的句式和押韵,且每句的字数不像唐诗那样要求对等,所以词又被称为长短句,这是词与诗在形式上的重要区别。何为词牌呢?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它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就好像我们平时唱歌一样,一首歌可能有两种版本,如粤语的和普通话的,但是歌谱是一样的,只是歌词不同,这种类似于歌谱的形式,我们就把它称为“词牌名”。一般而言,词的题目会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就是词牌名,下面的格式都要按照这个词牌名来书写,而“夜行黄沙道中”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才是真正的标题。下面我们对比一下辛弃疾和苏轼写的两首《西江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同学们,通过这两首词,大家是不是发现了一些端倪:其一,与唐诗的四句连读相比,词一般分上下两阕。其二,同一个词牌名,内容不同。你看,两首词的词牌名都是“西江月”,两首词中的每一句中的字数一一对应,但是内容和情感完全不同。辛弃疾的词围绕着夜行的所见所闻来写,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美丽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喜悦之情;而苏轼的词通过对秋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描写,抒发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和悲伤之情。
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学习的时候,为了方便称呼,我们习惯性地将诗和词都统称为诗歌。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诗和词其实是两种不同的体裁。但它们也有共同点,那就是讲究韵律。我们就以押韵为例,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最后一个字是押韵的:“山”“船”“散”“天”的韵母都是“”,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相隔一个字是押韵的,“渚”和“树”的韵母都是“”,而“新”和“人”的韵母都是“”。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上阕中的“蝉”“年”“片”和下阕中的“前”“边”“见”都是押韵的,韵母都是“”,可以看出古人在炼字方面确实花了很多心思,所以才能让我们在读古诗词的时候,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词作品的声韵非常和谐,这也便于我们吟诵和记忆。这种节奏和声调的美,就是诗歌流传千年的艺术魅力所在。
二、关于题材
谈完了体裁,我们再来谈谈题材。“题”就是主题,“材”就是素材,联合起来讲就是作家用来表现作品主题思想或者诗人思想情感的素材,很多都是经过诗人节选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我们一起来看看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这六首诗歌,分别有哪些题材。
第一,写景抒情类。这类诗歌往往是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因为我们身处大自然当中,这些大自然的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地带有诗人的感情色彩。有的古诗词纯粹是诗人有感而发,抒发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如上文提及的《春夜喜雨》,再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就是作者看到的场景,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有的古诗词则是由诗人所看之物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这时候的诗人感情就值得细细品味了。比如上文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第二,山水田园类。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文人墨客对山水的热爱之情超越了对物质的追求,他们在山水之中怡情悦性、吟诵歌咏。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诗人在诗中大肆描画洁净清幽的田园生活,“茅檐”“青苔”“花木”“青山”都隐约透露出诗人对平淡的田园生活的追求,表现了生活情趣的高雅;又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抓住了田园生活的特有景象——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恬静自然的风光当中。
第三,羁旅之思类。“游子”是古代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字眼,古代人的生活不像我们今天那么便利,于是,因长期外出对家乡的那份思念就只能通过诗歌来表达。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今天我们再来谈谈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随着暮色渐浓,思乡之情也日益加重。“客”表明了作者在外的“愁”,写出了作者的羁旅之思。话锋一转,作者又写到无边无际的旷野,却只有明月与自己的距离较近,隐隐约约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寂寞。即使时光超越千年,这种游子之情也深深影响着我们。
第四,怀古咏怀类。我国历史悠久,曾經有数不尽的英雄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事迹,让后来者唏嘘感慨,追忆万分。很多诗人往往触景生情,尤其是有抱负、有理想的文人。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表面看起来是描写江南的风光,但联系杜牧生活的晚唐那就别有深味了。晚唐大厦将倾,但是当朝统治者却迷恋佛教,大大削弱了社会经济实力,这首诗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
当然,除了这些题材,古诗词中还有边塞诗、咏物诗、宫怨诗、爱情诗等,不一而足。题材之多,真如“乱花渐欲迷人眼”,古诗词的魅力,足以让人投入其中,流连忘返。
同学们,关于古诗词,是一个永远也道不完的话题,它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让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探寻古代的文化、经济、政治,更是我们回到现实当中安放精神世界的一方净土。今天,我们探寻的是诗歌的体裁和题材两者的区别,这为我们下一阶段继续探寻诗歌的意象、修辞、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希望广大学子努力学习,让古诗词涵养我们的精神修养,让文化在我们的血液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