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势而为学地理

2023-01-14李蔚

教育界·A 2022年33期
关键词:大气课程课堂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文章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顺势而为学地理,从而掌握有效的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提升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顺势而为;地理学科;地理知识;学习方法

作者简介:李蔚(1984—),女,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各学科教师都需要转变传统的不合理的课堂授课方法。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高中生对地理学科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地理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增强地理教学的效果。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教师应该顺势而为地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帮助高中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效掌握地理文化知识,感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联系,开阔眼界,丰富地理文化知识,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应用学科,知识逻辑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下,有的地理教师未能认清地理科学的本质特征,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教学,不注重方法的传授。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授课为主,忽视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地理课堂中,学生缺少对地理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及参与性,只能被动地学习地理[1]。有的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甚至认为地理学习主要依靠高效率的背诵,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在考试中,他们遇到需要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题目就不知如何应对。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自然会影响到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什么是顺势而为学地理

顺势而为学地理的教学思想并不是任由学生随便学习、自由发展,而是教师根据高中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不违背学生学习规律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学习方法,最终实现地理知识的高效学习。高中生需要学习的文化科目种类多,其中,地理知识的逻辑性、实用性相对较强。而高中生处于青春躁动期,有的学生课堂自控能力差,对逻辑性、实操性强的理论知识掌握起来相对困难。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转变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机融入课堂,进而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地理学习方法,真正理解地理文化知识。

三、如何引导学生顺势而为学地理

(一)要求学生做好课前知识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之前,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性的课前预习,让学生能够为即将要学习的课堂内容做好充分准备,进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预习功课的过程中理解该堂课的主旨思想以及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课前预习方法,可以让学生抓住课堂的重点知识内容。学生在课堂中遇到预习知识发现的难点时,便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教会学生以下两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1.目标预习法

在预习高中地理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目标预习法,有效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内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让学生在预习功课前预先设定一个预习目标,通过设定目标,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下一节课的主旨思想、内容要点。如此一来,学生在开始学习正式的课程时,便能够更好地跟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节奏,进行课程重点知识的学习[2]。

例如,在进行“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这一课的预习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目标预习法进行预习。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课程学习目标,比如“了解大气圈及空气的组成”。通過建立初步的预习目标,学生能够明确知道自己要在预习中学到哪些知识。学生以教师布置的预习目标为指导,从而在预习中了解到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形成的,还知道了低层大气的组成元素除了有干洁的空气,还包含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明白空气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氮气和氧气,因此我们地球的大气还可以叫作“氮氧大气”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解读课程标题自行确立预习目标。学生通过标题可以知道本课的重点是大气圈知识以及大气运动,从而知道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把“大气圈基本概念”“大气运动是什么”“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大气运动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作为课程预习需要掌握的内容。教师让学生利用目标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在课上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在课后更好地吸收当堂课的知识内容。

2.问题预习法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可能没有过多的时间充分进行预习。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功课的过程中,要灵活转变预习方法,让学生高效预习。问题预习法就是一种高效的预习法,能让学生快速了解课本中的地理知识,在脑海形成大致的知识脉络。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带着问题认真倾听教师如何解答,继而提升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程度[3]。

仍以“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这一课的预习为例。在让学生自由预习后,学生可能只是大概浏览了本课的知识点,还没有深入了解。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大气圈的知识点,向学生提出问题:“既然大气圈中有气体的存在,那么这些大气是固定不动的吗?”学生结合课程标题和之前浏览的知识,可以知道大气存在的形式肯定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再顺势提出“那么大气是如何运动的”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快速浏览单元内容。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后,得知大气在不停地运动,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教师可再帮学生生成“那么是什么力量驱动着大气运动呢?”的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堂上细心地听地理教师的解答。

(二)引导学生转换身份,提升自学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课堂风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若是比较严厉古板,那么学生可能就只会沉默而被动地学习;教师若是比较亲近随和,那么学生就有可能表现得积极一些。为此,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不要自始至终都占据着讲台,而是在恰当的时机让学生也站上讲台,以“小教师”的身份讲课,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学能力。通过角色互换,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升自身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及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热情,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地理教师还可以在复习课上运用该教学方法,其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提升学生的复习效果[4]。

例如,在进行“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一课的复习教学时,地理教师可在前一天布置学习任务:“同学们,下一节课的复习计划是‘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而下节课的教学方式老师决定做一些调整,选择几位同学作为‘小教师’在台上教学,老师和其他同学在台下听讲,好不好?我们以‘传递绣球’的形式抽几位同学,每位同学都有可能被抽到哦,所以希望大家课后都能积极地‘备课’,在下一节复习课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纷纷说道:“这下我们可要好好复习功课了,不然讲得不完整、不具体,会影响其他同学上课。”教师再补充道:“在此次教学活动中,大家可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充分拓展,尽情发挥,讲课讲得好的同学有奖励。”学生在激励的作用下,格外认真地进行复习,自行整理讲课的教案,还有的学生在网上搜集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开始上课后,教师首先让学生传递绣球,充分地活跃地理课堂的学习气氛,在欢快的气氛中,一些学生被选到进行体验讲课的活动。教师示意讲课学生上台,自己则坐在讲课学生的位置“认真听讲”,观察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注意学生的讲解是否存在误区,认真做好记录。等该名学生讲完一个知识点后,让下一名学生上台讲课,保持课堂的顺畅。课程结束前十分钟,教师根据自己的听课记录进行详细点评,指出讲课学生的问题所在,同时对讲课学生进行鼓励。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进行课堂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加以干预,也不要在教室里面走动,而是要默默坐在座位上认真倾听。教师还要鼓励其他学生在“小教师”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小教师”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度理解。

这种师生身份转换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充分的提高,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和成就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三)引导学生借助立体图形开展实践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地图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关键,也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比较强,学生需要借助具体的图表才能深入地将知识进行有效的融会贯通,从而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知识点。为此,地理教师应当向学校申请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地理地貌的三维立体地图模板展开教学。地理地貌三维立体走势图展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理地貌特征,该立体地图采用凹凸设计来表示盆地地区、山地地区,不同地区配上相应的地貌色彩进行渲染,沙漠地区为黄色,喜马拉雅山脉为白色等,这样的设计能够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地理地貌特征。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理模拟实验室,引导学生使用实验室内陈设的各种缩小地质地貌模拟用具,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学习,增强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的体验感。

例如,在教学“环境与发展”一课时,地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地理模型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以多样化的实验室为教学主战场,让学生边进行多样化的实践边学习课堂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建立课文所需要的地理地貌模型,引导學生通过真实的实验场景,对照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展开地理知识的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理解地区的发展与交通之间的关系,明确相关基础建设应从具体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质地貌特征出发。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地区间没有建立交通要道的情况下,对交通布局和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践活动推演,从而让学生了解地区之间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效率。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践,进行各种不同的立体化实践模拟,设计出不同的交通布局方案。在小组合作模拟实践中,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展开城市规划交通布局理论知识的验证,直观地感受地理知识,深化认知,激活思维。地理基础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实验相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地理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知识学习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

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不合理的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推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顺势而为的教学引导方法,顺应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学习。地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预习功课,能让学生提前对课文中的主旨思想和重点内容进行了解,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以身份转化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借助立体图形开展实践教学方法,增强课程体验感。以上方式均能够让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从而提升地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璐.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2):133-134.

[2]马健,王国强.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路径[J].启迪与智慧(上),2022(01):126-128.

[3]韩炀.浅谈核心素养发展视域下的高中地理课程创新策略[J].考试周刊,2021(A4):115-117.

[4]杜昊宸.“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2):47-48.

猜你喜欢

大气课程课堂
大气的呵护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大气古朴挥洒自如
大气、水之后,土十条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