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2023-01-14

对外经贸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双碳信贷贷款

史 云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引言

为应对日趋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经济“绿色复苏”,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间的共识。2021 年,我国将“双碳”目标纳入十四五规划,使得我国经济结构的低碳转型势在必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在引导资金配置和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进程的最主要工具之一。

绿色信贷是指一系列的政策安排与实践,是放款人通过信用方式,引导借款人对环境风险进行防范,促使其承担社会责任,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1]。如何缓解绿色信贷发展的掣肘因素是当前银行面临的重要挑战,在分析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阅读法、对比分析法等为银行的绿色转型和业务创新提供一些可能性建议,能够助力“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

一、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现状

(一)宏观绿色信贷政策体系日臻完善

在起步阶段,绿色信贷政策的重点是完善相关规划部署,随着绿色信贷稳步推进,其政策内涵也在不断深化,涵盖顶层设计、统计分类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等各项重点工作的配套措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绿色信贷逐渐成为银行运营和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绿色信贷余额规模持续扩大,投放行业结构逐渐多元化

1.国有大型银行居于发展的领先地位,城商行、农商行增势强劲

近年来,中国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的绿色信用贷款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工商银行在内的72 个银行机构①,绿色贷款累计规模从2017 年的5.41 兆增长至2020 年9 兆,绿色贷款规模以67.15%的速度递增,年平均增长率18.68%。在规模方面(参见图1),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绿色信用贷款在规模上居于前列;根据成长速率(参见图2),城商行、农商行虽然绿色信贷规模小于其他银行,但其增速最快,发展空间较大。

图1 2017-2020 年不同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亿元)

图2 2017-2020 年不同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年均增长率

2.绿色信贷产业的布局日趋多样化

在产业布局上,绿色信贷主要以绿色运输、洁净的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为主要投资内容,但近年来,其占整体绿色贷款的比例有所下降,另外,绿色信贷在其它产业中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到2021 年第一季度结束时,与2018 年底相比上升了18%,我国绿色信贷余额结构分布逐渐多元化(见图3)。

3.绿色信贷激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重作用

绿色信贷能将零散的储蓄资金转化为绿色资本投入,应用在公司技术提升、发展环保产业等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绿色信贷是一种对高污染、能源密集型产业进行融资约束的手段,通过限制规范企业行为,以及提供优惠利率来支持低污染、绿色环保项目的发展壮大,从而改善环境质量[2]。我国商业银行在支持绿色信贷发展方面实施了不少具体举措(见表1),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着力量。

表1 我国绿色信贷的主要政策汇总

表1 国内商业银行支持绿色信贷投放的部分案例

二、绿色信贷面临的问题

绿色企业投资项目容易引发信息不对称问题,绿色信贷的融资偿付与投资回报期限有待协调。中国的金融体系由银行信贷主导,长期融资规模供给远小于长期投资规模需求,而环保技术研发、清洁能源开发等绿色项目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前期投入资金量大、风险集中度高、建设回报周期长,容易加剧银行投放贷款时的期限错配的问题[3]。当银行批准的信贷还款期限小于企业的投资回报期限时,公司在技术开发、设备开发和更新上产生的资金流量将无法支付其所欠的资金,如果出现财务问题,绿色企业投资将难以长远发展。

绿色信贷资金配置结构存在偏差,金融市场互动性有限。大多数绿色金融活动发生在轨道交通运输、垃圾处理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通常涉及大型企业和项目所有者,而绿色中小企业、绿色消费、农业、建筑等领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信贷产品涉及的消费面狭窄,主要以企业为客户对象,而对个人消费者提供的可选择品种较少[4],在绿色信贷的统计范畴和执行标准尚未统一的情况下,其发挥大规模去碳化、调整资金结构的作用将进一步受阻。

三、总结和建议

(一)加强银行人力资源实力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合理地安排规划绿色贷款的投融资期限结构,既考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管理能力,又与其发展绿色金融的愿望和积极性息息相关。

面对绿色贷款的成本收益问题,银行业应加深对于绿色金融的认识,淡化视绿色信贷发展为监管当局考核指标的思想,将“双碳”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生态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长期而言,实施绿色信贷可以改善银行的赢利,对于推动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低碳产业经营情况较为良性,发放绿色贷款有助于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减少银行相应的财务损耗,同时有利于银行建树承担社会责任的优良口碑。

银行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资金周转的统筹能力,全面推进金融治理体系的绿色低碳转型。在人才储备方面,招聘与培训具有金融学、管理学、环境工程等相关领域基础的高素质应用优秀人才;在组织架构方面,因需设立专职岗位来落实绿色企业文化建设,对银行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和考察,塑造银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形象。

(二)设计实质性政策激励机制,增强银行绿色信贷投放意愿

1.实施差异化的风险资产权重管理

实施差异化的风险资产权重管理具体做法为,在不更改诸如资本比率之类的管制措施的前提下,降低绿色投资产品的风险权值、增加棕色投资组合的风险权值,以鼓励银行在做资产结构选择时有额外动力将更多的资金配置到绿色领域。法国对外贸易银行Natixis 在2019年启动了“绿色加权因素”,缓解了银行绿色信贷受到的资本充足率约束,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2.在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中开通绿色专项通道

为绿色信贷提供专项中长期流动性支持,可以增强银行绿色贷款的投放能力。参照普惠金融扶持政策,相关部门可以对绿色信贷进行定向降准,以达到资金结构调整的目的。同时,可以采用多维度的协同激励框架,为实施绿色信贷考核评估优异的银行提供优惠利率、长期限低成本的再贴现和再贷款等福利性政策支持。

3.制定绿色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为符合标准的绿色企业提供定向低成本支持,缓解银行对于绿色项目的放贷压力。综合采用政府采购、优惠税收、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手段,优化财政的绿色配置,提高财政支出中绿色基础设施的投入比例,补偿控排单位招商引资和研发应用绿色技术的成本,激励自主自愿减排,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

(三)完善成本收益核算机制,挖掘绿色信贷的利润潜力

完善绿色信贷的成本收益核算机制,将其正外部性内部化并转化为合理的商业激励,这将有助于银行对利率进行更精确的估计,提高绿色工程的投资回报率,促进绿色信贷的发展逐渐转向市场化运行。林绿等(2020)从银行和社会的视角构建了绿色信贷成本收益综合核算的一般框架,为绿色工程的外源性内化学研究开辟了一条科学化的途径[5]。

在“双碳”目标下,碳核算与碳定价机制可以帮助银行对绿色金融的风险收益特征进行准确测量,帮助企业将外部成本引入价格体系,并对其进行减排激励和排放惩罚,以保证各控排单位为其碳排放付出相应的资金代价[6]。碳定价政策的减排效应和激励技术创新效应可以倒逼企业进行绿色转型,抑制非绿色项目生产活动的负外部性,增大企业对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量,进而扩大银行绿色信贷规模。但我国目前的碳定价政策仍处在探索阶段,亟待完善。

(四)加快创新绿色信贷融资模式,拓宽金融服务范围

1.发展以绿色产业链为载体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银行可以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三个方面进行把控,进而有效发挥供应链金融对上下游中小型企业的帮扶作用。通过利用其核心企业的渠道优势,银行能够向绿色产业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用户提供“一揽子”配套金融服务,拓展银行获客渠道,节约获客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并在供应链整体的可控风险下,增加对单个企业的信贷风险可控度。

2.探索“投贷联动”、碳排放权质押贷款、融资租赁等融资的新路径

“投贷联动”的融资方式可以为公司的经营带来持续的资金,在中小型科创类上市公司中,银行通过“股本+债务”的形式展开融资,可助力绿色产业科技创新;碳排放权质押贷款,这是一种以碳素为担保品的环保股权抵押贷款,与此相似的,还有排污权、能源权等抵押贷款[7];金融租赁业务兼具“融资+融物”的两种性质,可以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的整体优势,具体包括低碳设备、清洁能源设备、新能源汽车融资租赁等模式。

3.将绿色信贷与其他绿色金融产品结合

结合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手段可以帮助银行盘活绿色信贷资产,避免投放过度引发的资本金消耗,缓解资金中长期回流的压力和风险,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辨别碳资产的优劣与否。

(五)丰富绿色信贷产品体系,布局绿色消费贷款

在零售信贷业务中嵌入绿色因素,丰富针对个人、家庭的绿色消费贷款产品种类,加强绿色消费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在促进国家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放的前提下,吸引更多的顾客,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1.开发绿色信用卡

通过给予绿色消费者用卡红利、将支付金额按比例进行捐款等措施,引导居民树立绿色的生活观念,向绿色消费行为转变。比如,荷兰合作银行就推出了一种“气候信用卡”,并根据用卡消费的产品节能强度向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一定比例的捐款;英国巴莱克银行发行“Breathe Card”信用卡,为环保产品提供更低的贷款利率,并将50%的营业利润用于全球减排项目。

2.联合数字平台和网络媒体,打造高粘性C 端生态

利用新兴的传播方式,如第三方数字平台、网络社交媒体等宣传绿色贷款,可以有效降低银行线下网点的营销难度,让绿色信用贷款走进大众视野,为绿色信贷的盈利提供持续性保障。

3.开发带有绿色标识的特色消费贷款

银行可提供包含优惠利率、其他配套服务等方式的特色金融产品,如小额环保升级改造项目、节能型住房或节能改造项目、新能源汽车消费贷款等。目前国内的绿色标识产品的消费贷款案例非常少,该消费信贷领域的市场空白有待商业银行参与填补。

(六)健全各方信息共享与披露机制,规范绿色认证

健全企业信息强制性披露机制和约束监督机制、提高绿色企业识别技术的精准程度,有利于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识别、衡量、监测以及防范控制环境和社会风险。

将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有机结合,建立客户环保信用数据库,注册相应的绿色金融信息账户,可依据环保风险程度、环境违法处罚等要素对贷款客户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实现通过数据分析、环境效益衡量、非现场监督等专业化措施对整个信贷流程的高效覆盖。

(七)统一绿色信贷体系标准,向国际靠拢

首先,制定绿色信贷目录和评估标准要遵循国内统一的原则。协调制订绿色信贷的统一标准。要结合国情,积极与国际绿色贷款标准接轨。绿色信贷国际标准目前主要有“赤道原则”和《绿色贷款原则》两类,国内已有7 家银行宣布采纳“赤道原则”②。

从融资贸易层面看,加强我国的绿色分类标准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有利于减少跨国贸易中的绿色资金流通的成本,便于海外融资服务的提供和各类金融活动的开展;立足于发展的角度来看,引进国际通行的有关可持续发展贷款的理念,能够引导更多的银行进入到绿色环保信贷领域之中,发掘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有望带来稳定回报的绿色环保信贷计划,让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的金融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注释]

①72 家银行包括6 家国有大型银行,12 家股份制银行,45 家城商行,9 家农商行。

②“赤道原则”是一种非正式的自愿原则,用以对有关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金融项目进行审计,在绿色融资观念和实践中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国内,采用“赤道原则”的银行有:兴业银行,江苏银行,重庆银行,湖州银行等共7 家。

猜你喜欢

双碳信贷贷款
“双碳”目标下清远建筑陶瓷低碳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还贷款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