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电影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3-01-14周艳美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颗星创作评价

周艳美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小学,上海 201600)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 (教基〔2018〕24号)。文件指出,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对于激发学生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增强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对于从小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1]。文件明确提出,力争用3到5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影视教育,让学生在影视教育中感受世界、开阔视野、体验情感,获得全面发展。

目前,国内许多学校“电影课”的开展形式主要停留在“常规看片——开发电影主题课例——电影与学科整合”的模式上,电影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资源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而对学生的影像表达能力关注得比较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新的技术手段带来了一场媒介革命,随着小型数码摄像机、剪辑合成技术的数字化,拍摄的门槛也越来越低,更多的人加入到创作队伍中,微电影、微视频等影像成为人们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2]。新媒介时代的儿童、青少年是在影像环境中成长的,所接触的影像内容深刻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和判断[3]。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影课程,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电影,提高人文素养,还要鼓励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使用影像方式来表达和创作。从育人角度上来看,电影课程学习的团队合作形式、创意发现与表达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创造力,学生也能在体验式课程学习中学会学习、交往、合作,从而真正做到促进学生自主健康成长。

笔者所在学校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在新媒体的应用和推广方面,努力做到拓宽新媒体优势,优化教育教学。目前,学校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校园电视台、信息推送系统、多媒体教室、海量在线资源、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为师生们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新媒体环境。

二、行动的路径和思路

将校园微电影创作、微视频创作等体验式课程融入到电影课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进行实施,从“快乐看电影、开心聊电影、趣味演电影、大胆拍电影”四个环节入手,形成以“电影欣赏——电影主题活动——动手拍电影(微视频、微电影)”为主线的电影课程模式。

(一)确定电影课程的四大核心内容

1.选择经典电影

确定选择电影的标准,从海量影片中挑选优质、经典且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电影。

2.顶层设计

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明确课程目标、审核课程内容、设计课程评价,保证课程高效实施[4]。

3.整合资源

电影课程是一门新出现的课程,课程资源相对缺乏,课程组老师一方面积极吸收已有的优质资源,如优质的电影资源、电影主题活动资源等;另一方面,自己编写讲义,满足课程讲解的需要。

4.优质体验

优质体验主要围绕“快乐看电影”和“开心拍电影”展开。学校多功能厅都配备了高清的LED大屏和较高质量的音响设备,具有较好的视听效果。同时,完整的电子现场制作(EFP)设备、专业入门级的学生用摄像机、学校电视台、信息推送系统等为高年级学生的微电影创作和展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1—5年级的电影课程序列

表1是课程组老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确定的1—5年级学生电影课程的进阶序列。

表1 电影课程的进阶序列

三、实施和推进过程

(一)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分层进行推进

1.电影欣赏课程

电影欣赏课程带着孩子们“快乐看电影”,课程主要面向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三、四、五年级的电影欣赏则和微视频制作(微电影创作)结合起来,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电影的故事情节、进行思想教育,还要了解导演拍摄电影片段时所使用的叙事手法、景别设置、镜头组接等影像方面的知识。课程负责老师根据前期调研,选择那些经久不衰、令人百看不厌的电影。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心,能走世界路”的学子,为了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中国灵魂,课程负责教师保证每个学期都能让学生欣赏三到四部经典的中国电影;为了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课程中的所有欧美电影均选择英文原版配中文字幕的形式[5]。表2是课程组老师选定的部分影片。

表2 电影课程中的经典影片

电影欣赏课程的课堂模式采用“观前引导——观时讨论——观后反思”这一模式:

(1)导看——观前引导

每一部影片都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为了引导儿童看懂、看好影片,充分发挥优秀影片寓教于乐的特有功能,每次上电影欣赏课,教师自己先看一遍影片,做到心中有数,课上再介绍影片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故事梗概等,激发学生观片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观片的情境。

(2)导行——观时讨论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容易受到影片中坏人形象或不良行为的影响。在实践中,教师播放影片时适时地进行暂停,安排时间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感悟影片表达的思想感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高年级的电影欣赏课中,教师还会引导学生了解电影中一些经典画面的构图、景别、镜头角度等,丰富学生影像方面的知识。

(3)导思——观后反思

电影的音乐、画面和故事内容在滋养小学生心灵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每部影片中都包含有一些做人的道理,通过画面、人物表情、身体语言、情节转折等因素表现出来,在体会电影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必定有所感触。观影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口头谈感受或写观后感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微视频创作课程

微视频创作课程既是电影欣赏课程的延伸,又是校园微电影创作课程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一二年级电影欣赏课程的学习,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积淀,在欣赏电影的同时,鼓励学生观察生活,拍摄一些简单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微视频。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拍摄技巧,能够尝试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EFP影视创作。微视频创作课程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用影像来表达,如画面构图、景别设置、拍摄角度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影视创作的魅力和团队合作的乐趣。

(1)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

微视频创作课程主要分为微视频的拍摄和制作以及EFP影视创作两个阶段进行实施(见表3)。

表3 微视频创作课程的内容结构

(2)采取课前理论学习——课中体验实践——课后分享展示的模式

课前理论学习是指学生先自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微视频创作的基本流程、拍摄景别、画面构图和拍摄角度相关知识等,为课中的实践体验奠定坚实的基础;课中体验实践是指确定拍摄主题,使用合适的拍摄手法,完成微视频片段的拍摄以及后期制作;课后分享展示是指利用新媒体分享作品并进行评价。例如,在学习以EFP方式拍摄《中国传统文化满校园》微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微课或讲义了解EFP多机位的基础知识,课中再根据拍摄脚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多机位现场拍摄实践。在实际拍摄中,学生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负责导播的同学如何切换画面控制拍摄节奏,负责摄像的几位同学如何配合导播抓取合适的镜头等。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小组的配合情况以及现场拍摄的应变能力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在做中学,完成视频片段的拍摄。课后,教师将每个小组拍摄的视频发送到EFP小达人QQ群,各小组成员可以在家长的协助下观看并进行评价,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下一次实践积累宝贵的经验。

3.校园微电影创作课程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加上之前影像方面知识的积淀,可以尝试编写剧本,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镜头语言来表达,如:镜头的组接、分镜头脚本等,最终完成微电影创作。校园微电影课程充分利用学校新媒体环境的优势,带着孩子们“趣味演电影,大胆拍电影”,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又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落实,提高了学生的策划、合作和实践等综合能力。

(1)制定可行的课程目标

由于微电影创作涉及不同的角色分工,再加上学生时间的限制,所以在课程目标设计上:首先,授课教师将“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成几个层次,照顾到全体学生的需求和不同角色分工的需要;其次,微电影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不仅包括创作和交流过程与方法,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6];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上,希望学生更多地关注校园生活,传递积极健康的校园生活理念。

(2)建构合适的课程内容

微电影创作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多媒体技术在传媒业中的应用;通过学习剪辑知识,让学生站在导演的视角,从专业的角度,以独特的思维去解析影片[7],运用镜头语言来表达,从而逐渐发展出创作微电影的思维和能力[8]。课程涵盖中外电影史、剪辑常识、镜头语言分析、创作剧本等内容。

(3)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校园微电影创作课程采用“集中讲授——角色体验——小组实践”的教学流程(见图1)。

图1 《校园微电影创作》课程结构和教学流程

例如,在校园微电影《戏里·戏外》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先集中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及特长分组并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师和后期制作人员等,进行体验式合作学习;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拍摄方案,分组进行拍摄,完成制作。另外,师生还一起策划、举办“我们的微电影节”,评选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在表彰优秀同学的同时,也将作品通过校园信息推送系统与更多的同学分享交流。

(二)结合德育主题开展影视教育活动

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少先队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影视教育主题活动,带着孩子们“开心聊电影”。如在一二年级开展“看电影讲故事”比赛和“看电影续编故事”比赛;在三年级开展“给电影人物配音”和“经典电影人物模范秀”比赛;在四年级开展“EFP小达人秀一秀”活动;在五年级开展“我们的微电影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促进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校园生活。

四、课程评价方法

采用多元评价,主要为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互评、自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一)彩虹卡评价

采用彩虹卡激励机制,设计电影课程彩虹卡奖励方法。电影课程的各种活动对应不同彩虹卡数量,比如,欣赏一部电影奖励1张,撰写观后感1张,参与影视主题活动2张,参与微视频或微电影创作3张等,一学期累计达到20张彩虹卡的学生,可以参与学期末的彩虹超市兑换活动。

(二)“影像时光”档案袋评价

设计电影课程电子档案袋,将参与这门课程学习的所有过程性资料,如读后感、剧本、微视频、微电影作品等整理入档,留下美好的回忆[9]。

(三)多元评价量表评价

设计多元评价量表,如学生课堂学习形成性表现评价表、小组作品汇报评价表等,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视频作品(微视频、微电影)进行评价,反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以后改善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四)利用新媒体分享影视作品

利用新媒体优势,影视作品(微视频、微电影等)的播放途径除了集中在多功能厅放映外主要还包括学校信息推送系统播放、校园电视台播放、学校微信公众号发布、学校网站平台发布和视频号发布等。学生通过不同的媒体分享交流微视频、微电影作品,既能够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见,获得成就感,又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五、实践结果分析

教师根据课堂观察、多元评价量表、彩虹卡、学习档案袋等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并组织学生等参与问卷调查进行自评,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家长和任课老师进行课后访谈。

(一)对课堂表现的分析

在整个课程实践阶段,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分析。形成性评价重点对听课情况、合作能力、探究创新、任务完成情况等几个指标进行分析(每项的上限为10颗星,汇总上限为40颗星;32—40颗星评价为优,25—31颗星评价为良,16—24 颗星评价为及格,0—15颗星评价为须努力)。各项加权平均和汇总所得星数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学生课堂学习形成性表现评价表

总结性评价主要是对小组完成的视频作品的评价。视频作品的质量可以反映学生在剧本编写、拍摄、后期等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和影像表达能力。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将自评、组评、师评按权重来计算总星数(内容主题、作品完整度、后期技术、创意表达,每项的上限为10颗星,汇总上限为40颗星;32—40颗星评价为优,25—31颗星评价为良,16—24颗星评价为及格,0—15颗星评价为须努力),并对总星数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小组作品汇报评价表

表4和表5的数据反映了学生在创作微视频和微电影的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学生需要综合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完成创作,综合素养得到很大提升。

(二)对学生、老师访谈的分析

笔者在课程结束后,随机抽取了10名同学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围绕对课程学习的感受和收获;还对任课老师进行了访谈,了解学生的整体表现。

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学生A谈到:“以前自己没有接触过很多的拍摄设备,主要以手机拍摄为主。通过课程的学习,自己熟练掌握了DV、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合理选用不同的设备才能拍摄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学生B说:“在EFP影视实践创作中,我们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迅速做出反应,选择合适的构图、景别和拍摄角度,对镜头进行推拉摇移,捕捉最合适的画面,担任导播任务的同学也要根据现场节目的节奏进行画面的切换,呈现最佳画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沉着冷静、反应机敏,很好地锻炼了我们的心理素质,提升了对影像的表达能力、艺术审美等等。”

任课老师说到:“在高年级的电影欣赏课中,我们老师会带领学生进行拉片分析,具体就是在影片中选出一些片段,以帧及镜头为单位,深入地对影片进行剖析,包括景别的设置、人物的作用、音乐的运用等。这样,学生能够对影片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并能够学会运用这些镜头语言、叙事方式和拍摄手法,最终形成自己的影像表达的风格,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习,都有不同的创意表达。”

通过对学生和老师的访谈,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课堂中表现很积极。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有所增强,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承担了部分责任,通过互相讨论来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有所提升,老师更多时候是作为引导者,通过及时地点评,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从而更好地完善作品。

(三)对调查问卷的分析

笔者在开始实践前和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和后测,使用的是汉化版的创新能力倾向测量量表8。量表通过创新思维、风险控制、关系建立、贯彻实施这四个维度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测评,通过前后对比分析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10]。

前测和后测均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问卷回收率100%。前后测评分结果对比,如表6所示。

表6 学生创新能力倾向测验前测、后测对比

通过对学生前测和后测的对比可知,后测的创新思维、风险控制、关系建立和贯彻实施均显著高于前测。说明经过了小学电影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实有效提升了。

六、反思展望

(一)拓宽电影课程的辐射面

目前,电影课程是以拓展课形式在小范围内开展,课程管理人员应加强电影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吸收更优秀的老师加入到团队中,不断地充实和优化课程资源,力求把优质的资源辐射到更多的班级,让感兴趣的孩子都能得到优质的体验。

(二)加强电影课程过程管理

在电影课程的分年级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业压力或者其他原因,很难持续地从一二年级的电影欣赏学习到五年级的微电影创作,这对课程实施的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课程管理人员将加强过程管理,在学生的选拔、课时的安排、教师的设置、活动安排上做好科学统一的管理,保证课程顺利高效地开展。

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影课程相对于传统的电影课程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为了深度推进,切实提升学生的影像表达能力,本课程将继续在小学阶段分层实施,课程负责教师也将探索更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法,并尝试设计一些跨学科主题,开发出深受学生喜欢和更容易操作的短课程等,不断丰富现有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新媒体技术等,提炼出一整套操作模式,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颗星创作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瞧,床头有颗星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巧取星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寻找第七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