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23-01-13郝琦蕾袁秋丽苏华玲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研究

郝琦蕾 袁秋丽 苏华玲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生态文明文化根基,中国古代的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蒙价值。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以及佛家提倡的“众生平等”肯定了一切生命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强调自然万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特性,人类在进行生产生活时须遵循自然界的固有规律,明众生平等之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愿景[1]。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自然观,不仅揭示了生态与文明的内在关系,更把生态文明摆在了关乎国家命运的重要位置。生态文明的状况能反映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发展水平。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提升社会公民的综合素质,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本文对以往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反思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方向,以期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发展。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状态。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2]。生态文明是对以往文明发展弊端进行理性反思后的结果,它是具体的生态存在与人类变革自然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应与保护自然环境同步进行,进而实现生态整体的永续发展[3]。

(二)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新的文明教育形式,它是指国家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教育载体帮助社会成员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4]。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除了指向生态环境的序态发展外,还应强调人际环境并彰显“人际和谐”,促进人、自然、社会三者协调发展[5]。其目标是全面提高未来一代的综合素质,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以往生态文明教育相关内容的梳理分析,笔者认为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包括生态知识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与生态文明行为培养等方面。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教育已实现了由最初的无意识、碎片化向有意识、系统化、专门化转变,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生态文明教育意义的中国之路。生态文明教育由“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逐步演进而来,并且每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实践转型都在理念更新与深化的背景下展开[6]。

(一)环境教育阶段(1949—1991年)

由于长年战争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绿化祖国”和“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全民大炼钢铁,由于技术不发达以及公民环保意识缺乏,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防止工业污染和森林破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项环保措施基本废弛,“以粮为纲”政策再度施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指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环境素养,并在许多重要场合多次强调要植树造林、解决公害、保护环境。这些举措意味着我国环境教育开始得到关注。1972年,中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中国环境教育的正式起步[7]。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试行)》,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环境教育被列为国家重要的专项工作[8]。20世纪80年代初,环境保护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工作被逐步重视,在国家层面设置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部门,20世纪80年代末的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开始向社会化迈进[9]。1990年,我国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向中小学生及幼儿普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加强环保的宣传教育[10]。从高校开设环境保护专业和课程,到全社会开展环境教育,再到强调加强对中小学及幼儿的环保教育,反映了国家对环境教育的重视。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阶段(1992—2012年)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国际社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运而生[6]。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颁布,要求教育改革要帮助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辩证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11]。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正式形成,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2]。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将生态教育内容、要求和相关课程目标有机结合,明确提出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13]。这一阶段,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规章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明晰的目标和方向。

(三)生态文明教育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4]。这是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对生态文明教育作出明确要求[6]。2017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并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学段目标:小学低年级要求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小学中高年级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初中阶段要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公民意识;高中阶段要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15]。2021年,我国颁布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学校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习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学科建设,推进环保职业教育发展。有力推动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16]。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态文明观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参与保护环境实践,立志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17]。这一阶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日益健全。

三、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主要涉及方面

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词,检索了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其中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的北大核心和CSSCI学术论文共计188篇,并查阅有关著作:《生态文明教育精简读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等。

(一)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的研究

公民意识的培养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培养生态公民,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风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条件。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其目的是通过教育,唤起国民的生态意识,增强国民生态自信,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8]。郭岩认为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塑造学生生态健全人格并形成生态理性,积极践行生态文明行为[19]。胡金木指出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基于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培养能够自觉丰富和发展生态文化的社会公民,形成生态价值观念并积极开展生态环保行动[20]。刘经伟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一书中提到,基础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和中小学生初步掌握生态知识,能够根据微小的生态问题采取本能的生态技能反应;专业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和研究生有较强的生态文明意识,能够对现存的和即将发生的生态问题做出理性判断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案;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使公众能自觉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21]。学者以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进行分析论述,其具体目标聚焦于逐步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其最终目标均指向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态公民。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希望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国民生态素养,实现国家绿色发展。

(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研究

明晰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提,不少学者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进行了阐述。宋丛文等人在著作中指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文明观念教育、生态环境法制教育和生态文明技能教育[22]。郭岩提出在新形势下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要以生态认知、生态情感、生态行为、生态学课程以及交叉学科的生态文明理论为知识内容体系[19]。杜昌建等人在著作中指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知识教育、生态现状教育、生态消费教育、生态道德教育与生态法制教育等方面[23]。梁伟等人认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意识、道德、法制、实践五个方面[24]。安时提出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了解生态环境的自然形态、掌握自然生态的客观规律、认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生态资源、理解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等[25]。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也逐渐从理论教育转化为强调实践,既关注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更着重强调生态文明行为的落实。分析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研究发现,学者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表述有共同之处,都认为生态知识教育、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法制教育及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等内容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生态文明教育方式的研究

生态文明教育按照教育发生场域的不同可分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和社会生态文明教育(学校之外的)。杜昌建指出社会生态文明的教育方式有:利用信息技术、电视节目、报纸等媒体资源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切实发挥生态旅游对公众的教育影响作用,大力倡导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各种公益活动等[26]。学校生态文明教育通过课程渗透、环境熏陶、活动体验开展。胡金木等人提出的生态服务与学术学习相融合的教学形式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27]。杜昌建提出应结合生态文明教育本身的特点与性质,在学校教育教学中采取寓教于乐、情境教学、引导探索等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28]。周建华提出课堂教学、专家讲座、编撰生态文明读本、实地参观、建设环保校园等途径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并使其落实于学生的生活中[29]。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生态文明素养的主要途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一些学科课程之中,诸如地理、思想品德、生物学等课程。教师挖掘和利用学科课程中蕴含的生态文明知识,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要素与课程教学有效结合是提升生态文明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四)生态文明教育实施问题的研究

生态文明教育已得到广泛关注,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生态文明教育稳步发展,但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仍存在瓶颈。在生态文明教育主观影响方面,贺宇姣对后疫情时代的生态文明观培育现状进行研究后认为,我国公民对生态问题的认知程度比较低、社会关注度有待提高、公民道德意识薄弱、环保参与缺乏自主性,并未形成健全的生态文明观[30]。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方面,董前程等人指出大中小学各阶段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且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生态文明教育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各阶段生态文明教育管理缺乏连贯性[31]。在生态文明运行机制方面,蒋笃军等人指出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存在课程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要求等问题[32]。已有研究呈现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但主要是学校内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问题。

四、对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反思

(一)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

通过对以往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学者对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较多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如有学者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特点进行研究[6,33];陈立桥等人采用文献研究法对2010年以来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关研究进行梳理[34]。研究多偏于理论思辨,注重概念等方面的阐释,质性研究方法也只用到个别方法。仅有少数学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如李霞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35];于蕾等学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多向度影响路径进行研究[36];王然等学者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37]。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

(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较少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需构建多方协同合作的教育主体,促进学校、家庭与社会全方位教育功能的发挥,但通过查阅涉及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期刊论文,发现有关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文章有121篇(如杜昌建,2016;李永明,2019;周建华,2021;等等)。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文章有21篇。由此可以看出,以往学者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学校教育,其中涉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110篇,涉及中小学及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成果仅为11篇。可见,以往学者对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高校(如蔡美萍,2013;骆清等,2017;才惠莲,2022;等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较少。

(三)生态文明教育评价的研究较少

对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截至目前涉及生态文明教育评价的论文仅有几篇,如姜江提出通过评价的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相结合、评价过程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来创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评价机制[38];陈洪等人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林科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评价的指标体系[39];杨彩菊对生态文明教育评价的内涵、基本功能以及实施原则进行阐述[40]。可见已有研究主要涉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评价研究,缺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评价研究。

五、对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展望

(一)加强对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研究颇多,也有聚焦于实施路径等方面的探索。虽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实施建议,但这些建议是否行之有效,还需相应的教育评价体系对其进行检验。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检验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也可以反映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指明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方向,未来需加强对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

(二)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研究

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性工程[41]。基础教育阶段是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时期,但目前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学阶段,其教育对象多为大学生,中小学及幼儿园阶段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的研究,尤其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相关学科教学的研究,以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42]。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家庭和社会也是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的生态文明教育共同体,促进生态文明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以往学者对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多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多偏于理论分析,注重概念等方面的阐释,深入的质性研究不足,量化研究也相对缺乏。在未来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中可尝试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拓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往学者对不同阶段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纵向梳理分析与比较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纵向研究,可以较清晰地了解生态文明教育完整的发展过程,比较分析生态文明教育不同阶段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探索提高生态文明教育质量的策略及措施。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