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东盟留学生的艺术汉语在线教学实施*
——基于多模态视角

2023-01-13冉毅嵩刘启东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模态汉语学习者

王 洋 冉毅嵩 万 群 刘启东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尤其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下,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和掌握专业技术的国际人才,以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互利共赢。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深度调研沿线国家的教育体制,加强中外教育政策的沟通与对接,精准服务不同国家的中文学习需求,扩大中文使用场域,实现融合与智慧发展,是确保国际中文教育健康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理应成为我国语言文字国际传播的重要研究方向。鉴于此,“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走出去’协同发展,构建面向新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已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领域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1]120。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论坛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2017年11月19日,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成都大学创建了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学院下设三院一部,即影视动画学院、美术设计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和国际部,办学定位是“以实现国际艺术人才培养为要旨”。从2018年成立起,每年招收150~170名留学生。截至2022年6月,有艺术专业留学生474人,来自36个国家,已成为国内艺术专业学历教育留学生体量最大的学院。

经调查发现,学院招收的留学生,90%为零基础的汉语学习者。在进入艺术专业学习后,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汉语不过关。因为大量专业词汇和用语在普通汉语教学中不曾接触,留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不会用汉语表达专业知识,这将极大地降低专业学习成效。为此,亟须将汉语学习与专业教学相融合,让学生以专业为内容进行汉语学习,这既是为了满足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迫切需求,也是学院提高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二、研究综述

(一)专业汉语教学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关院校一般会安排留学生在正式进入专业学习之前,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预科汉语教学,这是通常所称的“普通汉语教学”,其目的是让留学生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达到3~5级,提高留学生的普通汉语能力。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文化交流与日俱增,留学生对汉语学习的要求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学习汉语不再停留于简单的日常交际,而是有了更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为此,国内相关院校开展了“专业汉语教学”,其目的是提高留学生的专业汉语能力,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这将提升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国际声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正如李泉所言:“专业汉语教学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我国高等学校留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111。

从教材编写来看,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专业汉语教学的需要,国内出版的各类专业汉语教材不少于150种[2]。相关院校根据留学生所学专业,开展了科技汉语、医用汉语、理工汉语和商务汉语等教学。以研究涉及面最广的商务汉语教学为例,有学者利用中外权威数据库,检索了1997—2017年间发表的商务汉语教学研究论文,其中核心刊物论文仅有50篇[3]。而如果在知网中将搜索关键词替换为法律汉语、体育汉语、艺术汉语等更为小众的专业,可检索到的研究成果则又少了许多。除了经贸、医学、理工、科技等较为热门的领域外,其他领域的专业汉语教学研究都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

(二)艺术汉语教学研究

国内学者对艺术汉语教学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有从教学设计着眼,提出课程的侧重点应将艺术专业与汉语表达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艺术领域的汉语人才。有从教学实践出发,探索让学生“做中学”,以掌握与艺术专业相关的汉语词汇、短语、句子等,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艺术和文化活动交流[4]。有从教学成效着眼,提出实施艺术专业汉语教学,不仅有利于短期内提高留学生的汉语能力,而且有利于让留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后更好更快地适应学习[5]。在教材编写方面,根据目前查找到的资料,耿光怡、张殷编写了《艺术汉语》教材。这套教材涵盖艺术领域的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戏曲、电影六大门类,信息量大、覆盖面广,通过设计特定的场景对话,增强艺术汉语的鲜活感。要求学习者是有一定汉语基础的艺术专业留学生。其编写目的是提高学习者艺术专业的实际操作技能,开阔学习者艺术活动的视角,让学习者尽可能掌握艺术领域各类专业用词[6]。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分析发现,不同于普通汉语教学,专业汉语教学涉及的门类繁多,各专业的教学内容更是截然不同,目前多是以各院校的专业特色展开单一门类的小范围实践摸索,这些都导致了专业汉语教学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鉴于此,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与南京艺术学院合作,从2019年3月开始,面向学历教育本科生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艺术汉语课程,并作为专业必修课,分3个学期,每周2课时,每学期2个学分。2021年,该课程升级为成都大学第二批校级一流课程。课程使用自编艺术汉语系列教材,包括音乐、设计、影视和动画四分册。该套自编系列教材与上文提及的《艺术汉语》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适用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第二,是以艺术门类设分册的系列教材;第三,突出语言学习的特点,用专业内容学习汉语,培养留学生的语言能力。本研究的艺术汉语教学是在艺术汉语课程中,用自编的这套系列教材而展开实施的。

三、核心概念界定

2020年的疫情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向留学生的普通汉语教学和艺术汉语教学都由线下转为线上,从实体课堂转向虚拟课堂,为保障教学质量,探索适应在线教学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艺术汉语在线教学如何使学习者已有的认知与其学习的第二语言——汉语构建起联系,更好地进行专业的表达与交流,成为本研究将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模态、多模态

“模态”(modal)由杰夫·拉斯金(Jeff ruskin)提出,原先是物理计算机领域的词汇,研究人机互动[7]。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克瑞斯(Kress)和范勒文(Van Leeuwen)开始用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解释其他社会符号,包括语言及语言之外的各种模态。克瑞斯和范勒文从社会符号学视角提出模态的概念是“物质媒体经过社会长时间塑造而形成的意义潜势,是用于表征和交流意义的社会文化资源”[8]1。但是这个概念中的“社会文化资源”具体指什么,从概念本身来看并不清楚。顾曰国将模态定义为:“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与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9]3。这个定义跟计算机科学研究人机互动时对模态的定义接近。由于本文是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模态的探讨,语言教学本身是一种信息交流传播过程,因此采用朱永生对模态的定义:模态是指信息交流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不同渠道和不同媒介,这些模态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和音乐等多种符号系统[10]。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交际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语言因素体现的,如身体特征、教学设备、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周围的环境因素等。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信息交流传播过程中,人们并不是通过单一的模态进行信息的传递,而是多重模态共同作用的结果。克瑞斯和范勒文提出了“多模态”这个术语表示人们交际的方式很少由一种即语言来进行,而是同时通过几个模态即多模态,把视觉、声音、语言等结合起来进行[11]。

(二)多模态教学

科学研究表明,多渠道的信息刺激学习者大脑皮层相应机能区,比单一渠道的信息引起的反应更强烈,更有利于学习者对信息的加工和记忆,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12]。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开辟了多模态应用于语言教学的先河,提出“多模态教学”这一概念,它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文字、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学习[13]。多模态运用于语言教学中,使学习者调动多种感官将呈现的输入信息进行感知、理解、编码、储存和掌握,然后内化为语言能力,所接受和储存的输入信息又自动为输出运用做好准备,从而形成了输入与输出的知识循环系统,这种循环系统又促进了语言的习得。利用多模态感官手段来加强学习者对事物认知的心理表征形成过程,提升学习者获取新知识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这将推动多模态教学理论的发展,也为多模态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和交际方式,这也推动了教学理念、手段和方法的变革。从教师的“教”来看,原来必须面对面在现实空间里的实体教学,现在可以转为在虚拟空间里的线上教学;原来教师上课是“粉笔+黑板”的模式,现在可以转为“计算机+PPT投屏”的模式,还可以增加除文字以外的图像、动画、音乐等多种模态。从学生的“学”来看,通过网络资源、慕课、学习软件、APP获取自己需要的新知识和信息资源,以满足学习者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学习方式更加自主、灵活和多样。师生之间的交流,也由面对面的学习探讨,转向借助更多的媒体平台,如钉钉、腾讯会议、ZOOM、学习通、微博等。未来的教学,将打破传统的知识静态化呈现,让学习者自主利用电子文档、图片、动画、录音、录像等,获取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最终实现学习资源智能化、学习主体主动化、学习方式信息化、学习评价立体化[14]。基于上述的分析,发现多模态教学的概念是在当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之下产生的,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背景下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视觉上的图像信息、听觉上的声音信息以及触觉上的实物信息等的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者在实际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官参与,能显著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多模态艺术汉语在线教学

在艺术汉语在线教学中,如果能科学有效地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多种符号资源,包括视觉、声音、图片、手势、颜色等,通过多种渠道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参与在线教学互动,学习者将在汉语学习与已有认知之间构建起联系,共同实现学习内容意义的构建,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利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可通过语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以汉语学习为核心,使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

本研究试图在艺术汉语在线教学中,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达到意义的建构,促进学习内容的内化,提高教学的成效,如图1所示。

图1 多模态艺术汉语在线教学模式流程图

四、多模态艺术汉语在线教学实施分析

艺术汉语教学要求学生除了掌握汉语基本知识和技能,如阅读、听力、口语、汉字外,还要学会运用与艺术相关的专业词汇,能在工作环境中进行书面和口头形式的交流。艺术汉语教学跟普通汉语教学相比,目的性更明确,因为学生具有明确的职业需求而学习汉语。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背诵大量的专业词汇和句型结构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将教学目的与职业情景下的交际任务相结合。艺术汉语在线教学中,教师通过艺术专业的主题介绍、词语讲解、课文学习、语言点训练和练习巩固等,在各教学环节中调用学习者的多模态,促进学习者听、说、读、写技能的全面发展,将专业与语言学习有效融合,使艺术专业留学生能够用汉语学习和表达专业内容,培养学习者成为复合型国际艺术人才。目前,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国际部开设的艺术汉语课程包括音乐、动画、影视和设计四个方向,下面以艺术汉语音乐方向在线课程为例,具体阐明多模态艺术汉语在线教学的实施。

(一)主题介绍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交际,无论是普通汉语教学,还是专业汉语教学,其主要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学中的主题介绍,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对话的场景和情境,从教学实施的角度来看,主题介绍也是教学内容的引入环节。以第1课为例,主题是“古典时期的钢琴作品”,设计了两篇对话课文,即《贝多芬和他的交响曲》和《华彩乐段》。

从汉语学习的角度,学习者对于“贝多芬”和“交响曲”这两个词语的意义并不清楚,甚至不借助拼音,会出现读错音的现象。这时在PPT演示稿中呈现出贝多芬的图片,播放《命运交响曲》的音频文件,调用学习者的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调取音乐专业留学生对于“贝多芬”和“交响曲”的已有认知,使其初步理解本课学习的相关内容。

在PPT演示稿中, 将贝多芬的图片放在右上方, 学习者可以通过图片, 调取已有关于贝多芬的认知。对于贝多芬生平的介绍, 则采用中英文互译的方式, 在字体颜色上进行了区分。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来看, 突出图片和文字的概念功能, 即符号体系表征了已有经验内容, 以此来强化本讲主题内涵。在提示词“导入”下有超链接——《命运交响曲》, 这一超链接使用的原因是下一个教学环节将在课文对话里学习到《命运交响曲》, 这里先让学习者有一个听觉上的感性认识。

视听觉模态的调用,引起了学习者的兴趣,保持了注意力,加强了学习者对主题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情境,为学习者用汉语进行交流奠定基础,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对话,进而便于开展有意识的活动,使语言的运用在交际环境下逐步形成。“应用语言学家哈奇(Hatch)认为第二语言获得的过程与第一语言获得的过程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学生只有通过话语交际才能获得第二语言”[15]52。在主题介绍中,也调用其他模态共同参与,比如在讲到基本小提琴演奏技巧“拨弦”时,课堂中有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打开视频的方式,让小提琴专业学生调用触觉模态,做出一个“拨弦”的动作,让其他学生根据这一示范,调用视觉模态理解“拨弦”。

(二)词语讲解

在线教学中利用新媒体创设语境,可以为信息的传递提供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其中使用最多的模态是视觉模态,一般借助最多的是图文呈现。巴特(Bathes)认为图文关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照片作为插图,照片将增加文字的可信度;另一种是照片中加入文字,用文字诠释照片内容,照片之外的讯息都会影响读者诠释照片。同时,他认为文字的功能主要有两种:锚定关系和传递关系,前者是文字支持图像,后者是言语和图像处于一种互补接替的关系之中[16]。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图像和其他视觉成分与语言一样也具有符号的语法功能。

这里以“管弦乐队”为例,它是一个音乐术语。如果仅通过教师语言去解释这一术语——它是由弦乐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大型乐器合奏乐队,那么在解释中又会出现新的词语,如“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等。在线教学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给学习者多渠道的信息,这将有利于学习者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讲解“管弦乐队”时,采用图2所示。这里图片与文字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即图片对文字进行了阐释。图2中呈现了管弦乐队包括的乐器,也呈现了管弦乐队的乐器分布。这张图的优势有两个方面:一是形象化,学习者能够通过图片很直观地了解到“管弦乐队”一词的内涵;二是乐器图与乐器名相结合。教学中,可以先调用学习者的视觉模态,建立起“管弦乐队”这一专业词汇的小语境;接着调用学习者已有的专业认知,比如管弦乐队中的乐器分布;最后将已有认知与乐器名的汉语表达进行关联,意义建构过程也是学习内化的过程。

在词语讲解中,抽象词是教学难点。如“感染力”,这一词在课文“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具有艺术感染力”一句中出现。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投射的结果。单模态隐喻指的是隐喻的始源域与目标域出现在同一模态之中,多模态隐喻则出现在不同的模态之中[17]99。讲解“感染力”一词时,呈现一张孩子笑容的图片,这里的始源域——小孩笑容传递开心情绪,会感染到看图片的人,看图片的人受到感染也会很开心;目标域——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传递了感人情绪,听了这首交响曲的人会受到感染,也会有情绪上的变化。视觉的冲击力,让学习者理解“感染力”是具有产生相同思想感情的力量。这里正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调用学习者的多模态来理解“感染力”这一抽象词语。

图2 管弦乐队座位分布图

如前所述,以前的语言交际是单模态的,比如口语或者书面语,在线教学中借助计算机和网络,使交际越来越屏幕化,这时如果能够利用各种资源,有意识地选择多模态呈现,那么根据教学语境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会给语言教学活动赋能,帮助学习者获得所需的交际能力。正如张德禄所言:“教学模态的选择是在最优化和最简单化的矛盾之中进行的。”[18]52在线教学中讲解“喉咙”这个词,是调用视觉模态的图片呈现“喉咙”,还是调用触觉模态让学习者“找一下自己喉咙的位置”的方法,这里笔者认为多模态教学实施的前提一定是便于学习者的理解,模态的选择要以综合考量教学情境和教学目标为依据。

(三)课文学习

传统的以读写为主的识读能力在多媒体时代已经不够用。教育正在从“教师—学生—教科书”的模式转变为多模态环境下的识读,学习者的任务是将各模态和符号资源转变为可理解性输入,有时一种模态意义的传递需要依赖其他模态来共同完成信息传递行为,因而每一种模态作为符号资源,对所做的表达都有贡献。以《贝多芬和他的交响曲》的教学为例,下面是课文的对话内容。

老师:今天我们将给同学们介绍贝多芬。

学生:老师,是“交响曲之王”贝多芬吗?

老师:是的。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交响曲、奏鸣曲等。

学生:老师,我最喜欢他创作的《命运交响曲》。

老师:这是贝多芬创作的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学生:这首交响曲也称为第五交响曲。

老师:你知道这首交响曲有多少个乐章吗?

学生:有四个乐章。

老师:对的,既有快板乐章,也有行板乐章。

学生:这首交响曲具有艺术感染力。

课文教学的步骤是在课前录制好课文朗读的语音。在线教学中,第一遍先通过PPT呈现课文文本,同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语音;第二遍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检测学生读音是否正确,对读音有误的词语予以纠正;第三遍带着问题听语音看文本,根据对话内容回答问题。

第一个教学步骤中,先调用视觉模态,将文本内容呈现在PPT上,将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标注不同的颜色,通过加粗字体,达到突显的效果,同时调用听觉模态播放课文朗读,为学习者提供了可理解输入的信息传递渠道;第二个教学步骤中的分角色朗读,通过生生互动,有“输出”的内容,进而将误读和错读音进行纠正;第三个教学步骤中的带着问题听录音看文本,是将“输入和理解”相结合,让学习者能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语言能力,最终实现视觉、听觉模态向语言模态转换的“输出”。

课文学习中,还可以综合调用学习者的专业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新学习的内容。比如课文中讲到“既有快板乐章,也有行板乐章”时,播放“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提问“哪个乐章是快板”“哪个乐章是行板”,如学习者能正确回答,则表明其已理解“快板”和“行板”的含义。

(四)语言点训练

艺术汉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能用汉语表达专业内容,提高专业学习与交流的深度,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兼顾“汉语知识”“技能训练”“艺术汉语”三者关系。语言点学习的内容是从课文中选取语法知识点,让学习者通过训练,掌握一些固定的语言结构,语言的表达符合汉语语法规则。这里仍以《贝多芬和他的交响曲》为例,课文原句——“既有快板乐章,也有行板乐章”,语言点的教学内容是关联词“既有……也有……”的表达。在线教学中,首先调用学习者的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对语言点“既有……也有……”进行解释:“它是表示连接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然后设置情境,让学习者根据所提供的情境,用这一关联词完成句子。具体练习如下:

1.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既有( ),又有( )。

2.我们班的同学既有( )专业,又有( )专业。

3.教室里既有( ),又有( )。

这三道练习题的难度是递增的,第一道题需要学习者复习本课学习的词语“快板乐章”和“行板乐章”。第二道题需要学习者理解这一语言点后面跟的结构成分是相同或相似的。第三道题要求学习者调用已有的认知。可以填写具体的人,比如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填写具体的物,比如桌子和椅子;还可以填写与自己学习有关的演奏乐器名,比如钢琴和小提琴等。

练习题还可以与已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增加复现率,以巩固为主。如在这个语言结构的练习中还可以增加一道题,调用学习者视觉模态和语言模态,要求看图2,用“既有……也有……”这一句型进行表达。学习者可以表达管弦乐队里“既有管乐也有弦乐”,或者具体到管弦乐队里“既有长笛也有小提琴”。学习者掌握这一句型的关键,是在关联词“既有……也有……”后面连接同类的事物。

(五)练习巩固

人们使用的钉钉、腾讯会议等在线平台,本身并不带有意义,只有通过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的有机结合,让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才能起到传播意义和实现交际的目的。在线汉语教学中利用多模态的PPT演示,需要把声音、文本、图片等符号资源进行选择和设计,通过多种符号资源内部互动构建意义,实现PPT演示交互性和个性化的训练特点,这将有效提高学习者的短时记忆和学习效果。教材中包括了三种类型的练习,即机械的模仿和操练、有意义的理解和记忆练习以及自由表达练习。下面从这三种练习出发,具体阐明不同练习中的多模态实施。

1.机械模仿和操练

在教学中,将课文内容提前录制,在PPT呈现文本时,要求学习者完成短文填空:

贝多芬被称为“(1)之王”,他一生创作了交响曲和(2)等。(3)是贝多芬(4)的最为(5)作品之一,也称为(6)。这首交响曲有四个(7),其中有(8)乐章,也有(9)乐章。这首交响曲富有强烈的艺术(10)。

这里通过播放文本录音,调用学习者的听觉模态;呈现练习内容,调用学习者视觉模态。练习要求根据文本录音填空,这是加强学习者短时记忆的训练。填空中10个答案依次为:交响曲、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创作、著名的、第五交响曲、乐章、快板、行板、感染力,其中本课新学习的词语有6个,通过这一练习也能起到巩固词语的目的。

2.意义的理解和记忆练习

下面这道题是要求学习者在对词语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句义选词填空。

A.运弓 B.需要 C.运动 D.压力 E.力度

(1)运弓( )注意什么?

(2)拉上半弓食指按弓的( )要大。

(3)( )在小提琴演奏中起关键性作用。

(4)运弓时整个上肢都在( )。

(5)拉全弓时食指要掌握好( )的变化。

在线教学中为了突显答案,更好地调用学习者的视觉模态,以增加理解和记忆,将所选择的词语用不同颜色进行了标注。学习者要在对句义和词语的双重理解下进行选择和作答,如第(3)题,有“小提琴演奏”和“关键性作用”这两个词组,猜测空格内填写的词语要与小提琴演奏技法有关,结合课文学习内容,这里选择A“运弓”。

3.自由表达练习

以玛祖卡(Mazurka)为例,要求学习者根据课文的学习和词语的理解,介绍玛祖卡。教师在布置这一练习任务之前,通过音乐和视频播放,多模态调用学习者已有认知去建构对“玛祖卡”意义的理解。学习者通过自由表达的反馈,也运用了多模态,如学习者录制的一段视频中,先调用触觉模态用钢琴弹奏出玛祖卡的舞曲旋律,再调用语言模态解释玛祖卡舞曲的意义。练习环节的多模态调用,多是已有资源的再语境化过程,也是对意义产生的再设计过程。

五、多模态艺术汉语在线教学实施策略

将多模态运用于语言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从学习与记忆的关系上看,多模态对记忆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已经被神经科学和视觉研究所证实。“一图胜千言”,图片在多模态教学实施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多模态艺术汉语在线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施策略上,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多模态配合

艺术汉语在线教学中,可运用文本、图片、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符号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呈现,多渠道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以建构意义。科技的飞速发展,使课堂教学不再仅靠教师的口头解释和黑板上的文字来实现交际意义的建构,音乐、动画、图形、表格等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表达意义的作用。特别是在艺术汉语在线教学中,通过PPT的演示使屏幕占主导地位,调用最多的是视觉模态。科学研究也表明,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17]188。但在线教学中仅仅依靠视觉模态是远远不够的,语言教学中“光看不说”,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语言”仍然在大多数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教师需要注重多模态配合,提升多模态共同构建意义的效能。

这里就涉及不同模态选择的问题,需要模态之间相互协同,共同构建意义。有时是互补的,由其他模态提供新的内容;有时是强化的,一种模态用以强化另一种模态的意义。例如,教师讲解一个新的汉字,先通过播放动画演示书写笔顺,让学习者了解字形;然后示范发音,让学习者跟读,以初步感知字音;再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一段情景剧,让学习者理解字义。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学习一个新汉字的主要内容。钉钉、ZOOM等平台中,都有一个书写笔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者在线的汉字书写,实时了解学习者笔画和笔顺掌握情况。通过多模态配合,相互起到了补充和强化的作用,提高了在线课堂教学的效率。

但是多模态配合并不是说使用模态越多越好,因为模态选择是有原则的,要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态进行配合,也可以只使用一种模态,前提是要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原则。比如讲到“华彩乐段”时,学生已经进行了词语的预习,在线教学中教师并不需要借助图片、文字或者视频等再来解释“华彩乐段”,可以通过请声乐专业的学生演唱一段华彩乐段,或者请器乐专业的学生演奏一段华彩乐段,利用学习者已有的认知与新学习的词语建立意义上的联系,其他学习者通过调用听觉模态也实现了对“华彩乐段”这一专业术语的理解。这里教师并没有调用多种模态,仅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艺术生的专长,也同样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资源库建设

符号或者符号系统被看作符号资源,是用来交际的行动和产物。在社会符号学中,当一个具体的符号资源系统建立起来的时候,它就成为意义生成的资源,具有意义潜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交际中,人们会发掘新的符号资源,也会对现有符号资源有新需求,如将声音、图片、电影剪辑和动画等融入教学中,可丰富教学的可理解性输入,因此资源库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的艺术汉语在线教学,使用的是学院自编系列教材。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主要将教材的内容与PPT内容相结合,创建了电子课件。还有对词语和课文内容的朗读录音,逐步完善音频资源。结合主题内容,在优酷、腾讯、爱奇艺等网络平台,挖掘视频资源等。教学中能充分利用这些视频资源,如讲到中国钢琴家郎朗、中国小提琴家盛中国等的时候,播放郎朗、盛中国演奏的视频。在资源库建设中,还增加了一些图片资源,如讲到琴头、指板、尾板等小提琴专业用词时,让学习者通过图片理解专业词汇。后期的资源库建设,还可以继续发挥艺术生的专长,用学习者自己录制的视频,丰富和补充教学资源库,做到教学相长。如教学内容关于钢琴演奏技巧“刮奏”,请钢琴专业的学生演示一段“刮奏”,可以将录制成的视频资料补充进资源库中。

在资源库建设上,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网络资源,解决因时空分离而无法开展实体课堂的困顿局面,切实利用好多模态提供的多渠道信息,共同刺激学习者个体的大脑皮层相应机能区,在发挥正效应的条件下,促进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记忆,发展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文秋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语言在线教育也由此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开发网络在线学习资源,需要根据学习者特定学习需求,要更为精准化[19]。另一方面,资源库建设亟须与专业教师团队合作。专业教师团队能够精选和提供更加优质的视频、音频资源,后续与专业教师团队的合作,不仅要挖掘更多学习资源补充到艺术汉语教学资源库中,而且还需要专业教师团队对艺术专业教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以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这将会大幅提升在线教学质量。

现今,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的艺术汉语课程已升级为校级精品课。在课程建设上,已融入了一些优质的网络资源,但作业库、试题库还需完善,教学知识点录制的视频还需后期加工,未来建设中也更需要持续开发新的教学资源,等等。相信随着艺术汉语课程资源库的不断完善,能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学习,有效提升学习成效,这也将助推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

(三)增强能动性

艺术汉语教学特别注重对专业术语的讲解,这就会涉及讲什么、讲多少和如何讲的问题。先来看讲什么的问题,比如歌剧主题中,会有男高音的分类:轻型男高音、抒情男高音、大号抒情男高音、戏剧男高音和英雄男高音,也有人把轻型再分为轻型花腔男高音和轻型抒情男高音。因为在线教学时间有限,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是围绕主题,结合对话内容,将出现的核心词或称为上位词,在线重点讲解;其他的下位词,融合线下录制的教学视频,让学习者进行自学。以《外国歌剧(一)》为例,课文内容是“整部歌剧中,女高音、男高音、男低音、男中音的角色内容较多”,这里出现了上位词“男高音”,在线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这个词。线下增加了学习者自学的“戏剧男高音”“轻型男高音”“抒情男高音”“大号抒情男高音”“英雄男高音”等。线下让学习者自学和拓展学习下位词。课后作业要求学习者根据上位词发散性思考,画出与上位词有关的词类图,词类图中会包含学习者自学的词语。

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下,软件、硬件、学生主体和师生关系都成为了重要的环境因素。根据吉布森(Gibson)的供用特征理论,作为供用特征的环境是一种行为潜势,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是环境的属性使得个体的某种行为可能得以实施[20]。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了新的环境。在线教学设计中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调用,在图像、声音、动画等呈现上尽可能展示出真实的语言环境,使教师和学生愿意从事交际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加模态协同带来的正效应,不失为一种提高学习者学能的可行策略。音乐专业的学习者,初见“装饰音”并不清楚意义,但是通过带有装饰音视频的播放,学习者不仅能理解词语,还能结合艺术专长演奏、演唱出带有装饰音的曲目,更进一步调用口头模态,用汉语表达出什么是装饰音,这将大幅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六、国际中文教育的挑战与机遇、突破与发展

从实体课堂教学转入网络在线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将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教育者需要从中寻找突破口与发展方向。

(一)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从教育者的角度,留学生人数出现断崖式下跌,线上教育模式出现时差、网络延时等现实问题,还有在学科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上都需要深入探索。东盟艺术专业留学生在线教学也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有些授课平台,对服务器、宽带等硬件条件要求较高,在线教学中教师想请全员学生打开视频,观看学生的实时学习情况,但会出现卡顿、延时、画面和声音不清晰等,出现这些问题会使教学实施大打折扣。特别是一些动画、音频的多模态调用,即使教师课前的准备再充分,但受制于网络环境,在线教学时经常无法流畅播放,这会给教师带来无力感。

从学习者的角度,在线学习对于学习者的注意力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线学习缺少了实体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眼神交流、情感融入,一旦教学内容对学习者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外界环境又出现干扰,或者部分内容学习者根本理解不了,“分神”和“挂机”现象就更加严重。艺术汉语在线教学要特别注意与学习者互动交流的频率,提供的素材尽可能生动,多一些创意性的呈现方式,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多感官共同参与,从多模态教学实施的角度提高在线教学的成效。

挑战是一个方面,但也要看到机遇。在线教学能够集中多媒体的一些优势,诱发学习者探寻知识的强烈愿望。在线教学中如能合理创设情境,调用学习者的多模态感知,抓住重点、突出难点,会使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达到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线教学回放的功能,还便于学习者查漏补缺。由于网络和大量电子资源的存在,学生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学习,所以教师更应该在教学设计上给予学习者更多可选择的余地,考虑其情感因素,使在线的多模态教学更具人性化、可自主学习和可选择的特点。在社会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相互交换的对象是意义,这个意义不仅可以用语言来体现和表达,而且还可以有其他模态来体现。在线教学为多模态运用于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二)国际中文教育的突破与发展

新兴的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新型优质资源和平台的研发,使国际中文教育实现了极大的升级。特别是随着留学生汉语学习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格局的出现,更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将汉语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发展,在教学方法上转向学习者能力的培养。吴应辉指出:“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中文教育助推中外科技与产业合作的重要功能将日益凸显。”[21]52

这里首先要明确,艺术汉语教学仍属于国际中文教育的大范畴,它需要给学习者提供交际和交流的空间与方式,在设计上应该使学习者语言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本文以多模态艺术汉语在线教学实施为例,就是在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共建意义,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线教学中为学习者提供的多模态教学资料,能够使学习者了解课文的情景和文化背景信息,在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参与实践活动,内化为能力,巩固学习成果。这些都是将多模态运用于艺术汉语在线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优势所在。特别是通过三年的多模态艺术汉语在线教学实施,学习者能够在作业反馈中呈现多模态学习特点,这也是通过多模态在线教学,促进学习者能动性提升的一个集中反映。

面对新的形势,更需要转变思维,开拓新思路和新方法,提升网络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对人才培养精准施策,不断推动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而国际中文教育要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以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为核心[22]。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充分发挥中文沟通载体功能,扩大中外多层次对话与交流,促进专业技能人才提升就业水平,推动中外经济互利共赢,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更需要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创新,以增强相互理解,助力国际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猜你喜欢

模态汉语学习者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学汉语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