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新生儿体质量与出生月份相关性研究
2023-01-13谢占玲
井 月,谢占玲
(1.吉林省妇幼保健院 吉林省产科质量控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61;2.吉林省肿瘤医院妇科,吉林 长春 130000)
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指新生儿出生1小时内的体质量,正常范围为2 500~4 000 g,低于2 500 g的新生儿为低体质量,而高于4 000 g的为巨大儿。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是评估胎儿宫内发育情况及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和依据,也是反映新生儿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胎儿在宫内的整个孕期生长发育过程中,体质量能够综合反映各个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及增重情况[1]。已有研究证实,新生儿低体质量和巨大儿不但对新生儿近期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还对新生儿远期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如明显增加远期发生肥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2-4]。
20世纪90年代,我国巨大儿的发生率为3%~5%,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物质条件的丰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孕妇孕期的营养能够得到充足补给,从而导致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明显增加。随着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增加,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高出生体质量能够导致阴道试产新生儿发生头盆不称风险明显增加,致使肩难产、臀丛神经损伤、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明显增加,同时因巨大胎儿率的增加,初产孕妇选择性剖宫产亦发生增多,进而增加瘢痕妊娠、子宫破裂风险,也增加选择宫内节育器的妇女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的风险[5-6]。同时有大量研究发现巨大儿未来肥胖发生率也显著高于正常出生体质量儿[7],增加日后糖尿病发生率、病态性肥胖和心血管等疾病的风险[8]。而低出生体质量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占新生儿死亡的60%~80%。因此,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是影响新生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目前,随着国家“二胎”及“三胎”政策的开放,异常出生体质量新生儿数量也有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孕产妇及新生儿健康[9-10]。已有研究证实诸多因素能够影响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例如初产年龄、孕周、胎次、身高、胎儿性别、孕妇健康状况、孕妇嗜好、孕期体质量管理、营养状况、孕期运动情况、孕妇文化程度和血压等[11-17]。
然而,有关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季节的相关性的研究较少,新生儿出生季节对出生体质量的影响尚无定论[9, 15]。
为明确足月单胎活产儿出生体质量与出生月份的相关性,分析低出生体质量儿、巨大儿的发生与季节的关系,从而提高围产期保健水平,降低剖宫产率,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本文选择2019年和2020年吉林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析足月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出生月份的相关性,从而加强围产保健水平、保证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吉林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新生儿体质量数据,收集2019年样本4 610例,3月份和11月份最少,为352例,5月份最多,为415例,收集2020年样本3 018例,11月份最少,为123例,2月份最多,为334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孕妇20~35岁自然受孕;②子宫发育正常,无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疾病;③单胎妊娠,分娩孕周38~42周;④新生儿出生状态良好。排除标准:①严重脏器疾病;②孕前严重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③免疫或代谢疾病;④妊娠期重度贫血。
1.3 指标收集
在吉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测量体质量并记录,此项工作在新生儿出生1 h内完成。分析指标包括新生儿体质量、巨大儿百分比、新生儿低体质量百分比,剖宫产率。
1.4 统计分析
通过Excel完成基础数据的统计,利用R软件(版本4.0.1)的mean()函数完成平均值计算,通过ggplot2程序包完成相关绘图,利用cor()函数完成相关性计算。
2 结果
2.1 季节变化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v=11,P>0.05)和2020年(v=11,P>0.05)各月新生儿平均体质量整体上差异不显著,平均体质量为3 425 g,3月、6月、7月、8月和12月的月平均体质量低于整年平均体质量,4月、5月、9月、10月、11月的月平均体质量高于整年平均体质量。2020年新生儿整体平均体质量为3 439 g,1月、3月、7月、8月和10月的平均体质量低于整年平均体质量,2月、4月、5月、6月、11月和12月的平均体质量高于整年平均体质量。整体上,春季(3至5月份)和夏季(6至8月份)体质量低于整年平均体质量,而秋季(9至11月份)和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份)平均体质量高于整年平均体质量(表1)。
表1 2019年和2020年各月新生儿平均体质量及与整年平均值的差值
2.2 性别差异
2019年男婴整年平均体质量为3 486 g,女婴平均体质量低于男婴,为3 367 g,2020年男婴整年平均体质量为3 477 g,女婴平均体质量为3 404 g,与2019年相似,略低于男婴体质量。2019年和2020年各月平均体质量均是男婴略高于女婴(表2)。
表2 2019年和2020年各月男婴、女婴体质量
2.3 新生儿低体质量、巨大儿和剖宫产率
2019年整年平均低体质量百分比为1.59%,巨大儿百分比为8.48%,剖宫产率为37.43%,最小低出生体质量百分比、巨大儿百分比和剖宫产率分别出现在9月、6月和8月,最大低出生体质量百分比、巨大儿百分比和剖宫产率分别出现在7月、12月和1月。2020年整年平均低体质量百分比为1.51%,巨大儿百分比为8.62%,剖宫产率为36.59%,最小低出生体质量百分比、巨大儿百分比和剖宫产率分别出现在11月、6月和8月,最大低出生体质量百分比、巨大儿百分比和剖宫产率分别出现在7月、12月和12月(表3)。整体上,新生儿低体质量百分比夏季出现最高值,秋季出现最低值,巨大儿百分比冬季出现最高值,夏季出现最低值,剖宫产率冬季出现最高值,夏季出现最低值。
表3 2019年和2020年各月新生儿低体质量、巨大儿百分比和剖宫产率
此外,Person相关分析结果发现2019年剖宫产率与巨大儿百分比不相关(r=0.05,P=0.87),2020年剖宫产率与巨大儿百分比显著正相关(r=0.63,P=0.02)(图1,图2)。
图1 2019年巨大儿百分比与剖宫产率相关性
图2 2020年巨大儿百分比与剖宫产率相关性
3 讨论
3.1 季节变化规律
本文研究发现,2019年和2020年春季(3至5月份)和夏季(6至8月份)新生儿体质量大多低于平均体质量,而秋季(9至11月份)和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份)平均体质量普遍高于整年平均体质量(表1)。同时,2019和2020年最高体质量(男婴)分别出现在10月和11月份(秋季),而最低体质量(女婴)分别出现在6月份(夏季)和3月份(春季),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表2),这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较为一致[18-19],较高新生儿体质量出现在比较寒冷的冬季,最低体质量大多出现在温度较高的晚春和夏季。推测可能的原因,首先考虑为孕妇在孕中期暴露于较低的环境温度造成的。子宫胎盘血流速率对胎儿体质量发育有明显的影响[20],孕妇孕中期处于东北较为寒冷的秋、冬季,暴露于低温环境,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从而增加血液粘稠度[21],降低子宫胎盘血流速率,最终影响胎儿的体质量发育;其次,东北地区冬季气温能够低至-30℃,降雪及路面结冰使孕妇外出活动安全性降低,孕晚期户外运动明显减少,难免出现自身体质量增加过度及新生儿体质量增加的情况[22]。
3.2 性别差异
大量研究证实男婴发生巨大儿的概率约为女婴的1.62倍,而女婴低体质量发生率略高于男婴,因此,性别能够影响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出生体质量和巨大儿发生率。本研究显示,2019和2020年均是男婴体质量高于女婴,这可能是由于男婴与孕妇之间产生的抗原差异或雄激素的作用,影响男婴内分泌代谢导致体质量差异。已有研究表明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应控制在3 300 g左右,新生儿合理的出生体质量能够降低我国孕妇的剖宫产率,促进产妇产后恢复,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23]。
3.3 低体质量、巨大儿与剖宫产率的关系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低出生体质量百分比最高值出现在夏季,秋季出现最低值,巨大儿百分比和剖宫产率最高值出现在冬季,夏季出现最低值,而2020年剖宫产率与巨大儿百分比显著正相关,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9,24]。巨大儿在我国发生概率为7%,而在国外为15.1%[25],本研究的巨大儿百分比为8.55%,与我国平均水平较为接近。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过重(尤其是巨大儿)提高难产率,增加产时产后出血等危及母婴生命安全的风险[26],巨大儿选择性剖宫产分娩及由于头盆不称、胎头下降停滞等原因,导致中转剖宫产分娩也明显高于正常体质量儿。剖宫产存在诸多弊端,例如产妇焦虑、住院时间长、费用高、再次分娩母婴风险增加等,因此剖宫产率一直是产科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有研究报道我国20世纪50年代剖宫产率为1%~2%,80年代以后快速上升到40%~60%[27]。本研究显示吉林省妇幼保健院剖宫产率为37.01%,低于全国水平,如果能够进一步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可使剖官产率降低。因此应加强预产期为冬季孕妇的胎儿宫内发育监测,规范孕检,积极控制新生儿体质量,降低巨大儿发生率,进一步降低剖宫产率,保证母婴安全,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提倡自然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