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损伤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髋关节置换术压力性损伤预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3-01-13甄秀坤
甄秀坤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江苏 徐州 221000)
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十分常见的术式,在各类髋关节疾病的治疗中均有广泛应用,其对髋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的改善效果得到广泛认可。从多年临床治疗来看,部分患者在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容易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这与手术时间、患者自身状况等多种因素相关,是一直困扰临床治疗的难题。我院在常规电子病历基础上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运行了压力性损伤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术中压力性损伤进行专科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7 月至2021 年7 月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8 例;年龄54~78岁,平均(69.4±7.2)岁;病变类型:股骨头坏死19 例,股骨颈骨折14 例,粗隆间骨折6 例。观察组男20 例,女19 例;年龄56~79 岁,平均(69.2±7.5)岁;病变类型:股骨头坏死19 例,股骨颈骨折13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采取护理措施基础上联合应用压力性损伤信息化管理系统,具体措施:(1)术前护理。已有研究证实,患者年龄、血压、体重、白蛋白等是手术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根据危险因素设定筛选指标,符合筛选指标其中任意一项的则将其列为压力性损伤高风险患者,由压力性损伤信息化管理系统针对该患者自动做出表格,护理人员根据表格对患者进行访视和各项评估,完成患者压力性损伤信息化护理[1]。(2)术中护理[2-3]。转运患者轻柔稳定,避免拖拉推拽等暴力动作;铺干燥、整洁、平整的棉质手术单,患者上手术床前保证皮肤干燥整洁,在患者足根、肘、肩、骶骨尾等部位贴溃疡贴,其它好发压力性损伤部位应用赛润肤喷剂,对眼睛、口唇、生殖器等特殊部位进行保护;患者身体空隙部位放置软枕,降低骨突处或是负重点部位的皮肤所承受压力;体位摆放安全稳固,动作协调,使肢体位于功能位,术野充分暴露,避免与金属器械接触,妥当安放管路及电极线等设备,对体位摆放质量进行综合评估,适时调整手术床角度,10°~15°/h;提高手术室内温度,根据患者自身状况应用加温床垫、热风机等维持机体温度,避免低体温发生;使用一次性尿垫,敷料干燥平整,发现尿垫或敷料潮湿及时更换;及时观察患者承受压力处皮肤颜色变化,有瘀血发生时给予减压措施。(3)术后护理。术后完成交接后应用压力性损伤信息化管理系统将采集到的患者皮肤情况进行汇总,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信息及时上报。
1.3 观察指标
1.3.1 压力性损伤发生比较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根据美国压力性损伤顾问小组(NPUAP)推荐的压力性损伤分期标准进行压力性损伤评级,Ⅰ期压力性损伤:病变部位皮肤尚能维持完整,可见局部红肿,指压后未有白色变化,与周围正常组织比较,可能出现疼痛、质地或是温度等改变;Ⅱ期:病变部位有真皮层的损伤,以浅表层发干或光泽的开放溃疡为主要表现,伤口粉红色,未有腐肉瘀肿,但有深部软组织的可疑性损伤;Ⅲ期:皮肤全皮层发生损伤,肉眼可见皮下脂肪,但未有骨骼、肌腱、肌肉等暴露,伤口处有未涉及深部组织的腐肉,可有潜行或是窦道;Ⅳ期:皮肤全皮层发生损伤,骨骼、肌腱、肌肉暴露,伤口处可见腐肉、焦痂覆盖,常有潜行、窦道,甚至深及肌肉或(和)筋膜、关节囊等支撑组织;不可分期:皮肤全层损伤,病变处被黄、灰、褐等颜色的腐肉及黑、褐、棕色的焦痂覆盖,不能准确评估分级,只有对其进行彻底清创才能测量准确深度。
1.3.2 髋关节功能 应用Harris 髋关节评分量表对比分析两组护理干预前后髋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变化情况。该量表包含生活能力、行走能力、关节活动度及疼痛程度4 个项目,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则表示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观察组压力性损伤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见表1
2.2 髋关节功能 治疗前两组Harris 量表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能力、行走能力、关节活动度及疼痛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 评分比较
3 讨论
手术压力性损伤是机体局部皮肤在长期压迫作用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不足,皮肤功能丧失而导致皮肤或是皮下软组织部位受损、坏死的一种疾病。主要见于骨突或是医疗器械压迫部位,年老体弱及活动受限患者在术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几率相对较高,在手术过程中及手术结束后6d 内常有发生,其发生率能达到14%~24%[4]。压力性损伤所致损伤可表现为完整皮肤或是开放性溃疡,常伴疼痛,为患者增加痛苦的同时,还会延缓病变预后恢复。因此,有效降低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极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压力性损伤信息化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压力性损伤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将收集数据进行储存,利用终端掌控电脑以及台式机的联合,实现跨平台操作。压力性损伤信息化管理系统设定手术室护士工作站为主平台,并与医院、临床、护理等多个子系统相连,可实现患者皮肤数据在手术室及病区等多个部门信息共享。同时,互相监督,发现对方科室护理干预措施未达到要求的可立即提出质疑,消除了各科室、各环节独立进行,缺乏沟通的弊端,构建起关于手术压力性损伤连续、标准、动态的新型护理模式[5]。本研究主要针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讨论,从以往经验来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原因主要有[6]:手术复杂,手术所需时间相对较长,在此期间需患者长时间保持一个体位,肩、肘等部位皮肤承受压力增加;手术患者多为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下降,在压力作用下容易损伤。压力性损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主要是对手术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并对纳入的术中压力性损伤风险危险因素,如体温、平均动脉压、外力施加、潮湿等进行针对性加强护理,优化手术患者各项护理流程,根据设定程序对手术患者开展路径化干预,包括:尽可能减少摩擦、剪切及各种压力;有效皮肤保护;各项保暖防潮措施;稳定调整体位等,使压力性损伤防护措施更加规范化。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压力性损伤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治疗后两组生活能力、行走能力、关节活动度及疼痛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进一步证实了压力性损伤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手术中能有效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综上,压力性损伤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使压力性损伤护理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也让护理人员能够更简单、快速地管理压力性损伤,有效降低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