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用N-乙酰半胱氨酸疗法进行治疗对炎症水平的干预效果

2023-01-13刘一鹏唐安珏

当代临床医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乙酰半胱氨酸阻塞性

沈 敏 刘一鹏 唐安珏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 深圳 518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患者多为老年人,且不积极采取治疗,将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会造成患者残疾或死亡[1]。目前,临床上认为导致患者发病的原因为气道炎症反应和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患者发病后的症状主要为咳嗽、憋喘和呼吸不畅等,随病情进展,会导致患者肺通气功能下降,甚至引发呼吸衰竭,危及患者生命。临床上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用的方法为药物治疗,比如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治疗和N-乙酰半胱氨酸疗法等,后者作为黏液分解剂,能分解气道黏液,调节机体免疫能力,且N-乙酰半胱氨酸还有氧化作用,能增强患者的肺功能,减轻对患者肺部的损伤,有效缓解患者的疾病症状[2]。为明确N-乙酰半胱氨酸疗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探究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入院的8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 例。试验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58~77(65.44±3.52)岁;病程1~8(4.25±1.13)年;肺功能分级:15 例Ⅱ级、25例Ⅲ级。对照组男21 例,女19 例;年龄60~78(65.97±3.44)岁;病程1~9(4.63±1.10)年;肺功能分级:17 例Ⅱ级、23 例Ⅲ级。组间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患者入院后可口服止咳平喘、化痰药物,给予患者富马酸福莫特罗粉吸入剂(AstraZeneca AB,批准文号H20130378,4.50ug*60喷)4.5~9ug/次,每天1~2 次,分早晚服用,同时给予患者家庭吸氧治疗等。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N-乙酰半胱氨酸(海南斯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005,3ml:0.3g)吸入治疗,3ml/次,1~2 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w。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炎症因子水平、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和记录。(1)肺功能指标:使用肺功能检测仪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w 后的FVC、FEV1 和FVC/FEV1 指标进行检测和记录;(2)炎症因子:抽取患者治疗前后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5mL,以3000r/min 速度对其离心15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的IL-6、IL-8、TNF-α 水平;(3)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估:①肺功能无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无变化,即:无效;②肺功能有所改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临床体征有所好转,即:有效;③肺功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即:显效。治疗总有效=有效+显效;(4)不良反应:皮疹、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肾功能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软件分析,计数、计量资料以n(%)、()表示,χ2和t 检验,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 两组治疗前FVC、FEV1、FVC/FEV1 指标差异对比不明显(P>0.05);治疗后试验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各指标数据统计(n,)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各指标数据统计(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观察 治疗前两组IL-8、IL-6 与TNF-α 水平差异对比不明显;治疗后试验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n,)

2.3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 对照组无效8 例、有效13 例、显效19 例,治疗总有效率80.00%;试验组无效2 例、有效13 例、显效25 例,治疗总有效率95.00%,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3)。

2.4 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 对照组皮疹2 例、头晕2 例、恶心呕吐1 例、腹痛腹泻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试验组皮疹、恶心呕吐、头晕、腹泻腹痛和肾功能异常各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别不明显(χ2=0.105,P=0.74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中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疾病,临床特征以持续性气流受阻为主,而气流受阻又分为可逆与不可逆两种类型,前者发病原因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存在直接关联,治疗时可采用支气管扩张剂;后者发病原因与肺泡破坏,肺弹性回缩力降低有关,药物治疗效果有限[3]。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炎症细胞主要为肺泡巨噬细胞和T 淋巴细胞等,激活后会导致IL-8、CRP 与TNF-α 等炎症因子释放,对炎症细胞释放活性氧自由基有一定促进作用,导致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受损,不利于弹性蛋白与胶原蛋白合成,肺组织支架破裂[4]。同时,还会引发肺泡弹力纤维分解,造成肺泡壁受损,引发肺气肿。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平喘祛痰药物治疗为主,虽能起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但疗效一般,易导致患者病情反复[5]。因此,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试验组治疗后IL-6、IL-8、TNF-α 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FVC、FEV1 及FVC/FEV1 指标、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对患者的肺功能和炎症反应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且治疗效果显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N-乙酰半胱氨酸属于化痰药物,对黏液有较强的溶解作用,将其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时,可借助分子中含有的巯基,促使痰液中的糖蛋白多肽链二硫键断裂,使痰液粘滞性下降,有利于痰液化咳出。缓解患者因多痰、多咳而引发的肺损伤[6]。在王官桥等[7]人的研究中,NAC 组FVC/FEV1 指标和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该结果同本研究趋于一致,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N-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剂治疗,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还可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冒长青等[8]人的研究中,FVC、FEV1 及FVC/FEV1 指标比对照组高,IL-6、IL-8、TNF-α 水平低于对照组,该结果也与本研究结果相似,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乙酰半胱氨酸联合噻托溴铵治疗下,有助于患者肺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治疗效果良好。

综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过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可降低患者的炎症反应,增强患者的肺功能,减少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显著,适用于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乙酰半胱氨酸阻塞性
脲衍生物有机催化靛红与乙酰乙酸酯的不对称Aldol反应
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对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评价
氟苯尼考粉中非法添加乙酰甲喹的检测方法研究
健康人群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的水平关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气相色谱法测定电子烟烟液及气溶胶中双乙酰和乙酰丙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