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先进技术课程开发

2023-01-13朱春艳陈廉清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系统化课程内容过程

朱春艳,陈廉清

(1.宁波工程学院 发展规划处,浙江 宁波 315211;2.宁波工程学院 三门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211)

0 引言

产教融合是普通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专业技术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需要校企深度合作,才能真正体现产教融合水平。受限于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以及尚不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目前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效果并不明显,且现实中高校普遍重视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对具体某一门专业课程开发的理论分析和模式探讨还很少。应用型高校如何迎接新技术的挑战,开发出既能紧跟产业需求又能考虑到学习者心理特点的高质量的先进技术课程,并在高校人才培养、企业转型升级以及国家间的教育合作中加以广泛应用,这是产教界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课程开发不仅要注重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还要关注行业创新和学科进展,使学习领域的内容与最新的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科技成果等工作领域紧密科学地对接。

1 先进技术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1.1 先进技术课程的特征

技术(technology)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它负载着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伦理的等价值因素;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一种过程,包含着涉及设计、开发、应用、管理、演化、转移和评价等众多时空领域的动态化社会过程[1]。梳理文献发现,绝大多数关于“技术课程”的文献都是以某一具体学科为背景进行专业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如丁力等[2]对机器人课程开发的探讨,重点是研究如何将多学科融合于本科教学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也有对某一门技术课程的实践研究,如刘斌等[3]以测控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为标准,对“精密测量技术”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构。这些研究开始注重产业需求和工程实践对课程结构或内容进行重构,一定程度体现出技术课程的社会性和先进性,但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没有实质性变化,而且对具体课程开发过程的理论和范式探讨较少。

结合对“技术”和“技术课程”的理解,本研究认为先进技术课程至少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两个方面应具备“先进性”的特征:首先,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即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应当反映最先进的生产力要求。课程开发要从国际和国内行业颁布技术标准分析入手,并跟踪最新变化。只有课程内容保持可持续性和生命力,才是名副其实的先进技术课程。其次,课程形态的先进性。这意味着课程载体、课程呈现方式、课程环境等外在形态都应采用先进且多元的方式方法。根据学者刘成新对立体化课程的理解,可知当前先进技术课程应当以立体化形态呈现,即“所谓立体化课程,是指基于信息化教育环境,将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化网络空间与传统的课程资源及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师生之间利用学校、课堂、网络、通信、生活实践等活动方式将知识学习、经验建构和社会体验联结为一体的课程与教学过程”[4]。

1.2 基于知识应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

德国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模式更强调与实际岗位相关的工作过程,把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块,进而分解成学习情境中的知识单元,以此来建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持续提高人才职业行动能力的教学目标。这种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模式为我国学者姜大源提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奠定了基础[5]。

姜大源主张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予以解构,按工作过程中应用到的知识结构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排序;但他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复制实际工作过程,而是将相关的知识原理通过教学过程将其系统化,让学生在学会操作的同时掌握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并在此过程中融入品德价值观的学习。该课程开发理论强调从行动领域中获取学习领域内容,更关注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在姜大源看来,学科体系下的课程是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行动体系下的课程是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要想实现二者的良性转化,就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2 先进技术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及实现路径

2.1 先进技术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结合对先进技术课程的理解,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本研究确定了先进技术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原则:

1)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姜大源强调,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加以整合并重新排序,按工作过程的顺序分布在课程当中。课程不再关注建筑在静态学科体系之上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更多的是着眼于蕴含在动态行动体系之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6]。所以,先进技术课程的开发明确以强调实践的工作过程为主线,精选行业龙头企业经典案例,将相关的基础原理、基本技能、职业素养等知识以碎片化形式穿插在工作过程中,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融合理论知识的讲解,注重行业核心能力培养。

2)先进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为体现课程的先进性,课程内容要与行业技术的发展基本保持同步。一旦新的技术或产品被开发出来,其相应的工作过程也要进入课程。这就要求课程开发必须紧跟新技术发展。这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的最大魅力。当然,技术更新的同时要兼顾工作过程的承继性,传统的经典的工艺流程要保留。

3)工作过程与知识体系相结合。姜大源在他的理论中明确指出工作过程系统化有别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开发模式。他主张:“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不是简单地复制实际的工作过程,而是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工作过程予以系统化的教学处理”[6]。所以,先进技术课程的开发要紧扣工作领域的岗位要求,按工作过程顺序构建典型工作任务的场景,通过初步感知、任务拆解、动手操作、感知强化、知识提升与视野拓展等教学模块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2.2 先进技术课程开发的实现路径

目前技术课程开发的实现路径,因其目的和主体不同,主要有以高校为主体开发的专业学习课程和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开发的实战培训课程。高校开发的专业课程更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课程结构更严谨、更科学;企业开发的实战培训课程更关注知识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更侧重与实际工作岗位紧密联系的操作过程和关键技术。在本研究中,先进技术课程的开发将融合以上两类课程开发路径的特点,针对企业实战培训课程存在的培训需求分析不充分不深入、课程目标制定缺少知识维度依据、课程本体的开发过于简化等问题,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思路,依据国家课程建设相关政策,并加以改造升级融合,尝试开辟一条新型的应用性先进技术课程开发路径。

3 先进技术课程开发设计

一般课程开发包括分析岗位需求、制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模块和单元)、实施和评估课程四个阶段,先进技术课程的开发也将按这四个阶段依次开展。

3.1 先进技术课程与岗位需求相结合

以宁波市“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战略合作行动计划为背景,针对当前宁波市推进“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与隶属千亿级关键基础件产业的模具产业发展形势,计划与相关制造业企业合作开发一系列能反映先进生产力要求,适应当前模具行业智能化发展需求的可复制、可操作、可推广的先进技术课程。课程开发团队按照课程开发思路和机制,对模具行业以及塑料模具、压铸模具、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细分行业的发展现状、人才需求及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共同确定拟开发的先进技术课程名称、课程内容及合作企业,具体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先进课程内容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方案

3.2 先进技术课程目标

基于前期的产业调研和需求分析,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先进技术课程的目标制定应结合实际岗位的需求和工作过程。以“塑料模具设计”课程为例。课程团队通过考察宁波市塑料模具产业相关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结合模具设计师岗位职责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主要技术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将工作过程中涉及到的能力素养及相关原理、知识转化成学习领域的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知识目标,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课程目标。以学生从事塑料模具设计的工作能力为核心,本着加强针对性、突出实用性、体现先进性的原则,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该课程的总目标及相应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目标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塑料模具设计主要技术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需求分析表

3.3 先进技术课程内容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认为:“课程不再是搭建一个存储知识的仓库,而是构建一种应用知识的过程”。[6]以工作过程为课程主线,就该按照应用知识的顺序来编排课程内容。这里并非摒弃传统的系统化学科知识结构,而是把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分布在工作过程结构中加以重构,以一种新的逻辑顺序呈现给学习者。学科知识总量并没有减少,变化的只是结构。

以“塑料模具设计”课程为例,依据实际岗位需求将课程分解成“大水口简单塑料模具设计”“带侧抽芯机构的模具设计”“多分型面模具设计”“内螺纹模具设计”和“其他塑料模具设计”五个项目,列出每个项目拟实现的能力目标和工作任务,再根据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转变成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块。以“内螺纹模具设计”项目为例,其能力目标、工作任务及相关教学模块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的能力目标、工作任务及教学模块示例

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学生仅学习与技术相关的适度够用的知识即可,因此课程单元的设计更侧重于培养工作任务紧密相关的核心技能。每个课程单元更强调按照职业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来设计学习的能力目标,突出技术操作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等核心能力的训练,增宽专业基础,提高就业适应性。每个教学模块就是一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模块都制定了要达到的能力目标、相应的工作任务以及可以支撑的知识(包括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比如以图1中的教学模块1为例,其具体的能力目标、工作任务和支撑的知识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模块的能力目标、工作任务及可支撑的知识示例

3.4 先进技术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完成后,则需要教育者通过实施、评价、修订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先进的课程内容和形态要通过教学模式、策略的创新以及教师、学生、环境的协同才能体现出来。结合当前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学设计、训练项目设计以及考核都要符合工作过程和学习者学习需求。课程实施更适合以项目化教学为主要形式,且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数字化呈现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形态进行。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行业企业专家要对课程相应工作过程把关,评价课程内容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分析课程目标的实现度。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要重视学习领域与实际工作领域的一致性,注重过程考核,将校内学习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课程初步开发完成后,可以在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和高校人才培养中以项目化教学形式加以实施,根据“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原则,整体设计教学流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搜集师生评价反馈,针对问题更新课程内容和设计,推动课程迭代升级,形成先进技术课程开发的良性动态演进。课程经过几次迭代相对成熟以后,利用宁波模具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优势,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应用于产业技术服务和高校人才培养,通过开展课程研讨、共同开发教育软件和实践装备、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等途径,推动校企更深层次的合作以及国际教育科技合作,从而实现提升产教融合水平的目的。

4 结语

本文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指导下对先进技术课程内涵和开发过程进行了探讨,其研究结果对当前高校课程改革和开展国家间的科技合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应用型高校需要时刻关注产业发展和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着力于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7]。为此,在先进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产校企如何持续深入互动、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将工作过程涉及到的跨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教学活动中等问题积之既久,亟待解决。作为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先进技术课程承载着产校企三方的责任和期待,其实施模式和应用评价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系统化课程内容过程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系统化研究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