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L导向下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赛教融合”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2023-01-12司道光

教育观察 2022年35期
关键词:赛教融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高 飞,司道光,张 兴,朱 颖

(1.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00;2.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江苏苏州,215000)

近年来,由风景园林学会、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开展的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江苏省紫金杯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等,打开了高校、行业、社会良性互动的新局面。在此背景下,结合苏州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规划设计教学课程的改革,开展基于PBL “赛教融合”导向下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学实践研究,通过构建多方位的竞赛创新教学模式探寻学生解决现实设计矛盾的有效衔接方式。

PBL是项目学习法(project-based-learning)的简称,这里的项目是指一整套学习过程,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所关注的内容重点在于要求学生能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并以此对现实世界进行探究。PBL导向下所蕴含的理念,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进行真实场景所呈现的任务,并强调协作与整体评价。[1]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并且通过所学知识,能对园林各要素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全面的规划,培养学生成为风景园林的专业人才。

一、PBL导向下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要点

关于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国内外相关高校都有各自的偏好,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侧重通过观察、模型以及特定的技术手段培养学生认知场地的历史脉络和现状,设想场地未来切实的可能性,并学习和干预不同尺度中的人文社会系统和生态重组。[2]国内相关高校也都积极开展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改革,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开展基于图解技术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通过案例介绍图解技术,结合场地、策略、设计、技术四个流程开展,促进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青岛理工大学开展了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课程教学实践模式。[3-4]

苏州科技大学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大三的核心课程,经历了30余年的建设,是学生由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转变的关键教学课程之一。该课程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依托长三角地理区位优势,逐渐形成了紧扣地域特色、师生优势和行业需求的具有强烈地域性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实践课程特色和成熟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体系是递进式的教学模式,根据场地尺度和具体要求,可划分为“功能—立意—技术—综合”四个板块,如图1所示。四个板块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对开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场地挖掘和矛盾分析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深度和系统制约设计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综合性主题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以及风景园林规划的空间认知,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图1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体系模式探讨

二、课程设计融合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既定的教学大纲来看,竞赛指导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脱节现象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竞赛的参与度较低;专业设计课程的选题不固定;以学生独立参与为主,缺乏团队协作能力训练;与社会现状脱节等。

(一)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较低

风景园林专业为四年制教学,低年级以建筑设计基础和建筑设计为主,中高年级转入系统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一方面,这种教学制度造成了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相对匮乏,尤其是大三进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阶段后,在学习核心设计课程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植物应用、工程技术、业务实践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兼之部分学生准备考研或出国,为自己将来谋出路,因此,学生应接不暇,整体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考虑到教学课程进度安排和竞赛起讫时间不一的现状,造成了教师很少将竞赛项目纳入课程设计体系,多是分开指导和分别参与。有些学生甚至会同时参与课程竞赛和课程学习,专业课程体系和竞赛融合的脱节逐渐变得难以愈合。

(二)固定选题较单调

既有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体系,其教学大纲持续时间较漫长,一般为8—10年,后期容易造成选题的死板和单调,与社会脱节的问题逐渐突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教学兴趣也逐渐下降,甚至多会出现抄袭旧方案的情况,目前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掌握完整的风景园林知识体系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三)团队协作能力锻炼机会较少

大三的课程设计遵循规模尺度由小到大的原则,从功能、立意、技术、综合等方面,对学生在不同尺度下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进行训练。在课程作业最终成果上也多是要求独立完成,造成了团队协作的机会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难以体现。学生在毕业进入设计院工作后参与的工程设计多是以团队协作为主,由此造成了短时间内学生无法快速形成业务能力,无法与团队形成有效的协调。

(四)难以与社会新形势接轨

教学大纲的修订总是落后于社会新形势的发展,当前伴随着国家社会形势的日新月异,开始出现了很多新兴理念、设计内涵甚至设计方法,对很多设计主题包括城乡规划、乡村振兴、广场公园设计等都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概念。因此,沿用固定思路的教学大纲与社会新形势难免有些滞后。

三、基于PBL的“赛教融合”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苏州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采取了十分积极的应对措施,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设定了培养大纲。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中增加创新竞赛模块,开始实施“赛教融合”的策略,同时基于PBL的学生培养要求,竞赛配合设计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在竞赛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在选题中贴近社会、贴近现实。

(一)“赛教融合”创新模式的搭建

苏州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在近几年的设计改革中,采用了循序渐进、尺度由小至大的设计手法,同时形成了以风景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管理等多门课程于一体的课程群,串联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体系。在改革中,结合了“赛教融合”创新教学模式,结合竞赛主题确定设计课程作业。通过课程改革与教师的融合指导,使学生逐步适应这种模式。学生通过参与竞赛,在竞赛中学,在竞赛中思,在竞赛中用,通过参与竞赛对自己的设计成果进行有效的反馈。

(二)融入实地考察,鼓励学生建立公众参与的桥梁

风景园林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规划与设计课程是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对实地考察之后的分析,基于此提出解决策略的假设,并在后续的设计中跟进。在设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建立公众参与的思维,能和不同年龄层的使用人群沟通需求,避免进入“唯设计”的误区。

(三)丰富学科梯队,选用年轻教师作为设计课程组长

在学科教学梯队的培养上,学校大胆采用新进年轻教师作为课程组长,努力培养新入职青年教师的担当感和责任感。在设计课的过程中,年轻教师积极投入与学生及老教师的设计交流中,在课堂与设计竞赛的融合中,接受老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在课程中丰富了竞赛模块,将课程设计与竞赛集于一体,全身心投入到指导中,作为老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桥梁,积极优化和学生的联系和沟通方式,线下定期当面指导,线上利用腾讯会议、ZOOM、QQ等通信方式进行不间断的交流。在三年多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学生教学评价。

(四)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和教师投入竞赛

在促进投入竞赛的过程中,学校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和教师投入竞赛。例如,学生获奖后,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学分和绩点,同时系里会承担相应费用。针对教师层面,学生获奖作为教师教研部分的激励,会在年终折算绩效,加入教研考核。对指导竞赛的教师,在设计课上会有部分的侧重。同时,在针对年轻教师的职称晋升上,学校也积极响应和改革,对积极投身竞赛的教师会在教研方面有一定的激励。

(五)融入思政内容,强调学生在竞赛中关注社会问题

在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风景园林专业教师积极融入课程思政,与学生探讨具有专业特点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同时结合自己的科研,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风景和园林专业新知识。在设计课的教学中,配合与城市相关的实地考察,让学生能深刻感悟到风景园林与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联,强调学生选题与社会大背景的融合,增强学生对城乡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在设计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在介绍案例和实地调研中融入课程思政内涵,同时对思政元素进行了具体化探讨。

四、以学生竞赛作品为例谈成效

基于近3年的改革,风景园林专业的竞赛获奖率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仅2020年5月到2022年6月两年的时间之内,设计教学组取得了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竞赛获优秀毕业设计奖1项、优秀奖2项、佳作奖1项,园冶杯国际竞赛课程设计类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获得入围奖3项。例如,学生在2020年参与的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竞赛获得二等奖的竞赛作品,学生在竞赛选题时,积极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在滨水空间的主题限制下,针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旨在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绿色公园,同时结合农业生产区、生态文化体验带、水敏生态住宅试验区的设计场地策略,针对点源污染、线源污染、面源污染等,采用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应用策略。在此竞赛指导的过程中,主要分为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赛教融合”教学模式方面的训练。

(一)准备竞赛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收集以往竞赛的作品,结合获奖作品讨论竞赛与社会主题所融合的方式。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解题,充分把握竞赛方向,对以往竞赛作品进行解析。并且,对学生竞赛团队进行合理分工,指导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团队里每个学生擅长的方面,达到团队最优化。

(二)竞赛作品风格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竞赛作品风格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课程作业的风格形成多带有学生强烈的主观审美,但是在设计竞赛过程中需要多人协作并协调个人风格,从而实现竞赛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团体竞赛作品分工协作,最终目的是竞赛成绩的综合评定,竞赛成员需要协调统一方案和风格,在这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严格把控。软件方面,学生个人的倾向和选择都会有,如CAD,PS、lumion、rhino等,只需成果完成后风格统一即可。

(三)总平面设计阶段

PBL赛教融合下的总平面图阶段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设计立意的运用,课程设计对立意的要求是能满足提升图纸内涵的效果,因而设计课程多是有针对性的立意运用培养。竞赛则是要求结合风景园林前沿思维与国内设计大背景,开展创新性的立意运用。其次是总平面的调整与修改,主要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总平面方案进行调整,并将使用的结构要素和立意运用到平面地形中。最后,是效果图的提升和排版的构图,效果图重点在于鸟瞰角度的选取,同时配合图面元素的多样化。排版则在于结合地形的创造性的体现,这一系列的设计都结合赛教融合模块的设置,从课上到课下、从线上到线下,结合多方面的沟通和指导。

五、专业指导理念探讨

赛教融合的模块的建设,对指导教师的考验逐步提升,也让风景园林系教师收获颇丰。首先,是积极推进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平台的建设。指导竞赛,尤其是与课程相关的竞赛,可以促进全国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提升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在全国范围内,能有效促进专业与产业协同合作发展,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其次,是促进了教师能力的全面性发展,指导竞赛势必要求指导教师拥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要针对风景园林科学研究前沿进行一定的探索。最后,是带动了教学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一成不变,在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必须进行革新,并且与社会的新形势要进行有序接轨,在PBL的导向下开展学生和教师深度交流的现代教学模式。“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

表1 “赛教融合”模块组织

本文基于苏州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规划设计教学课程的改革,开展PBL导向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实践研究,构建了多层次的竞赛创新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积极掌握时代变革中的风景园林知识体系。后续还需进一步探索专业与创新相融合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与社会新发展模式进行有序接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选题单调、缺乏灵活性、与现实脱节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古板模式,对促进学生系统掌握生态景观理论与现实的联系渠道、掌握时代变革中的风景园林前沿知识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赛教融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研究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探讨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基于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研究
大赛“效应”放大到课堂教学中的思考与研究
学前教育“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