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热点与趋势
——基于2011—2021年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3-01-12郝好永
郝好永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浙江绍兴,312000)
现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不仅为女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机遇,而且带来了更多挑战。性别、外貌等女性歧视问题仍持续存在[1-2],并深刻影响女大学生就业质量。2021年9月,全国妇联、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共同推进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完善对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支持举措,促进女性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3]本文以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研究缘起,将通过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工具,对学者们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图谱展示与分析,以更加直观、清晰地观察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研究重点、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对今后研究有所助益。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陈超美教授CiteSpace 6.1R2可视化软件工具,借助中国知网自带文献分析图谱,以“女大学生就业”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高级搜索,以Refworks数据格式导出文献,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中进行关键词突现、关键词聚类、作者共现和时间脉络等知识图谱分析。
(二)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数据来自中国知网全网数据总库,先以“女大学生就业”为主要主题词,选取年限为201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共得到文献1001条,再以“女大学生就业”主题中分组浏览,删除重复和无效文献,得到有效文献条998条,组成研究样本。
二、2011—2021年我国女大学生就业研究现状
(一)我国女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整体性分析
一直以来,学者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都极为重视。国内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业问题、性别歧视、就业难等方面。从图1可以看出,2011—2021年,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发文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011年全年发文量处在一个峰值区,共计159篇;2016年发文量有一个波动,共计112篇。该领域发文数量的下降,从侧面可以说明我国女大学生就业情况正在持续改观。热点研究在趋于微观化、核心化发展,也为今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提供了方向参考。
图1 2011—2021年女大学生就业研究文献年度分析
(二)主要研究机构
本文设置“研究机构”为节点类型,参数设置为:时间跨度为2011—2021年,时间切片为1年,分析结果g-index(k=25),LRF=3.0,L/N=10,LBY=5,e=1.0,N=841,E=133。从聚类数据分析结果看,发文最多的机构为山东女子学院(19篇),接下来依次是湖南女子学院(7篇)、中华女子学院(6篇)、河北农业大学(6篇)、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6篇)、贵州师范大学(5篇)、东北财经大学(5篇)、大连海洋大学(4篇)、中国矿业大学(4篇)、吉林大学(4篇)、安徽工程大学(4篇),南京师范大学(1—2篇不等)。不难看出,女子学院是研究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力军,其次为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高职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和产业经济紧密联系的教育,只有培养足够优秀的技术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4]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发文量跻身发文机构前列正是女大学生就业环境和背景改善的一种反映。
(三)核心作者
本文设置“核心作者”为节点类型,设置参数与机构相同,以便科学计量女大学生就业研究作者合作网络特征。从聚类结果看,发文最高的作者为李曦、李晓月、郑琼梅、楚亚平,均发表4篇文章。其中,李晓月来自中华女子学院。另外,山东女子学院的叶文振、东北财经大学的张抗私等18位学者均发表3篇文章,2篇及以下文章作者均没有列出。从作者发文量分析结果看,该领域发文量特别大的研究者较少,2—4篇的研究者较多,是核心作者集中区。此外,也有一部分研究者是单独文章,与其他研究者没有合作关系。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发文量较低,且分布不均匀,只有部分研究者存在合作关系。其中,与其他研究者合作最明显的是以郭黎岩为代表的研究团队。
(四)载文期刊分析
发文数量排名前20的期刊的发文量多在10篇以上,具体如表1所示。发文量前5的为《中国大学生就业》《山东女子学院学报》《教育与职业》《才智》《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分别占总文献量的10.39%、6.24%、5.77%、5.77%、5.54%。其他期刊发文量均在5%以下。刊登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成果的期刊以教育类期刊为主,同时包含科技类、人力资源类等期刊,表明了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也反映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内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表1 发文数量前20的期刊一览表
续表
三、2011—2021年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热点分析
(一)我国女大学生就业研究高频词图谱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使用较频繁的词称为高频词,分析高频词有助于了解研究项目的主题和内容。如表2所示,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高频词主要聚焦在女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难的原因、就业歧视和解决方式方面。2011年出现的高频词为“困境”“歧视”“预警”“弱势”,反映女大学生就业面临棘手的问题较多。2012年出现的高频词为“人力资源”“就业力”“创业”,反映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开始走上科学化道路;2016年出现高频词为“就业心理”“对策”“优劣势”“就业结构”等,说明社会面更注重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疏导,女大学生就业结构和方式发生转变。研究方向的多元化表明了研究更趋于科学合理,更聚焦于女大学生群体就业能力提升。
表2 排名前15的高频词一览表
(二)我国女大学生就业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关键词共现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为科学研究提供辅助支持。具体表现为关键词图谱的大小和词与词之间的连线强度,越大、越强表示共现频率越高,反之表示共现频率越低。对出现次数大于20次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分析,女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结果表明。第一,在关键词中有5个与就业有关,表明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学者对就业研究较为重视。第二,“女大学生”“性别”等关键词的凸显表明女大学生就业逐步成为研究的对象。此外,排名前列的关键词可以组成6个主题:女大学生就业、就业难、就业指导、性别歧视、就业问题、就业对策。
关键词在某些年份突现,表示该领域研究热点出现。就业难问题一直都是女大学生们面临的问题,学者也在持续查找原因。从2016年开始,创业成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新方式。在经济发展和就业观念转变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女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就业观念都发生了变化[5],学习外语成为女大学生获取就业机会的途径之一。另外,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如图2所示。
图2 关键词突现探测
(三)我国女大学生就业研究关键词时间图谱分析
关键词时间线图是将相同聚类的文献呈现在同一水平线上,反映特定的研究领域文献的时间跨度。将关键词聚类图平放在横轴时间图上,更易理解随着时间变化关键词的变化。从女大学生就业研究时间线图看,连线较为紧密,聚类较为明显,说明2011—2021年我国女大学生就业研究关联性较强。结果显示,主要聚类是就业压力、就业能力问题。所有关键词时间图可将聚类分为#就业压力、#性别歧视、#就业心理、#就业能力、#对策研究等聚类,表明研究热点从最初的解决社会认同问题,回归到提升女大学生真实就业质量问题上。这是从理论维度到实践维度的过渡,是研究数量到质量变化的显著体现。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本文借助CiteSpace 6.1R2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了2011—2021年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可视化图谱,梳理了十年间我国女大学生就业发展研究的时序演进、研究热点和理论前沿。
第一,从研究的演进趋势上看,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自2010年后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研究阶段。其中,2011—2016年是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高质量研究的初始阶段,2017—2021年是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高质量研究的持续发展阶段。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逐渐形成从广泛研究到聚焦研究趋势。
第二,从研究的机构和作者来看,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形成了以山东女子学院为主要机构、李曦为核心作者的研究核心群体,一些核心作者仍然处于单独创作的现状,机构之间的合作也呈现出固定性。除女子学院为主的高等院校间合作较频繁外,该领域整体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网络。
第三,从研究的前沿热点上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从性别歧视、女性能力等过渡到客观的、一般的、普遍的制约因素。例如,刘明慧等人从自我评价两重性、解决问题依赖性、心理状态不稳定性和社会舆论压迫性研究此问题[6],张文清把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性别歧视因素扩大到社会观念与偏见、政策实施与监督、教育指导不足等[7]。这表明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将更靶向化,并朝着高质量研究的方向发展。
(二)展望
纵观十年间的研究成果,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围绕“就业歧视”等问题展开探索,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未来,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要深入实践,开展特色化、个性化研究,更加聚焦社会容易忽视的因素,以保障女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深入性、持续性。
首先,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女大学生就业能力。针对所学理论无法联系实际、知识运用与转化能力较低、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不足、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缺乏充足的心理准备、心理落差大等问题[8-9],从不同学科角度分析影响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提升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其次,运用实证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提升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针对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的现状,而女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性问题,未来研究要采用更多实证方法,深入高校、就业单位、女大学生群体等,对女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跟踪调查,积极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进行引导,确保女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展现出强大的意志力。
最后,形成核心研究团队,深入研究女大学生某一深刻问题。核心研究团队的建立,可以增加深入研究的持续性,保障深入研究的连续性。瞄准女大学生就业的某一现象或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层层剖析,促进研究广度与深度的结合、个人与团队的结合,有利于形成我国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动态图谱。
总之,未来以多学科交叉应用将是女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加强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核心研究团队,从而促进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好、更高质量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