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3-01-12闫哲宾刘均国
闫哲宾,刘均国
(1.冠县水利局,山东 冠县 252000;2.聊城市水利局,山东 聊城 252000)
冠县位于鲁、冀、豫三省交界处,全县共辖15个乡镇、3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760个行政村。2019年年末常住人口87万,面积1 161 km2,全县耕地面积7.79万hm2,有效灌溉面积6.9万hm2,引黄灌区面积6.6万hm2。冠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天然降水不足,且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
冠县位于引黄灌区下游,属于位山引黄灌区和彭楼引黄灌区。冠县引黄灌区获批的年度引黄水计划平均为0.75亿m3占全市每年总引水指标不足10%。农业灌溉引水指标少和需水量大、供水集中的矛盾十分突出,灌区引黄闸引水能力严重下降,而且引水条件更加困难。
冠县东部乡镇农田灌溉以引黄灌溉为主,位山引黄三干渠在冠县东北穿过,主要经岳胡庄分干和倪屯分干引水至冠县境内。由于灌区内工程配套程度差,农田灌溉技术与节水意识比较粗放,农业收益与灌溉水费不协调,灌区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浪费水的现象比较严重。为统筹考虑缓解水资源紧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引黄灌区全面实施农业节水与灌溉计量收费,促进灌区农业节水非常必要。
1 存在的问题
1.1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灌溉引水困难
1)客水依赖程度高,水源保障不稳定。黄河水是冠县主要客水来源。近年来,由于黄河集中大流量调水调沙,对下游河槽冲刷严重,呈现逐年减少并具有季节性特点。年均分配冠县引水指标0.75亿m3,并根据指标分配流量。农田灌溉用上适时黄河水的比例不足30%,引黄末端及边远高亢地区灌溉用水困难,集中灌溉期间缺水、断水现象严重。
2)群众用水粗放,节水意识不强。因冠县东部乡镇土地压碱的需要,群众习惯于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以及对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认识,同时缺少计量设施、价格杠杆约束,按亩次收费,群众浇一次地用多少水收费相同,缺少节水意识,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
1.2 工程配套程度低,工程管理维护不到位
1)引黄泵站工程老化、效益不高。冠县引黄的泵站均坐落在位山三干渠的下游,共有4座,这4座泵站均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年久失修,有些土建基础部分损坏,相对落后,已无法满足设计流量的需求。
2)末级渠道缺乏管理,权责不明确。干支渠骨干工程由县水利局灌排工程服务中心专门负责日常运行维护,至今运行状况良好;支渠以下的末级渠道由乡镇和村委管理,管理混乱,责任不够具体明确,加上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维修养护,工程配套率仅为20%~30%,造成工程老化退化严重。
1.3 灌区上下游用水不均,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位山和彭楼灌区均为跨县灌区,输水线路长,而冠县位于引黄灌区的下游,引水条件和地下水开采条件相对于上游县(市、区)均差,用水高峰期,因干渠流量小,引水困难,导致大量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加上干旱少雨,回补条件差,漏斗区面积逐渐扩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1.4 信息化,自动化应用不高
1)灌区信息化基础薄弱。目前,冠县引黄灌区信息化建设尚未全面启动,基础硬件单一,只能完成较简单的水泵启停、监测引水水位等常规功能,也不能实现数据共享,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应用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灌区管理工作中还未应用,与节水灌区建设不相适应。
2)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整个信息化系统建设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保障灌区信息化系统有序高质量发展。系统建设及运营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作为支撑,目前灌区现有管理人员多为水利专业出身,缺乏相关信息化专业知识,给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影响。
2 对策及措施
2.1 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节水意识
1)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根据现有的引黄指标,按照指标实现合理分水,以用水乡镇为边界,划出用水区域实行差别管理,依据东西乡镇的差异和用水条件,合理划分完全依赖引黄区、临界区、井灌区,实施差别化分区管理,做到及时有效管控,集中灌溉期按照自上游至下游的顺序满足引黄区、临界区的灌溉要求,集中灌溉前期或后期以引黄补源的方式,保证井灌区的用水需求和及时补充地下水水位的要求,以达到合理科学用水。
2)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用水协会作用。定期对灌区村庄进行节水知识的宣传和解读,特别是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活动解决农民在节水问题上的疑惑,增强节水意识,掌握节水技巧。用水协会是实现引黄农业节水的重要途径,让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调动用水户积极性,发挥用水户“主人翁”地位,细化计量单元,以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
2.2 加强工程日常管理,加大维修养护投入
1)加强日常管理,增强维护保养力度。针对泵站运行规律、运行时间较集中等特点,利用三干渠断水有利时机,制定完善对机电设备定期检查、维护规章制度,及时维护输电线路,增加水泵运行的稳定性、耐用性,确保机组高效、安全运行。加大维护费用投入,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加大县级资金自筹力度,加快泵站技术更新和自动化水平步伐。
2)明确责任,提高效益。按照水利工程建设“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末级渠道实施治理后,工程的运行管理按照受益行政村划分,各村委会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由其指定具体责任人,明确管护人员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在干渠上修建分水闸门的方式,按照由上游到下游的原则,分级分时,集中给一个或几个村庄供水,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3 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要利用有效的资金,采用属地老百姓承包堤坝土地的方式,投入、收益共担的模式,大力发展堤坝绿化,增加树木、植被植物的种植面积涵养水源,减少无效蒸发,有效增加降雨量,同时也有防止汛期因雨水集中导致河道淤积的作用,真正起到开源节流的作用。
2.4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合理调配和节约用水
以范寨灌区为例,灌区内有效灌溉面积为0.53万hm2,覆盖面广,干支斗农渠纵横交错,灌溉期间仍然通过电话传递信息以及到实地察看,因此信息的传送速度、准确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若应用信息化、自动化管理后,灌溉信息就可通过图像与视频数据采集对整个灌区内的情况进行整合及分析,值班人员可以精确掌握灌区内的沟渠水量、农田灌溉情况,根据分析的数据,及时增减机组运行数量,以达到合理调配、节约用水的目的。
2.5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
打破原有的传统思路观念,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应用需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制定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标准。根据灌区管理现状,积极筹备资金,从基础设施,突出重点建设内容,分期实施,逐步推进,完善综合性共享业务平台,确保灌区信息化平台稳定、高效运行,以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
2.6 加强信息化培训,提高灌区管理水平
一是邀请专家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密切结合工作情况,针对灌区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安全运行等方面,邀请各级水利信息化专家对现有灌区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二是制定完善有效激励机制。制定有效激励办法,主动转变观念,增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积极调动灌区现有管理人员的自觉性,刻苦钻研新的业务知识要点,培养出一批合格的灌区信息化管理人才,同时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为建设高效、安全的信息化灌区提供坚强信息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