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特色,流转四季智慧
2023-01-11高莹
高莹
在经历了漫长五千年的沧桑巨变,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累积了大量不同类型、别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亟待继承与传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对自然发展规律的智慧探索,彰显着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融入二十四节气文化,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
一、立足一日活动,融入節气文化
二十四节气在2016年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我国传统文化的最美缩影。将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中,是幼儿从小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积极尝试。因为二十四节气文化来源于自然和生活,而现阶段的幼儿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自然方面的教育。通过融入二十四节气文化,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自然认知,弥补幼儿教育的不足,使幼儿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理解。为了在幼儿教育中更好地融入节气文化,教师不妨在幼儿的活动中融入相关节气知识,激发幼儿对节气文化的向往和憧憬。
将节气文化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针对晨间活动,如果教师讲太复杂的节气文化知识,幼儿根本听不进去。因此,教师可以串联一些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新闻播报,因为新闻相对短小,而且新颖,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针对午餐活动,教师不妨为幼儿讲一讲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农耕文化,让幼儿明白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从农业发展而来的,是农民通过观测大自然的气象、变化得出的一种长期性规律,让幼儿体会古人的聪明才智。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精心推出和节气相关的饮食,如在“立春”时节,幼儿园中餐可以吃春饼、卷生菜,“惊蛰”吃梨,“清明”吃青团等;针对区域活动,教师可根据节气推出个性化活动。比如,在“春分”前夕,教师引导幼儿在班级自然区域播撒种子,让幼儿体会何为“春种秋收”。通过这样的设计,节气文化和一日活动巧妙融合,能带给幼儿全方位的体验。
二、发掘节气文化,增进学生理解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有些教师对传统二十四节气的认识不深,并未意识到二十四节气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价值,所以很少渗透相关节气知识,然而这样的教育理念是错误的、狭隘的。根据研究调查显示,大部分幼儿以及成年人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仅限于名称,对其由来、习俗以及特点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而这些完全是因为幼儿时期没有进行相关的教育才会导致的现象。因此,我们应当调整教学理念,深入发掘节气文化背后的内涵,增进幼儿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激发其对节气文化的认同。
例如,到了春季教师不妨从“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以及谷雨”这六个节气入手,促进幼儿深入发掘节气背后的文化内涵。具体而言:针对清明,它不只是一个节气,同样是我国传统节日。在清明节这天,教师可以为幼儿讲一讲杜牧的《清明》,让幼儿了解清明的来源以及相关典故。同时,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为幼儿讲述清明节祭祖、扫墓以及踏青等习俗,让幼儿明白这些习俗和清明节的内在关联,使幼儿从文化的角度认识清明节。再如,到了夏季教师同样可以将“夏至”这个节气作为引导重点,融合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带着幼儿学习儿歌《端午节》,为幼儿讲一讲屈原的故事、《白蛇传》等。通过深入发掘这些节气背后的文化,能够加深幼儿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
三、增添节气元素,重新优化环境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说明,环境是一种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极其重要的教育力量。通过创设环境,能够在无形中实现教育目的。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很少注意到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比起其他因素,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更加显著。尤其在幼儿阶段,为了更好地融入二十四节气,使幼儿在文化环境中自然地浸润知识,教师应注重环境的创设,懂得用科学的方式优化环境。鉴于此,教师要将节气元素与环境创设相融合,借助环境的力量渗透节气文化。
我们不妨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根据不同的节气特点,在教室内部设置主题展示角。如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节气绘制不同的光照示意图。如针对春分,主要是指太阳位于黄经[0°]和[15°]之间的位置,此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幼儿通过示意图,可以看出不同节气的光照情况。此外,主题展示角还可以展示这些节气的相关习俗。如在“立春”这个节气,最重要的习俗是“打牛”,教师将这个节气习俗绘制在主题展示角,搭配上相应的图片,用直观的方式激发幼儿对节气的好奇心。除此以外,在走廊以及楼梯间,我们还可以悬挂幼儿亲手绘制的节气图画,鼓励幼儿对各个节气设计相应的图标。不仅如此,教师结合具体的节气特征在主题展示区悬挂古风饰品,可以增强环境的灵动性。当幼儿每天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在潜意识中记住相关节气知识。
四、开展社会实践,强化感性体验
二十四节气文化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但是不同的人存在不同的理解方式,自然理解程度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尤其针对幼儿,如果教师以生硬的方式讲述二十四节气文化,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的,还会让幼儿产生厌倦、不耐烦的情绪。因此为了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针对“谷雨”这个节气,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在自然区域或种植园中种植一些简单的作物,同时和幼儿一同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将观察所得予以记录。此外,我们还可以和幼儿一同品尝谷雨时分的清茶。除了“谷雨”之外,在“春分”期间,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外出赏花,和幼儿玩“竖蛋”游戏,和幼儿一同制作春菜,欣赏风筝民俗馆;而在“清明”期间,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外出踏青、玩荡秋千的游戏,还可以组织幼儿共同制作青团;在“芒种”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外出赏花,在花枝上悬挂各色彩袋,祭饯花神等。总之,在不同节气教师应根据习俗组织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幼儿对节气内涵的体验,这样才能在无形中达成教育目的。
五、促进家校合作,进入节气世界
在幼儿的成长与发育过程中,教师固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更为重要的是家长的影响。尽管教师在校内不断强调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如果家长没有改变自己的认知,忽视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价值,那么他们的认知将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孩子,进而阻碍节气文化的渗透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二十四节气文化,教师要积极促进家校合作,切实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家校的优势形成互补。教师应当组织一些节气活动,引导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这样才能重塑家长认知,提升节气文化的教学效果。例如,每逢特定的节气,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亲子活动。如针对“谷雨”“小满”“芒种”这类和农耕文化密切相关的节气,教师邀请幼儿的爷爷奶奶来学校,因为这些老人多数有农耕经验,他们来可以给幼儿讲一讲农耕文化,讲一讲如何播种、如何收获,如何判断植物特征,应当采取怎样的种植方法等。通过开展农耕课堂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农耕文化。再如,针对“芒种”这个节气,由于它正好处在端午节期间,因此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内组织端午节主题活动,邀请家长和幼儿一同制作端午节的粽子、绿豆糕、青团等食物,还可以开展一些竞赛,让幼儿以家庭为单位参与编彩绳、插艾叶等,同时比一比谁家编的彩绳最好看、款式最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聊一聊和端午节相关的民俗趣事,而幼儿在旁听的过程中也会大开眼界。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在校园内组织亲子泥塑活动,邀请家长和幼儿一同围绕二十四节气主题制作相应的泥塑作品,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用各色黏土制作和四季相关的图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拉近了亲子关系,而且也让幼儿对节气文化产生了进一步的探寻欲望,有助于其进入魅力无穷的节气世界,增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憧憬。
案例中,教师在渗透节气文化时,并没有采取惯例的做法,而是采取亲子活动的模式,让家长也参与进来。通过这样的措施,既能帮助家长认识节气文化的重要价值,也能让家长在身体力行中影响孩子,进而提高节气文化的渗透效果。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必须对大自然、对生命心怀敬畏,必须认识到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唯有如此才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引导孩子。本文从五个角度探寻了节气文化在幼儿教学中的传播措施,旨在让幼儿于四季轮转中感受节气文化的魅力。
作者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