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奠基专业发展
2023-01-11牛文明
牛文明
本文系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为:21BY170。
关于阅读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家对于阅读重要性的认识高度一致。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的殷殷期盼,还是朱永新先生“专业力量深度助推全民阅读”的奔走呼号,都昭示着专业阅读应更加深度融入教师的职业生活。
▶ 一、阅读带给我们什么?
阅读对每个人而言有不同的意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流传甚广,但在功利性阅读之外,教师更应思考阅读的“无用之用”。
(一)开阔视野:书山游目远
教师的视野,就是学生的眼界,阅读无疑是开阔教师视野的主要途径。囿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传统,个别教师仅仅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在教育中拼命和学生的分数“死磕”,根本原因就在于视野不够开阔,在“育分”“育人”问题上误入歧途。
2020年莫言先生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一以贯之演绎着他对人生的思考。作品中“晚熟”又不“成熟”的蒋二,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与人生”。正如莫言所说,人生有些人早熟,成功得比较早;而有些人就是晚熟的人,他们到了三十岁以后,才能看清自己要走的路,才能慢慢搞懂自己所追求的事。在时间的长河中给自己时间迷茫,探寻方向,看清前路,才能真正到达“成熟”。
当前,“焦虑”弥漫于教育的方方面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各种各样“内卷”形式存在于基础教育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因为许多家长和部分教师缺乏“晚熟”的心态。教育需要在早熟、晚熟、不成熟之间不断切换,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定力”,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二)拓展思维:学海骋怀宽
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耐人寻味,意味深长。思维的类型很多,对于教师而言,常态化、系统性、深刻性的自我反思尤其重要。
有机会阅读曹德旺先生的《心若菩提》一书,为他的奋斗历程感慨,更为他的思维方式折服。他在不断地反思:这几十年,我拼命开工厂,是不是破坏了环境和安宁?我不清楚自己是有功之人还是有罪之人?当当网友对本书的评价非常真诚:国家因为有你而强大,社会因为有你而进步,人民因为有你而富足。
反观教师的职业生活,我们的思维是不是稍显偏狭,是不是缺少深刻的反思?遇到教育中的许多问题,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客观方面找原因,从他人身上找借口,很少能够真正从内心剖析自我?读了《心若菩提》,我们应该超越对曹德旺商业成功的艳羡,深入思考如何转变个人思维方式,成为心怀国之大者。
(三)厚植情怀:诗书继世长
教师是最需要、最应该讲情怀的职业,“四有好老师”“大先生”的精髓就是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浓厚的家国情怀投入教育事业。情怀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广泛深入阅读基础上,教育情怀才能形成。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这或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有不同的阐释: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珍视我们的专业》
这是王栋生老师《致青年教师》中的一段话,作为特级教师,王老师将教师情怀与阅读信仰深深植入我们后辈心中。他曾经在一次活动中提及自己的阅读经历:每天坚持“三个一”——行走一万步、阅读一万字、写作一千字。“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精神发育史”,践行“三个一”的王老师将阅读聚成自己的微光。功利性阅读是我们的常态,有情怀的阅读少之又少,但真正滋养我们的更可能是发乎本心的阅读。“阅读种子有不同的生长节律、不同季候需求,有的已发芽拔节,有的还在孕育萌芽。”教师要走出阅读“有用”的偏狭理解,走向更加广阔的“无用”阅读世界。
▶ 二、给教师的阅读建议
对于教师的阅读建议,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闫学老师《给教师的阅读建议》一书是其中的集大成者,阅读经典教育著作自不必说,眼观六路、啃“硬骨头”、写作带动也是重要途径。
(一)眼观六路
阅读经典对于教师的价值有目共睹,但是如何把握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掌握鲜活的素材,不断和学生产生共情也同样重要。跳出教育看教育,避免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偏狭。 《光明日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教育报》等都是教师极佳的阅读选择。
以《光明日报》为例,该报2022年5月30日头版刊发了文章《春风劲度玉门关》,该文以王之涣《凉州词》开篇,在古今对比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展示了新时代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昔日的那些诗家墨客,如果看到此情此景,又会吟出怎样的诗句呢?”结尾句更是意味深长。通览全文,大气磅礴,既有细节描写,又有全景展示,强烈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二)啃“硬骨头”
阅读大部分情况下是快乐的事情,同时教师阅读要有啃硬骨头的思想准备,正如闫学老师所言,要经常进行“有坡度的阅读”。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个人学识和格局上的破茧成蝶。
以阅读《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为例,教育哲学比较抽象,但具备一定的哲学思维对于教师突破发展瓶颈,用一种综合的、批判的和反思的态度看待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该书第十章“教育哲学与教师发展”围绕卓越教師的教育哲学、教育哲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建构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展开论述,尽管读起来较为吃力,但是指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追求卓越具有极强指导价值。
(三)写作带动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输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倒逼“输入”,校正“输入”的路径与方向,让“输入”更加高效。摒弃“述而不作”的传统思维方式,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推动阅读效能。
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社张蕾老师希望我能写作一篇“群文阅读”的文章,我痛快地答应了。但写作过程中才发现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首先,群文阅读的概念较为繁杂;其次,典型的教学案例比较匮乏;第三,归纳具体的实践策略较为困难。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张蕾老师给予了悉心指导,文章的题目从《基于核心素养的群文阅读:操作路径与基本原则》《群文阅读教学的操作路径、基本原则与注意事项》到定稿题目《群文阅读教学:学理探析与实施建议》,调整了四次。写作过程本身就是大量阅读的过程,我找到了“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找到的所有资料,不断否定、充实、完善,终于完成了一篇自己较为满意的文章。该文刊发于2019年6月《中学语文教学》,2019年11月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2021年10月该成果被评为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 三、推动教师阅读的实践探索
读书是让自己走向远方,而不是将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从“象牙塔”走向教育田野,从“小我”到“大我”,从个人孤芳自赏走向阅读推广正是全民阅读“国之大者”的召唤。
(一)教师领航:海到无边天作岸
2014年4月,在为陕西省首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选择阅读书目时,我接触到《教学勇气》,深深折服于书中强调的“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理念,“教师的心灵”“共同体”等概念对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我犹如指路明灯。当年6月,《教学勇气》的译者——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老师应邀为学员作《教育叙事研究和心灵成长》专题报告,吴老师在扉页上赠言“感恩相遇教师心灵成长的传播者”,亦让我重新思考“独行快众行远”的多重意蕴。
(二)奠基未来:直待凌云始道高
师范生是未来教师,决定基础教育未来的精神气象,阅读赋能师范生成长,意蕴悠长,推动师范生阅读就是筑梦未来。我们开展了大量的推动师范生阅读的活动,最具仪式感的是每年的“毕业典礼送字典”活动,近年来先后为毕业生赠送《新华字典》等5种字典。《光明日报》配发了题为《让学习精神永驻心中》的短评道出了坚守阅读的价值和意义,“永怀学习精神,善于学习,自主学习,毕业时送上一本字典的意蕴和期许,会给许多学生以启迪”。
“书山游目远,学海骋怀宽”,阅读增长知识,阅读抵御焦虑,阅读治愈躺平,阅读丰盈心灵。“海到无边天作岸”“直待凌云始道高”,持续阅读,教师才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的“大先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唯有书,才能汇世上微光,成日月天長。
作者单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