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让古诗教学熠熠生辉

2023-01-11刘伟

陕西教育·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首诗古诗词诗词

刘伟

古诗词是语言文字积累进化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气息。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诵读犹如一道桥梁,让学生和诗词更加贴近。通过诵读古诗词,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还能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带给学生丰富的韵律美。本文将立足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对诵读策略展开深入分析,旨在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诗词,基本都具备优美的情境,但由于其描述相对抽象,导致学生无法想象诗词所展现的场景。这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让学生一看到文字就立刻在头脑中转化成对应的形象,对他们而言,稍显困难。再加上,诗词本身的简约性以及其中蕴含的古今异义,都为学生的图像转换增加难度。正因如此,学生在诵读时很难投入全部的情感,因为学生根本不理解诗词究竟讲了些什么。鉴于此,教师不妨引入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看一看”诗句中描绘的场景,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诵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统编版《汉江临泛》时,教师要求学生诵读,在诵读中发现学生存在很多问题,如节奏不准、读音有误。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是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读懂诗,不知道诗的内容讲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划分节奏,甚至连个别生字的读音都没有完全掌握。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诵读,势必会引发很多问题。因此在诵读之前,教师让学生结合诗句,说说自己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说自己不理解第一句中的“三湘接”,有的不理解“荆门九派通”中的“九派通”三个字,几乎每一句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鉴于此,教师可以引入信息技术,用多媒体设备还原整首诗,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看到诗句所描绘的场景。在这个过程中,有了直观视频的辅助,学生才理解“三湘”指的是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而“九派”指的是长江至浔阳的九条支流。当学生弄懂这些问题,在诵读时,他们自然会根据意思划分节奏。

▶   二、引入音乐,营造氛围

诵读,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诗词,需要学生带入自身的情感,而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小学生天生好动,很难将全部心思放在课堂上,而且由于古诗词离学生的生活相对遥远,导致学生很难产生代入感。尤其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给学生布置诵读任务,他们很难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甚至会在心理层面产生排斥感。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妨在课堂中引入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诗词,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还能让学生将古诗朗诵得更加入情、入味。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统编版《石灰吟》时,这是明朝大学问家于谦的代表作,作者以“石灰”自比,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志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诵读任务,却发现学生根本读不出这首诗的韵味。即便教师告诉学生朗读的节奏,即便学生已经了解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容,可还是读不出这首诗的情感。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学生无法理解诗人的爱国志向,也不理解诗人为何以“石灰”自比。鉴于此,教师不妨为学生引入阿炳的《二泉映月》。之所以選择这首二胡曲,还是源于这首诗所表达的诗意。从表面来看,这首诗歌只是咏物之作,借助白描的手法突出石灰不怕烈火、不怕捶打,甘愿粉身碎骨也要奉献的精神。但是,这首诗同样借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牺牲、不怕艰险的高尚情怀。而《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是阿炳根据自身的人生阅历创作而来,展现出作曲者饱尝人间辛酸、痛苦的一面。但是作曲者并未自暴自弃,反而用音乐言志,用音乐抗争,用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怀,其精神内核与《石灰吟》何其相似。果不其然,在《二泉映月》的辅助下,学生很快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愤懑之情,诗人志向的高洁以及诗人不畏生死的豪迈之情,并顺利完成了诵读任务。

▶   三、转变形式,体验乐趣

没有人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小学生同样不例外。比起传统教学模式,小学生更向往新奇、多变的教学手段。尤其针对古诗词这类体裁,小学生本身没有多少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仍然延续陈旧的教学方针,采取传统的教学思路,学生不会对古诗词产生任何探索兴趣。再加上,诵读本身具备一定难度,如果教师的教学过程太过枯燥,学生只会将诵读视作完成任务,这就背离了教学的初衷。因此教师不妨转变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诵读形式,让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到快乐。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统编版《古诗三首》时,本单元主要包括《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诵读热情,教师设计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诵读活动:首先,教师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同时允许学生和自己的组员坐在一起。其次,每个小组成员可以任选一首诗进行舞台剧创作,结合诗的内容设计具体的表演过程。比如,针对《迢迢牵牛星》,学生就可以设计出牛郎、织女两个人物,同时揣摩这两个人物的表情、动作、眼神,传递出古诗的意蕴。再如,针对《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学生可以试着模拟一下,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度过中秋节的,有哪些风俗习惯,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个成员负责朗诵诗词,剩余的成员则负责将设计的舞台剧搬进课堂。通过这样灵活的诵读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掌握诵读方法。

▶   四、教师示范,引领学生

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心智以及行为特点,相较于其他时期,学生在小学阶段更倾向于模仿周围的人和事物。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的这一行为特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大多数学生往往会面临诵读的难题,而教师的范读指导必不可少。通过教师的合理示范,学生会产生模仿的欲望,也会意识到诵读对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对此,教师应当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引领课堂。

在具体的示范过程中,教师从语气、节奏、动作等角度,给学生留下一个正确的诵读形象。在教学《清明》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的方式引导学生:首先,语气。诵读不同的诗,往往需要配合不同的语气,具体由诗的内容来定。而《清明》这首诗,描绘的是清明节的场景,渲染的是惆怅失意、凄迷哀伤的氛围,因此语气需要低沉一些,决不能轻佻、平淡。其次,节奏。在诵读这首诗时,教师需要将诗的节奏读出来,该停的停,该重的重,读出诗本身的韵律感。而且,由于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因此更适合用“四三节奏”划分。此外,关于重读的问题,诗第一句中的“雨纷纷”,第二句中的“欲断魂”,第三句中的“何处有”,第四句中的“杏花村”都应当重读。再次,语音。在诵读这首诗时,还需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比如,诗中的“时”“人”“处”“指”都是翘舌音,只有“村”是平舌音,一定要发音清晰。最后,动作。在诵读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内容搭配一些动作。比如,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教师就可以加上“遥指”这个动作。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学生能掌握诵读的技巧,了解诵读所呈现的效果。

▶   五、想象入境,融入诗词

诵读不等于阅读,它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即背诵和熟读。如果教师认为,让学生读一读诗词就算完成诵读,这种想法无疑是狭隘的。因为这样的观点会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将诵读视作任务,鉴于此,为了扭转学生的诵读印象,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想象,让他们结合诗词想象画面,让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样学生自然会对诗词产生本真的印象,会更乐于参与诵读活动。

例如,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教师引导学生轻声慢速读古诗,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具体来说:在学习第一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时,教师让学生闭着眼睛,想一想这句诗中共出现了几个颜色,学生说出“金黄色”“白色”这两种颜色。接着,教师继续给出提示,让学生想象,“梅子金黄是怎样一种画面?”“杏子有多肥呢?”“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展现的是哪里的景物特点?”“在你的想象中,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接下来,教师安排一个小活动,让学生试着画一画自己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用色彩进行填充,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最后,教师将整首诗的画面进行展现,同时让学生合上课本,引导学生通过画面回忆诗歌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步骤,学生很快记住了诗词,在后续的诵读过程中也能脱口而出,根本不需要对着课本念诵。

总之,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诵读,既能帮助学生把握诗的内涵,还能提高学生的诵读积极性,让学生从诵读中觅得真正的快乐。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

猜你喜欢

首诗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