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下的《信息检索》教学质量提升实证研究
——基于网络教学视角

2023-01-11徐正东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信息检索教学质量师生

□周 静 徐正东

2020年年初,全国乃至全世界暴发了世所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根据新冠肺炎传染性强、波及面广、致死率高、不确定性大等特点,国家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进行管控。根据国家要求以及疫情防控实际情况,教育部下达了各省、市和自治区根据实际情况延期开学的通知,这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无论是教学主体、教学手段还是教学方式均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确保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教学安排的正常进行,教育部2020年2月的《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厅〔2020〕2号)文件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上线的慕课和省、校两级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在慕课平台和实验资源平台服务支持带动下,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1]。在此背景下,网络教学质量又成了开展网络教学绕不开的一个问题。

一、文献回顾

乔维·波林和波托里什维利·雷瓦兹等研究得出网络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视频的质量,并分析了优质网络教学视频的共同特征[2]。阿莱西娅和凯尔西等研究剖析了网络教学的前景,明确指出网络教学是未来教学的重要方式,分析了制约网络教学的因素[3]。胡小平、谢作栩对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平台的在线教学管理方面进行研究,发现在线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体验,线上教学所产生的大数据更便于管理者的精准施策,也暴露出在线教学过程中硬件、教师在线教学操作手段、师生互动、教学设计、学生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并分析了学生的任务量增加、学生个人条件差异大等问题[4]。杨金勇、裴文云和刘胜峰等发现网络教学存在诸如硬件条件不够、教学主体互动性不强、教学资源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和管理策略没有及时调整等问题[5]。胡艺玮、石芳研究制订了疫情期间网络教学实施方案,并以各类教学平台为载体,指导学生居家学习[6]。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网络教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的暴发导致人员密集性的教学场所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关注焦点,但目前无论从教学主体教师、教学客体学生还是教学保障如网络资源方面都还有较大问题。国内外学者在网络教学的研究上主要通过定性研究并辅以部分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网络教学的教学框架、教学特征、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单一研究,未能从整体上对网络教学质量进行分析,更未有定量分析对已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本文对疫情期间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信息检索》课程网络教学的实际进展和教学情况进行调研,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计量方法研究制约高职课程网络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定量研究的数据有针对性地从三个方面提出提高高职学校网络教学质量的建议。

二、问卷调研

为了对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质量状况有一个全面了解,结合疫情期间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利用金课坊平台进行《信息检索》课程网络教学实际,全程跟踪网络教学实际并采用随机调查的方法对参与《信息检索》网络课程教学的师生进行问卷调研,本次调研发放145份调查问卷,收回117份调查问卷,经检查共收回106份有效问卷。

三、效果分析

为准确地评价《信息检索》课程网络教学的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的视角采用李克特九分量表设计了11个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教学准备、教学态度、教师指导、教学任务、课前预习、学习态度、课外自学、作业进度、课堂问答、课堂互动、作业反馈,最后设置了学生对网络教学质量的整体感觉评分。

教学准备均值为8.5分,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教师进行网络授课的准备工作比较满意,认为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态度均值为8.6分,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可教师课前的备课情况,认为教师的网络教学准备工作比较充分;教师指导均值为8分,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同教师的网络指导,认为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尽职尽责;教学任务均值为8分,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教师进行网络授课期间教学安排比较满意,教学任务能使绝大部分学生接受;课前预习均值为3.8分,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课前基本上没有进行预习,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不太高;学习态度均值为5.5分,这表明学生有意愿进行网络学习,但努力学习的意愿不明显;课外自学均值为3.6分,这表明大部分学生仅满足于课堂学习,在课堂之外进行自学的愿望较低;作业进度均值为7.2分,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能按照老师要求主动做作业,并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课堂问答均值为6.1分,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按照课堂内容进行提问能够主动回答,但参与度不高;课堂互动均值为4.2分,这表明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授课期间的互动意愿不强烈,从而也间接导致互动效果不佳;作业反馈均值为6.5分,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教师课后能及时批改作业,并能够与一部分学生进行作业反馈与沟通。

学生对网络教学效果的整体感觉评价得分为5.5分,说明高职学生对学校通过网络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整体评价不高,对网络教学质量的效果没有直接的内容或形式收获感。近1/5的学生对学校采用网络教学取得的效果在不太满意之上,表明还有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对网络教学这种形式的接受、参与和反馈都还存在一定问题,教师在今后的网络教学中,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也应当适当调整和积极引导。

四、计量分析

上文通过对收集的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发现,高职学生对疫情期间《信息检索》课程采用网络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持积极态度,但只能是简单粗略评价,未能直观展示网络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通过计量分析来具体分析。

(一)因子分析。本次调研问卷通过专家访谈法确定了11个和网络教学相关的二级指标,这些指标的真实可靠性及内在的相关性需要通过因子分析进一步分析验证。

1.信效分析。KMO检验用于测度原始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相对大小,其值变化范围为0~1,KMO值越接近于1,表明原始变量越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球形检验基于相关矩阵是单位阵这个原假设,如果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原始数据不适合做因子分析。经检验,KMO值为0.927,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小于0.01,说明研究数据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方差分析。方差解释率和累积解释率结果,用于描述提取的因子个数以及分析每个因子方差解释率和累积总共方差解释率。

本次因子分析要求因子特征值大于1、最大收敛性迭代次数为25次,同时采用主成份抽取法来提取公共因子,结果提取到3个因子。它们的累积方差解释率达69.854%,表明本次提取的三个因子能代表原始变量的主要信息。

3.因子分析。由表1因子载荷阵可知,教师准备、教学态度、教师指导和教学任务组成因子1教师教学因子;课前预习、学习态度、课外自学和作业进度组成因子2学生学习因子;课堂问答、课堂互动和作业反馈组成因子3师生互动因子。

表1 因子载荷矩阵

(二)回归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对高职院校《信息检索》网络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共提取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师生互动等三个主要因子,为了检验三个因子对网络教学质量的影响的差异性,以网络教学质量效果为因变量,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师生互动等三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分析[7]。

1.模型检验。平行线检验的原假设是四个自变量系数相等,检验的P值为0.000,不拒绝原假设,所以可以使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通过检验,本模型显著性P=0.000,表明模型中自变量的系数不可能全部为0,在统计意义上明显具有显著性。

2.回归分析。表2显示,阈值对应的四个估算值分别是本次分析中各个变量的常数项,表明其在纵坐标上的截距。对应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师生互动这三个因子的估算值为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自变量估算值。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师生互动三个自变量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值均为0.000,小于0.001,表明这三个自变量能显著影响网络教学质量效果。

(1)教师教学方面。在其他两个自变量都相同的情形下,教师教学自变量每提升1%,高职院校《信息检索》课程网络教学效果提升7.46%。

(2)学生学习方面。在其他两个自变量都相同的情形下,学生学习自变量每提升1%,高职院校《信息检索》课程网络教学效果提升2.47%。

(3)师生互动方面。在其他两个自变量都相同的情形下,师生互动自变量每提升1%,高职院校《信息检索》课程网络教学效果提升2.26%。

表2 回归结果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学院学生在疫情期间能够按照要求参与网络教学,并基本能完成网络教学过程中的线上学习,大部分同学能完成课程作业,但学习不够主动,课前预习不够,课后复习也不够;教师的教学情况较好,能积极备课,能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教学任务安排适当;师生在课堂上能进行问答,作业也能进行正常反馈,但师生互动情况不好;学生对于网络教学效果整体评价一般,主要是因为网络教学的直观程度较差,网络速度影响较大,网络平台的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教师不能像实时课堂一样时时关注学生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学生课外的思考较少,导致整体学习效果不佳。

(二)建议。从影响网络教学的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师生互动这三个前文得出的因子来分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师生互动三个因子任何一方面的提升或降低均能显著提升或降低高职院校《信息检索》课程的网络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网络教学应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从而不断提高网络教学质量。

1.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教师教学是网络教学工作主观能动性最强的因素,它的影响最为明显,这也符合高职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观念。这个方面可以通过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和教师课程教学能力的提升来完成。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方面需要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引导,不断完善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培养体系,提高教师信息化处理能力。教师课程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可以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或磨课等方式对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形式多样性以及教学过程控制等方面的不断完善,从而通过不断强化教师教学掌控能力和综合素质来提高网络教学质量。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和接受方,是网络教学质量的提高的重要参与方也是受益方。对于学生来讲,一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无论是对专业知识的兴趣还是对网络这种教学的兴趣都是学生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愿意学的根本动力。二是要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的引导,变传统的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三是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实时监督,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分析判断学生学习认真程度、学习内容进度和知识掌握程度。

3.加强师生互动。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是对学习效果的确认,只有知道学习中存在问题和盲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辅导,从而有效地提高网络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一条或一条以上的沟通渠道,现在的网络通讯工具对这一点有了条件保障,只需要师生使用好这些网络通讯工具就可以。要使教师有沟通的愿望,可以通过制度、考核等方式要求教师有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和知识掌握程度等的想法。要使学生有及时和教师沟通请教的愿望,可以通过作业、考试等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查漏补缺,及时将疑惑与教师沟通,要有问题时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时联络感情,形成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信息检索教学质量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设信息检索课的必要性探讨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及问题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个性化信息检索模型研究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