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嵌入与融合:“多元一体”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以河北省H大学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为例

2023-01-11孟亚男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实务社工社区

□陈 雷 梁 平 孟亚男

2021年3月,社会工作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纲要,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框架下,指出要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即社会工作能够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实践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核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培养和提升社工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形成系统、完整的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于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性发展有着强大的助推动力,这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高质量发展及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需要。本研究以河北省H大学社会工作实务实践教学为例,分析和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方法与技能嵌入、多元平台建设、服务多元弱势群体、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多元一体”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一、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性非常强的专业,只有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才能将理论知识内化为熟练的技巧,并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然而,过去在教学实践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实践教学平台单一、资源匮乏,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实践内容与就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塑造不相匹配、专业认可度或专业认同低”等系列问题。目前,从学生的培养机制与课程实践体系来看,仍待进一步深化改革,从深度和广度上切实达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能力提升与专业素养及价值情怀塑造等培养目标。

(一)课程实践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塑造方面的匹配问题。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是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以利他主义为核心价值取向,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为困境或弱势群体进行困难救助、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多元化的能力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才能够胜任社会工作服务及创新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是其内在品性,专业能力是其外现特性,专业角色是其在实务中的功能展示。目前,学生的培养机制与课程实践体系仍待进一步深化改革,从深度和广度上切实达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能力提升与专业素养及价值情怀塑造等培养目标。

(二)教学实践手段、方法、策略与学生学习的环境以及学习规律的匹配问题。体现在社会工作实践课程教学抓手和模式有待形塑与凝练。包括一流院校在内的国内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实践的通常做法是在社工机构实习,实践方式以对弱势群体提供帮扶为主。这种为个体服务的方式很难成为支撑专业发展的长足动力,需要根植于城市和乡村的不同社区情境,以组织孵化的方式激发实践效果。通过改进教学手段,增加实务领域、拓展实务对象、改进学生实务环境与方法来培养和促进目标达成。

(三)通过专业实务教育提升专业认可度或专业认同问题。近年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国家的充分重视,但是“专业学生留不住、从业人员不专业”的现象依然普遍,需要通过社会工作实践与实务让社工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以角色扮演和身体力行来认知和践行社工专业价值与伦理,进而提升专业认同度。

(四)通过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改革促进专业本土化建设问题。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需要根植于传统文化对接民政工作,将对社会工作学科史的梳理与扎根中国大地办实践的思路相结合,才能应对新时代的社会治理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的社会工作教学体系。社会工作课程实践需要根植于中国本土深厚的城乡土壤,通过地方田野调查与社会工作实务促进专业本土化建设。

二、嵌入与融合:“多元一体”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以H大学为例

H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04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以来就开展社会工作实务实践课程,坚持“知行合一”、理论指导课程实践,坚持倡导与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社会服务参与能力,注重课堂社会工作教学理论在本课程的社会实践融合应用;逐步拓展社会实务平台,从校内大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到校外社会工作服务,从基层民政部门参与到非营利社会组织服务参与,从城市社区到农村社区治理参与,让社工学生积极参与到广阔的社会空间中,通过专业社会工作实务赋能服务对象。通过团队的不懈努力,切实改进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实践环节设计,及时改革、总结和提炼实践教学经验,有效地解决了前述问题。嵌入(embeddedness)一般是指从能动与互动的角度,看待嵌入方的地位与作用,即在受外部结构制约的情况下,仍能积极发挥嵌入作用并扩大影响范围。嵌入路径包括理念的嵌入与方法的嵌入,其重点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理念、理论和方法的渗透。

(一)“多元一体”理念嵌入。在实践教学中体现为秉持“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双向融合”)理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元方法与多元平台,在多元领域服务于多元人群”——“多元一体”实务模式与特色。具体而言,“一体”即“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注重学生综合专业素养和多元实务能力的培育和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安排合适的实践条件与平台,通过实践为其将来求学深造和职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多元”则是指四个方面的多元:一是学生系统掌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多元方法流程与具体操作技能;二是利用政府部门、基层社区、社会服务机构等多元平台,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三是锻炼学生在社区、医务、贫困、教育等多元领域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能力;四是服务于诸如留守、自闭症、具有不良行为等儿童青少年群体,包括高龄、失能、空巢等老年人群体,以及患有肢体、智力、精神等残疾的多元弱势人群。多元领域具体包括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含儿童青少年社工实务内容与介入方法),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社区社会工作实务(包括城乡社区治理、社区矫正等),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含医疗卫生与精神健康、临终关怀等),贫困人员社会工作实务等方面。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实务能力和实操技能的锻炼,在实务中培育和形塑学生的专业使命、价值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图1 “多元一体”——“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元方法、多元平台服务于多元人群与领域的社会工作实务创新图示

(二)多元实践教学方法与技能创新嵌入。根据教学实践内容综合使用如下教学方法,并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与技能嵌入其中灵活运用。一是问题导学法: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鼓励其发现身边感兴趣的话题。如在小组工作实务环节,根据各小组的选题,提出诸如“你身边是否有在身心方面存在问题的人群?针对他们的问题我们可以应该运用哪些技能、资源链接来帮助他们?”二是角色扮演法:指学生根据案例和个人兴趣,进行模拟操作,提高专业技能的运用。如在小组工作实务环节,要求每个小组分组讨论并进行角色扮演,最后通过报告和评估反馈实务过程中的优缺点并积极改进。三是案例演示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向同学们展示经典案例,强化学生的认知。如在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板块,可以向同学们展示相关经典案例,分析案例如何运用专业技能和方法、社会资源来帮扶和服务老年人。四是任务驱动法:指在校外实践开展过程中,结合实习基地机构服务人群的特征,制定相应的实习目标和任务,训练其专业服务技能和实操能力。五是项目跟进法:指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让学生拟定项目计划书,通过活动策划推进实务工作进展,从而锻炼学生的实务实战能力。如根据社区相关人员服务需求,以实习机构已有相关社区服务项目为支持,通过项目活动策划推动社区工作实务进展,力求提升学生在社区服务中的管理服务和资源链接能力。

(三)多元实践教学环境的创设与融合运用。

1.多元资源平台建设及应用。

(1)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自社会工作教研室成立以来,社工教师团队就致力于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前后与十多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实习部门涉及从基层政府部门到非营利社会组织,从城市社区到农村社区治理参与,从保定市区到北京市区等相关机构。教研室与保定市至真社会服务发展中心、恒爱家园服务中心、定州市东亭镇翟城村、民族敬老院、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保定市荣军医院、静馨养老院、大纪家社区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并挂牌实践基地,还拓展了北京市桓兴肿瘤医院、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外地实习单位(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等实习),通过社会工作站及基层社区共建社会工作实务基地。

(2)拓展实务服务对象。立足社会需求,社会工作实务对象包括高龄、失能失智、空巢、失独、临终等老年人群;留守儿童、自闭症儿童、事实无人抚养监护、困难与困境青少年儿童等服务对象人群;城乡社区贫困人员等。通过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协助,与实务服务对象接触并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实务辅导,不断拓展实务服务对象的同时,也不断锤炼自我实践能力,将专业知识付诸实践,理解并掌握专业技能。

(3)改进实务环境。社会工作教研室一直与民政部门、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等政府部门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行业衔接机制,与社工机构、社工协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机制。通过对接机构、社区、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等,做好前期与后期实践资源及社会关系的铺垫工作,注重知行合一,切实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务基础平台。

2.求真务实风气的营造。

(1)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呼应。社会工作教研室秉持“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通过“多元一体”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我意愿带动,助长良好学习风气,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实务技能,形成理论与实践“双向融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养。

(2)开展读书会,拓展学习实践交流平台。社会工作教研室定期开展社工科研读书会活动,书籍内容涉猎广泛,同时,不定期地聘请外部社工专家做项目操作案例和社工服务技能的讲解,帮助专业学生拓宽知识体系的同时,让学生从专著名作和社会服务活动理论提炼中寻觅专业知识的趣味,营造良好的“重理论强实践”求真务实的风气。

(3)鼓励学生拓展专业视野。通过实务专家的学术分享及参与相关专业竞赛,了解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的重难点及解决方法,将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学术研究与实务技能相结合,联合校内外优秀教师和实务工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巧。

(四)多阶段实践教学评价与多方位实践教学成效。

1.多阶段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任务的全过程,分为以下三阶段。

(1)模拟训练阶段。模拟训练是指以问题意识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围绕相关主题让学生进行个案、小组、社区工作实务训练。如小组工作实务训练中要求每班同学分成3~4个小组(每组约6~8人),每个小组积极发现和挖掘问题人群,分析这些人群的特征和需求,根据其关怀需要撰写小组工作实务计划书。然后,根据计划书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工作互动,以此锻炼学生的实务能力。

(2)实务开展阶段。实务开展阶段即安排学生进入社工机构、养老院、社区等实习基地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应结合所学实务原理、技巧方法为相关弱势群体提供专业服务,根据服务对象及服务领域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务能力。

(3)考核评估阶段。课程采取平时实务训练表现与结课实务任务完成情况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前者与后者比例5∶5。改革了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采取教师结课自评与分析,学生通过学校教务学评教系统进行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教研室教师团队合作与研讨改进、教研室主任把关监督等方式进行。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获得大量、及时、有效的社会工作实务训练,能够将课程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务中,为毕业生就业及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多方位实践教学成效。通过“多元一体”实践教学方法的嵌入、运用与融合创新,本专业取得了系列实践教学成效。一是提升了学生的实务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多元一体”社工实务模式实践教学,学生获得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方法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培育其关注弱势群体、关切与关怀社会大众的价值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实践教学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2020-2021-1学期社工学生对该课评价总评分数平均分数为95.89分),深化了他们对社工专业价值的理解,提升了其专业方法的运用能力(学生参与多级别社会调查与大创等课题,取得了从省市级到国家级等优异成绩)与专业认同度,明确了造福国家与社会的专业使命。二是提升了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与水平。通过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不仅加深了教师对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解度,拓宽了专业方法的实际运用范围,而且切实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三是丰富了教学手段、加强了与实践基地的联系与建设,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实践教学提供经验参考和借鉴。四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可为“双一流”课程建设及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丰富的元素和养分,为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实务基础。五是为企事业单位、院校、民政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等机构输送有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促进人民改善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专业作用。

猜你喜欢

实务社工社区
青春社工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加保兑贴现信用证处理实务
影像社区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O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