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社会交往中不愿意分享的原因及对策

2023-01-11陕西省西安市电信科学技术第十研究所有限公司幼儿园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2年12期
关键词:玩具意识家庭

陕西省西安市电信科学技术第十研究所有限公司幼儿园 温 燕

在社会交往中,与人合作分享的品质显得越来越重要。没有人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合作分享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是幼儿今后步入社会应具备的品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而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合作分享的品质,也是当前高质量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分享行为及其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

幼儿的分享行为可以帮助他们结交玩伴,使幼儿在分享的过程中获得语言发展、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等能力;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时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不愿意分享的现状及原因

1.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前提

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中,大部分家庭都是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养方式,导致“四二一”式家庭“综合征”的出现。这样的客观现状导致幼儿被过度保护、溺爱和顺从,慢慢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2016年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颁布,虽然该类家庭结构不再以独生子为主,但是全家人围着“小皇帝”“小公主”转的现象并没有因此而改观,幼儿仍然是唯我独尊、不顾他人感受。

2.周围环境,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探索

在我国实行住房改革之前,往往是一个大院里生活着很多家庭,邻里间经常你来我往,幼儿间互相了解,游戏的机会较多。现在城市中的家庭都住在一幢幢高层的单元房中,小区中邻里之间沟通较少,而幼儿居家时间较长,很少有机会和同龄的孩子接触,这种闭塞的环境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3.成人对分享行为的认知,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实践

辞海中对“分享”一词的解释为:“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引证解释为共同享受,这种分享包括精神和物质。如果说成人的分享意识是建立在成人的逻辑思维上,并以目的性、利益性为前提,或对家庭中幼儿分享行为发展根本不重视,这些都将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

家长们常常以成人的交往方式影响幼儿。比如当幼儿要把价值相对昂贵的玩具送给好朋友或同伴时,家长会禁止幼儿的行为;当幼儿不愿意把心爱的玩具送给他人时,家长不考虑幼儿心理,或仅碍于人情和面子考虑,强迫幼儿送出;有的家长用“大的必须让着小的”的道理,要求年长幼儿强行服从家长意见等。殊不知家长的这些行为会让幼儿对分享产生错误认知,甚至会让幼儿讨厌分享,难以建立分享的意识,更不容易学会分享的技巧。在幼儿园教育中,如果教师忽视分享行为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或是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可能出现将分享意识的培养停留在口头说教上,缺少有目的地培养幼儿分享活动的内容;教师自身也存在分享意识不够的现象,不能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4.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分享行为的表现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自我中心”的观点,是指在前运算阶段(2~7岁)的幼儿,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以自己的角度为出发点,这并不是说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私的,而是指他们以为别人看到的世界与他们看到的一样。因此,幼儿分享意识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实践和培养的过程。

促进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应对策略

如前所述,在了解幼儿不愿意分享的原因及分享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之后,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遵循发展规律,满足幼儿心理需要

在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要特点后,我们应科学看待幼儿不愿意分享的原因。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分享意识的培养。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比较明显,如果这一年龄段的幼儿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幼儿的意愿,不要强制幼儿做出分享的行为。中班幼儿随着语言的发展,开始愿意分享,但他们并不理解分享的含义,以为分享就是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家长和教师要耐心引导幼儿,告诉他们“分享是每个人都可以玩,而不是把玩具送给别人”,让幼儿对自己的物品具有安全感,进而帮助幼儿建立分享意识。大班幼儿,已初步建立分享意识,但常常会在分享过程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的现象,此时需要教师和家长帮助幼儿付诸行动,激发幼儿尝试分享,体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乐趣。在幼儿园游戏中,教师应提供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的玩具和操作材料,满足幼儿自主选择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合作游戏的需要,从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

2.创设分享环境,关注幼儿情感体验

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家庭中,家长应经常带幼儿参加适合幼儿的聚会、集体活动,或者邀请亲朋好友带着孩子来家里做客,为幼儿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家长引导幼儿礼貌接待客人,选择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物品。家长可事先和幼儿商量,征求幼儿意见,将幼儿愿意分享的玩具主动拿出来,不愿意分享的玩具可以先收起来,避免与来访的幼儿产生冲突。

在幼儿园,教师应有目的地创设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之间进行分享。教师可因地制宜在教育计划中设立专门的“分享日”,如“玩具分享日”“图书分享日”“水果分享日”“作品分享日”等,幼儿可以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图书、食品、作品等进行展示和讲述,从而在一次次活动的体验过程中,逐渐体会因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3.科学方法引导,建立幼儿分享意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中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操作等形式发展起来的。因此,关注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发展幼儿合作分享尤为重要。

⑴在一日生活环节中渗透分享意识

一日生活皆课程。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应从用餐、喝水、盥洗、午睡等生活环节入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能力和学习品质。例如在幼儿用餐环节,幼儿园采取幼儿“自主取餐”的形式,提醒幼儿注意自己的餐量,不宜过多取餐,先取餐的幼儿要考虑到后面的同伴,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在争当值日生环节中,尊重他人、积极配合、学习轮流分享的规则。

⑵在教育教学游戏中强化分享行为

在日常游戏中,当幼儿参与同伴游戏被拒绝,或是一个人在角落里不知用什么办法能加入游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指导,建议幼儿将自己心爱的玩具拿出来邀请小朋友一起玩耍;当幼儿与同伴因观点不一致产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幼儿通过商讨发表自己观点,用少数服从多数等方式解决矛盾;当幼儿出现争抢物品、独占玩具等不友好行为时,可引导幼儿想一想“如果你是小朋友,你会怎么做?”帮助幼儿通过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学习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方法,进而强化分享带来的乐趣。

⑶家园同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分享合作品质

科学一致的教育观是家园合作的前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更加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无论幼儿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中,表现出愿意与同伴合作分享或是不愿意分享时,教师和家长要做到同频共振,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当幼儿有分享行为时,成人可采取微笑、点头、拍手等方式,给予幼儿赞许、表扬使其因得到认可产生快乐和满足感,从而在日后更加愿意做出类似的行为;对于消极情绪,家长和教师应同步跟进追踪、紧密联系,对幼儿点滴的进步给予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奖励,让幼儿体验分享带来的满足感,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总之,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促进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分享行为的发展,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分享的愿望,在实践中积累分享经验和规则,使分享行为变得更加自然、主动、有序,为幼儿今后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玩具意识家庭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家庭“煮”夫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平衡玩具
恋练有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