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日冷饮与《伤寒论》中痰饮病的联系

2023-01-11职玉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水饮桂术真武汤

职玉娟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内科教研室,河南 南阳 473000)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什么呢?就是人体的阳气。春天阳气开始生发,夏季阳气涌盛于外,秋天阳气将收敛,冬季阳气潜藏于内。夏季阳气涌盛于外,在里之阳气相对较弱,若大量饮冷,易导致虚寒疾病的发生。

1 旋覆代赭汤证

《伤寒论》161 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津能载气,气能生津,若津液载气之功能失常,由于大汗、大吐、大泻等津液大量丢失时,气无所依附而随之大量外脱,称为“气随津脱”,即脾胃气伤,以致运化失职,痰饮内生。痰饮阻于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则心下痞硬;胃虚痰阻,其气上逆,则噫气频作。

夏季出汗多,且阳气涌盛于外,易导致脾胃气伤,此时若饮冷饮,必定不能运化而痰饮内生;土虚木乘,夹痰犯胃,则脾胃升降不利,气机痞塞,胃气上逆而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可选用旋覆代赭汤和胃降逆,化痰下气。

旋覆花下气消痰,降气行水;赭石重镇降逆,入肝、胃经,通过镇肝可达到降胃气的目的;生姜和半夏,消痰涤饮,降逆和胃;人参、甘草、大枣补中益气,扶脾胃之虚。

周学文等[1]应用针灸结合旋覆代赭汤治疗顽固性呃逆,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山莨菪碱及维生素B6对照组(P <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 <0.05)。

2 茯苓甘草汤证

《伤寒论》73 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356 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黄帝内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出会损伤脾胃之气,发生水停之证。茯苓甘草汤证即是汗后胃阳被伤,胃失腐熟之权,以致水停中焦,出现以不渴、胃脘部振水音、心下悸、四肢厥冷、下利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夏日出汗后,若饮冷过多,水饮停于胃脘而不化,以胃脘部振水音,能吃干食而不能吃流质食品、否则胃脘胀闷不舒为主要表现,或以水饮凌心出现心悸、胃阳不达四末出现四肢厥冷、水饮下趋于肠而下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以选用茯苓甘草汤温中化饮、通阳利水。其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通阳化气,生姜温散胃中水饮,炙甘草和中以补虚。

陈婷婷[2]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茯苓甘草汤治疗肺动脉高压气虚血瘀证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西药对照组。根据临床表现,可将肺动脉高压归于中医学“肺胀”范畴。水饮上泛于肺,可导致胸闷、气短、乏力、短气等症状,茯苓甘草汤温中化饮,通阳利水,明显改善了气虚血瘀证患者的肺功能和肺部血液循环。从周蓉等[3]实验研究中发现,茯苓甘草汤对Hp(胃幽门螺旋杆菌)有抑制作用。脾胃虚弱为Hp 定植在胃黏膜上提供了前提条件,形成的水饮停聚于体内又为Hp 在胃黏膜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茯苓甘草汤中四药共奏温胃阳、散水饮之功可治疗Hp 感染引起的疾病。

3 吴茱萸汤证

《伤寒论》243 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309 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吐涎沫”即口中频频地吐出清涎冷沫,或如蛋清,或如白沫,或如清水,或口水多,也是寒饮上漾的表现。《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多是由于过饮寒凉之品,胃中虚寒,寒饮停聚而致。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胃寒气逆,故“食谷欲呕”。厥阴肝脉,挟胃属肝,上贯膈,布胁肋,上入颃桑,连目系,上出与督脉会与癫顶。胃中虚寒,寒伤厥阴,浊阴之气循经上犯,就会出现“头痛”,多表现为巅顶处疼痛,痛连目系,遇寒加重,或表现为以巅顶为中心的整个头部的寒凉、麻木、沉重之感。人体的阳气被阴浊寒邪所抑,阳气欲伸展,与阴相争剧烈,故“烦躁欲死”;阳气被寒邪所郁遏,不能温养四末,故“手足逆冷”。宜用吴茱萸汤温中祛寒、和胃降逆。

吴茱萸辛辣,温中下气、止痛,降阴浊,破阴实的效力非常具有代表性,能够治疗寒饮上溢之“干呕、吐涎沫”,去阴浊治疗“头痛”“烦躁欲死”“手足逆冷”“食谷欲呕”;配伍大剂量的生姜散寒散饮、降逆止呕;配以人参和大枣补虚和中,益胃生津,防吴茱萸、生姜辛散太过。

若过饮寒凉之品,或夏季过饮凉茶,导致胃中虚寒,寒饮停聚,有些患者表现为经常吐清涎冷沫,而且必须吃刚出锅的热食,可见胃中虚寒较甚;还有些人过食饮冷,胃肠湿寒之气较重,一直便秘,服用吴茱萸汤后,大便得通。

徐敏等[4]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吴茱萸汤加减对厥阴头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用药后毒副作用较少。郑勇前等[5]通过经方吴茱萸汤合葛根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发现,吴茱萸合葛根汤能很好地缓解偏头痛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偏头痛迁延难愈、反复发作,寒饮上泛于清窍为一大病因,非吴茱萸破阴实不可,加上葛根缓解筋脉痉挛,治愈率大大提高。

4 苓桂术甘汤证

《伤寒论》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误用吐下,损伤脾胃阳气,水饮内停;夏日出汗过多,也亦损伤脾胃阳气,造成脾阳虚水停证。

中阳不足,运化无力,水饮内停,逆而上冲,弥漫于胸胁则胸胁部支撑胀满;清阳不升,浊阴上蒙清窍则头昏目眩;沉紧之脉为里有水寒之患。当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水,健脾降冲。

茯苓健脾利水,化饮降浊,为治饮病之要药;桂枝温阳化水,降逆平冲;白术温运脾阳,健脾燥湿;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可以化阳,以助温中阳之力,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体现了《金匮要略》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思想。

赵小虎[6]研究发现,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有效率更高,患者生活质量也更优,眩晕多责之于水饮。钱海绵等[7]的临床研究发现,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肥胖型高血压,能够通过健脾祛湿之法改善肥胖,控制血压,临床效果显著。

5 真武汤证

《伤寒论》82 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316 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夏季出汗多,还过饮冷水,可损伤肾阳,造成肾阳虚水泛证。

刘渡舟医案:曾治疗一李姓中年男子。患者为汽车司机,夏日开车时,经常在休息空闲畅饮大量冰水或啤酒,进入秋季便发头痛。每于夜间加重,发则需用拳掌捶击或服些止痛药方能缓解,伴有视物昏花,病程已1个多月。望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辨为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阳被蒙之证。附片12 g,茯苓18 g,白术9 g,生姜12 g,白芍9 g,桂枝6 g,炙甘草6 g。服药6 剂后,头痛明显减轻,改服苓桂术甘汤4 剂而愈。

赵玉霞等[8]临床应用真武汤加减治疗一则特发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腔积液属于中医学“悬饮”范畴,而此案是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代谢紊乱、输布排泄失常而水饮停于胸腔的病证。真武汤肺、脾、肾三者俱调,温阳散饮而祛除病邪。

6 讨论

冷饮的温度较低,而人体内温度36.5 ℃左右,当大量冷饮之后,直接受害的就是胃,胃受到寒冷刺激后,胃壁会因寒冷而收缩,寒气犯胃会出现呃逆不止的旋覆代赭汤证;由于胃受寒收缩,就无法正常地通过脾之运输,并把其水饮之物通过蒸腾汽化,运送到身体的各处。水饮停于胃,会出现胃阳虚水停之茯苓甘草汤证、胃中虚寒寒饮上犯之吴茱萸汤证、脾阳虚水停之苓桂术甘汤证。而且,停留在胃内的冷饮,不仅能降低脾胃的温度,影响其升清降浊之功能,同时由于脾胃中之阳气来源于肾中之元气,寒凉又可损伤人的肾阳[9],造成肾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

猜你喜欢

水饮桂术真武汤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观察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及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疾病的临床效果
苓桂术甘汤联合美托洛尔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真武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背寒验案1则分析
《外台》茯苓饮治疗慢性胃炎(痰饮停胃证)的经验总结
加味苓桂术甘汤对肾纤维化大鼠肾组织TGF—β1表达的影响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之解析
真武汤为主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48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