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育与中医诊断学闻诊教学融合的探索*

2023-01-11车志英王润兮郭子伊崔利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诊断学价值观思政

车志英 王润兮 郭子伊 崔利宏 程 凯

[1.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仲景学院)中医诊断学学科,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仲景学术传承班本科生2017 级,河南 郑州 450046;3.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2018 级,河南 郑州450046]

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不断地受到冲击。同时大学生正处于自身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明确提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所以想要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关键目标,就要把握住这段重要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相关内容。党的十九大又再次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在学生群体中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用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1]。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教育部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提议,从学生自主发展、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3 个部分培养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在大学专业课(非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2]。从形式单一、效果甚微的“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次尝试和探索。

在中医诊断学科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加全面地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在“润物无声”的课堂氛围中,逐渐产生“惊涛骇浪”的实践成果。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中医诊断学的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中医诊断学的闻诊与思政教学融合的探索研究内容方面着手,体现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渗透与融合,发掘中医诊断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1 思政教育与中医诊断学闻诊的融合

1.1 思政教育与闻诊的理论融合 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医学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具有丰富资源的文化宝库,继承和弘扬中医学是我辈的责任和担当。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挖掘本学科的德育资源,在知识和理论讲授中提炼多条思政元素线,完善课堂教学体系。《难经》云:“闻而知之谓之圣”。四诊之一的闻诊作为中医特色诊法的代表,将思政教育与闻诊理论内容有机融合也是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模式的思路和步骤。

1.1.1 中庸之道 在中医诊断学的闻诊中,有郑声的表述,而郑声的定义与其历史渊源有关。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在中医中表现为语言重复,声音低弱,若断若续,语声低微而靡靡。《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3]。在古代,下雨连绵不断,超出需要的限度叫“淫”,引申出过度,过分的含义。

而在中医诊断中,郑声的出现也往往意味着患者病情危重,人们听到心里就会不舒服,是一种病变的声音,一般出现在临终之时,郑声的情感过分强烈,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淫”)。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孔子的审美标准。当人的行为超过正常的限度,就不符合“礼”的规范,同时,过犹不及,都会显得情感超出了审美的程度,没有了美的观感。就是说,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有限度的感情。而这样的感情也一定要符合“礼”的规范,只有这样才是审美的情感。现代礼学规范如此,中庸之道亦是如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要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情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不光是我们个人的情感,更包括行为习惯,都要符合“礼”的规范和审美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情志过极给我们带来的伤害,体会到“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境界。

1.1.2 金何不鸣 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勇于尝试,喜欢质疑。但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社会阅历还不丰富,因此,更需要强化学生们尊重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认知,在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客观规律。

正如在中医诊断的闻诊中,有金实不鸣和金破不鸣的说法。金,是指古时金属制的乐器,如锣、钹等。《左传·疏》中有“金奏,击钟以为奏乐之节。金谓钟及镈也[4]。”而在中医的理论中,古人通过取类比象,以“金”概指肺,强调肺与发音的功能有关。我们都知道,古代通过振动发声的乐器,例如钟在内部充实的时候因为无法振动而没有声音,同时,把钟敲烂,因为无法引起共振也没有声音。而金实不鸣和金破不鸣就是来阐述这样的生活现象的,将肺比类成钟,只有在钟和肺符合客观正常规律的时候才能有声音,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中说:“金实则无声,金破亦无声”。

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存在决定理论发展,一切都应该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出理想的花朵。恩格斯[5]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通过在课堂中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体系,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世界的本质,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同时,在中医诊断的实践中,也使学生们要充分考虑患者实际情况,从病情实际出发,了解诊察出患者真实的病情。“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也会从社会现实出发,使个人意识扎根于社会实践。

1.1.3 言为心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6]。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内在脏腑的变化引起外在表征的改变,所以外在的声音也是内在脏腑的体现,才能“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在闻诊中,我们从患者语言是否连贯、语声的高低、发声是否自然等方面来判断患者现阶段身体健康情况,即言为心声。若平和圆润,发声自然则代表着此时患者情况较好,而气短不足以息则提示患者元气不足。

言为心声,形神一致,人的内心情感由语言可以体现出来,司内揣外,由表知里。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做一个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外表和内心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党的十九大精神中提到,要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必须以行动为准则,快干,实干,带头干;以目标为导向,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敢于提交问题;以结果论成败,既要“哪壶不开提哪壶”,更要“提了哪壶开哪壶”[7]。现阶段,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在知行合一多方面下功夫,形成大学思政教育的强大合力。

1.1.4 见微知著 在中医诊断闻诊的定义中,除了听声音,还有嗅气味。嗅气味是指通过患者病体之气和病室之味来诊断患者的疾病。在临床中,患者往往无法发现其身上携带的味道,但医生却可以发现。是因为患者在长时间的疾病过程中已经习惯了自己身上的味道,不能发现,而医生因为接触时间短,可以明显感觉到异常气味。《孔子家语·六本》中写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8]。即是我们需要具有观察自身及周边环境的能力,如果不在事物微小时发现异常,温水煮青蛙,久而久之就会被其同化。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亦如是,蔡桓公不信扁鹊,最后导致疾病到达“膏肓之间”,药石无医。因此我们需要在疾病刚发生时就截断疾病,防止其蔓延。

对待疾病需要这样,对待人生也是。“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十分重要,在青年大学生中坚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将思政内容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凝聚共识,共筑中国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小事开始,防微杜渐。我们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见微知著,防止“久而不闻其臭”的现象产生。

1.2 思政教育与闻诊的实践融合 内化于心,也要付诸于行。将思政之“盐”融于课程之“汤”,使得思政教育渗透进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体现其教化和引领意义,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学目标。

1.2.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主观能动性 中医诊断学作为实践操作类学科,有诸多实践教学项目,如课堂实训、诊室跟诊和医院实习等。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青年学生的主体表达、主体表现,激发学生在认同教育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0]。例如在听声音的实训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分角色扮演不同病情的患者,以便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疾病客观现状,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设置专门的课时,供学生们学习讨论各自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课堂上充分交流。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改进教学评价,可实行教师评价,相互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多元结合,建立师生双向互动的多元沟通评价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思政原理、理解思政内涵、运用思政规律。

1.2.2 深化思政教育 升华情感价值追求 在中医诊断学课程中,中医文化素养和情感认同是升华,而这一目标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价值所在。在日常课程教育中,从理论的高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全面、科学地讲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同教育的重要形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逐步形成全覆盖、多渗透、宽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9]。二者可以在共同的情感基础和价值基础上找到最大的共同点,在情感与价值的交融中实现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趋势。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上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价值追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将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纳入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体系中,是指受教育者将已经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和前提,外化是内化的外显和表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际上就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理论经过自觉内化后的一个外化过程,是学生将内在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外显出来[11]。使其内化情感价值通过实践外显出来也是“课堂思政”的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高校思政知识融入学习生活中,在润物无声的教学环境地熏陶下使学生无意识的将思政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价值。

2 结语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各个专业课中是当前社会大势所趋。实践证明,从“思政课堂”到“课堂思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对于中医基础学科来说也是一次育人理念的创新尝试和融合。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立足于学科目前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课程思政”计划,既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地传授,也不忘强调价值引领的重要性,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切实可行的手段不断提升育人地质量。

猜你喜欢

诊断学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