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述评

2023-01-11□陈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马克思主义

□陈 燕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的复杂条件和环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中国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严重挑战。[1]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2]自此,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得到了国内学术界愈来愈多的关注,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我们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领域现有成果的年代分布、学术影响、研究水平、研究热点以及研究前沿等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下一阶段该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判断和展望,有利于助推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科学与持续发展,同时能够促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进一步提升,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

一、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现状

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学术论文最早出现在1994年,首都师范大学的王德胜教授在《求是学刊》上发表了题为“审美文化批评与美学话语转型”的学术论文,指出“审美文化批评策略实际上首先强调了自身在当今意识形态氛围中的话语权问题”,[3]从此拉开了学术界对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探讨的序幕。此后,面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遭遇的各种冲击,学术界展开了关于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讨论,国内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持续升温。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将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和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放在了同等重要的高度后,引发了学术界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热烈讨论,研究文献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升。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学科更加多元、产出更加理性,研究热度呈爆发式增长态势。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基础理论的研究;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三是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研究;四是关于新媒体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

(一)意识形态话语权基础理论研究

“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十分复杂,但根本还在理论的彻底,思想的正确和认识的科学。”[4]因此,基础理论研究是意识形态话语权整体研究的重要范畴和理论前提。具体来说,学者们围绕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特征以及原则等基础理论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例如,李礼认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某一特定的阶级或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传播和宣传其主流意识和形态所拥有的权力和能力。”[5]葛彦东提出,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体现阶级利益关系的“权力”,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6]王焕成、夏东民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统治性和阶级性、实践性和现实性、冲突性和独立性以及人民性的特征。[7]李宏伟从讲话者、讲话内容、听众三个维度出发,归纳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个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二是为民服务,三是面向未来,四是敬畏语言。[8]骆郁廷、史姗姗聚焦于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文化话语权问题,对文化话语权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文化话语权包括文化话语的创造权、文化话语的表达权、文化话语的传播权、文化议题的设置权以及文化发展的主导权。[9]张林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放置在自媒体空间这一特定的场域进行考量,并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提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社会舆论场域中的影响力和支配力。[10]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域的研究焦点,学术界的产出成果涵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时代价值以及建构路径等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周银珍探析了新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生成逻辑。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是促使新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生成的根本前提;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是赢得话语权的内在规定;始终坚持维护人民利益的价值导向,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生成的根本动力;通俗化和融通中外的话语表达方式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生成的关键条件。[11]谢晓娟、刘世昱从国际视角出发分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问题,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文化载体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对‘中国威胁论’的回击以及表现形式的创新等方式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12]。张璨、吴波从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探讨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提升问题,强调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提升,应重点围绕增强理论创新的彻底性、理论表达的适应性和理论传播的大众性展开。[13]房正宏对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将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基本特征与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相结合,提出必须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14]此外,也有不少研究者将高校作为一个特定场域来探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在激烈的意识形态争夺中,高校向来是一个重要的场域,也是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郑永廷、林伯海认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高校控制舆论的权力和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能力。[15]王里、朱旗归纳总结出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个构成要素: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内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方式以及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效果。[16]玄铮提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构路径为:打造融媒体网络矩阵,建构高素质新媒体宣传工作梯队,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价值观念隐形化的表达方式。[17]

(三)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研究

新时代,如何切实把握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特点、新机遇、新挑战,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离不开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深入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现状及存在问题、建设路径、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巩固以及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例如,廖鹏辉、王永贵认为,在新的历史境遇下,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贯彻群众路线,既要站稳立场,又要在话语空间、话语主体、网络治理等方面综合施策。[18]俞宙、李凯分析,得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权威被社会加速转型中的观念冲突所损害、安全被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所威胁、秩序被便捷复杂的新媒体所扰乱、公信力被部分党员干部的懈怠违法所侵蚀等一些新的问题。[19]丁强从价值、理论和路径三重向度来分析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价值向度包含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论、目的论、价值论;理论向度包含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规律;实践向度包含实践主体问题、实践方式问题、实践成效问题。[20]徐稳着重探讨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时代逻辑、价值逻辑以及实践逻辑。[21]陈波、邓卓明的视角聚焦于新时代移动舆论场,强调扎实做好移动舆论场意识形态工作,关键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基本立场。[22]盛红重点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问题,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性的话语实践运动。[23]

(四)新媒体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

新媒体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特点,提升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增加了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难度,也开拓了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视野。有学者总结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有学者分析了新媒体给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的威胁和挑战,更多的学者试图探寻新媒体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形成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而在众多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有关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尤为丰富。例如:张振、郝凤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话语表达形式、话语传播途径、受众对象等维度,探寻新媒体时代进一步强化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24]徐春妹指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了众多威胁和挑战:一来消解了话语主体的权威,二来降低了话语内容的吸引力,三来削弱了话语方式的调控力,四来降低了话语环境的感染力。[25]周耀宏指出,在新媒体场域下,可以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时代转型以及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国际传播能力等路径,来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26]赵丽涛指出,在网络空间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着西方话语挤压、碎片化解构、资本逻辑宰制、宣传话语滞后等困境。[27]王宗礼、周方分析了在网络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高校党委应合理开发并有效利用新媒体,构建符合大学生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网络宣传教育体系,加强对校园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监管、引领和创新。[28]王天琪认为,在新媒体语境下积极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话语主体、话语主题和话语方式,是牢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必然选择。[29]徐若愚等分析了新媒体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从高校、教师、学生三种不同主体视角阐述了提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的措施。[30]

二、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现有研究简要评述

为了应对西方思潮和其他思想意识的涌入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带来的冲击,同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31]学者们不断拓宽研究视野、积极推动研究创新,不仅重视结合国内发展的实际,还注意考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国际环境,尤其重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等基础理论问题展开研究,产出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得出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有: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新媒体、领导权等,这些高频关键词直观展示了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此外,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成果的被引情况进行概览可以发现,该领域有大量成果的被引频次都较高,其中,被引频次排在第一位的是侯惠勤撰写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被引次数高达296次,侯惠勤的另外一篇文章《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一文被引频次排在第二位,被引次数为289次,这充分说明侯惠勤是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领域有重大学术影响的权威专家,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外,骆郁廷、胡福贞等也是该研究领域影响力及贡献较大的专家学者。从文献来源来看,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领域的高被引文献主要刊发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期刊,这也能够表明《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期刊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领域的权威刊物,它们的学术地位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成果影响力的体现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从作者单位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机构是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领域比较重要的学术机构,在该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和推动力。

从研究内容和主题看,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3-2016年,在这个阶段,习近平、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权、新媒体、话语体系、高校、自媒体、建构、网络话语权、路径以及对策等是比较突出的研究热点和主题词。在此期间有关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主题非常广泛,涉及不同领域、多个学科,许多学者将目光聚焦于“意识形态管理权”“意识形态领域”“意识形态领导权”“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话语”“社会思潮”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不同研究方向,这种现象足以表明该阶段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热度大幅提升。同时,上述高频关键词和研究热点主题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性,例如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等紧密关联。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了“话语权”在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此后,研究者围绕着“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比较突出的焦点:一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问题,与之相关的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权、话语体系等关键词;二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与之相关的有网络话语权等关键词;三是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问题,与之相关的有新媒体、自媒体、建构、路径、对策等关键词。第二个阶段是2017-2019年,在这个阶段,新时代、网络空间、网络意识形态成为较为突出的热点主题。网络空间和网络意识形态这两个关键词与前一个时期内的网络话语权、新媒体等研究主题密切关联,说明网络和新媒体条件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研究是近几年来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领域,并维持着较高的研究热度。除此以外,从2016年起至今,“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了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域研究者广泛的关注,相关成果也比较丰硕,足以看出这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领域现阶段突出的热点前沿。

总的来说,纵观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基本状况,分析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演变趋势,可以得出: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热度持续增高,形成了众多的研究热点,学术界围绕着意识形态话语权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研究以及新媒体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等主题展开了热烈且广泛的讨论,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与此同时,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域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亟待改进的方面。一是已有研究或是从宏观视野出发开展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探讨,或是从微观角度切入进行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分析,系统全面的整体性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总体来看,已有研究重实践轻理论。多数成果主要集中于探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路径、践行对策等实践问题,而缺乏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特征、基本要求以及价值等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三是现有研究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现状及问题的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较少,缺乏客观的调查、访谈数据。四是相关成果的学科分布不够广泛,大部分学者都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视角出发进行研究,而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交叉研究的很少,导致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学科合力尚显薄弱,不利于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未来展望

今后,结合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势必出现新的热点和前沿,但在未来几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仍会保持较高的研究热度;同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等热点问题为研究导向的趋势将愈发明显;此外,“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权”“主流意识形态”等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也将继续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突出热点。同时,针对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现存问题,未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需得到深化和拓展。

一是不断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研究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学术界就意识形态话语权基础理论研究获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中国社会各领域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中面临着众多复杂的困难与挑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遭遇阻力,国际上也接连出现“中国威胁论”“中国掠夺论”“中国强硬论”等损害中国形象、危害中国发展的不和谐的声音,因此,需要学术界对这些现象引起更高的重视,并投入大量精力展开研究,力图全面认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现实危机和挑战,运用现有相关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研究的先进成果,深入分析造成这些危机和挑战的原因,并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找寻化解中国意识形态危机的路径和对策,不断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研究对中国意识形态工作实践的指导,形成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二是重视拓展学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视野。学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习近平曾多次在各种会议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国家也相继出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等重要文件,因此,今后学术界应进一步拓展学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视野,加快学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创新,重点探讨如何依托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探寻学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有效提升路径。

三是加快形成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学科合力。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是一项极其复杂且重要的工作,不仅关乎我国意识形态话语理论体系研究是否能够进一步系统完善,同时也关系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阶段,中国能否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有力应对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出现的全新挑战。因此,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等学科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其他多元学科的有效融合,借助多学科的广阔研究视角、丰富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积极高效的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学科合力,为驱动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四是注重创新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等问题多数是采用定性研究,主观分析多于客观调查,缺乏科学翔实的调研和访谈数据。因此,为了提升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兼顾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广度和精度,必须积极推进研究方法的创新,有效融合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广泛开展实证研究,获取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情况等现实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为探索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长效机制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和支撑。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中国不断提升国际宇航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