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苏区时期干部能力培训的经验与启示

2023-01-11张友良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苏维埃苏区红军

□张友良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办公厅,江西 井冈山 343600)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对干部提出提高“七种能力”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回溯党的百年奋斗辉煌历程,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在龙江书院创办了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为部队和地方培训、输送干部。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更加紧密地联系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两大任务,从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和革命斗争实际出发,加强干部实际工作能力培训,“用全部力量去动员民众、组织民众与武装民众”,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围剿”,保卫苏维埃政权。

一、加强政治能力培训,培养铸造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干部

提高政治能力,主要指“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2]。培养铸造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干部,是中央苏区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根本。

(一)加强政治教育

毛泽东曾指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要进行政治教育,其总目的是巩固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使每位学员真正懂得为党的事业英勇斗争。其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党的宗旨、纲领、纪律、政策,以及时事政治、土地革命和苏维埃运动等,目的在于在提高全体红军将士的高度政治自觉的同时,不仅使红军能英勇善战,而且还善于做群众工作。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应该更进一步提高红军战士的政治教育,使每个红军战士都自觉的为了苏维埃新中国而奋斗到底,使红军成为苏维埃的宣传者与组织者,成为创造新苏区的执行者,使红军战士与广大苏区白区的工农劳苦群众之间发生更加密切的联系。要从政治教育去提高红军的自觉的纪律”。[3]P21当时,红军大学的政治教育,主要是政治形势、民主政治生活及军民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学校还经常组织学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机联系的教学活动、政治活动和斗争实际的持续锻炼,学员普遍具有了“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度的军事技术与指挥艺术,以及模范的铁的纪律,艰苦奋斗、英勇牺牲、顽强制胜的战斗作风”[3]P189,并明确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深刻认识到革命干部肩负的重担。1933年3月,在瑞金成立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中央党校前身),各班次的课程虽有所不同,但都强化突出了“政治常识”教育首要地位。据学员谭启龙、刘俊秀、肖锋等人回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政治常识”教育,主要包括马列主义理论类、党的历史类和苏维埃运动史类,而马列主义理论类课程是其中最重要的。通过系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员普遍提高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政治能力。

(二)加强政治训练

《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指出,“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4]P86为肃清红军中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我们党加强对士兵的政治训练,把“目前政治分析及红军之任务与计划;土地革命各方面;武装组织及其战术;三条纪律建设的理由;红军白军比较;共产党国民党比较”等19条内容作为加强士兵政治训练的材料,训练的主要方法包括“上政治课、早晚点名说话、集合讲话、个别谈话、怎样做新兵及俘虏兵的特别教育、青年士兵的特别教育”等8个方面。在“红军的宗旨”教育材料中,就包含了“红军与白军所以不同,此点对俘虏兵要详细讲;红军与土匪所以不同;红军三大任务”[5]P103-107的内容,确保红军在政治方向上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加强调查研究能力培训,从理论与实践上解决苏区干部的能力问题

调查研究是唯物论的要求,体现的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也是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在干部教育中坚持的优良传统。

(一)毛泽东以身示范并指导开展调查研究

毛泽东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不仅亲自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而且还指导干部如何开展调查研究,帮助干部提升调查研究能力,为我们党树立了光辉榜样。毛泽东在深入实际进行社会调查的同时,不仅注重对干部教育情况的调查及经验的总结,而且还善于把总结来的宝贵经验指导干部教育工作实际,从理论与实践上解决了苏区干部教育中的能力问题。他还亲自担任苏维埃大学的校长,并经常在一些学校上课,指导学员如何开展调查研究。为给苏维埃大学准备调查研究的相关教材,毛泽东深入长冈乡和才溪乡调研,总结了两个乡苏维埃政府的工作经验,撰写成《乡苏怎样工作?》一文,并在苏维埃大学向学员作系统讲授。为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提高干部调查研究能力,他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著名论断,并就“调查的技术”提出,“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调查会到些什么人、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要定调查纲目、要亲身出马、要深入、要自己做记录”七个方面的问题和需要掌握的技巧。[4]P116-118张闻天传承弘扬毛泽东的风范,在作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区苏怎样工作?》一文,在苏维埃大学亲自为学员讲授,指导干部如何加强基层苏维埃政权建设。

(二)将调查研究制度化常态化

在毛泽东的大力倡导和示范作用下,红四军的调查工作也逐渐开展起来。为推进调查研究工作常态化,切实提高红军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毛泽东规定社会调查作为红军及各级苏维埃政府的一项工作制度,要求红军政治部制订包括群众斗争状况、反动派状况、经济生活情况和农村各阶级占有土地情况等项目的调查表。红军每到一处,首先是调查并弄清当地的阶级关系状况,再制定符合群众实际需求的政策和举措。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提高了苏维埃政府的工作效能,促进了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

(三)组织开展社会调查

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第1期高级班学员,在校学习3个月后,就被安排到苏区最南的山镇、斗争形势十分艰苦复杂的粤赣省会昌县筠门岭开展为期1个月的实习,协助前线开展各项工作。高级班学员曾分成3个小组,在当地党组织的带领下,翻山越岭步行到筠门岭,分别到会昌县招财区、筠门岭和县直机关开展社会调查,其中一组学员还深入到独立营、政府机关、群众团体及群众家中作详细调查,以掌握他们的经济情况、政治倾向等。调查期间,他们运用毛泽东阶级分析的方法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区会查出了隐瞒成份、偷留暗田、营私舞弊和地富破坏等方面的问题,帮助群众解决了生活困难问题,调动了他们支前参战的积极性。[6]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学员进一步了解了边区对敌斗争情况,增强了自身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三、加强科学决策能力培训,做到善于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

科学决策能力,强调的是干部的战略眼光和大局观念,强调的是工作的方式方法,要求做任何决策都具有战略眼光,做到善于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

(一)加强国际国内形势学习教育

干部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必须站在政治和全局高度,增强“识势”之明、提高“布局”之能、掌握“干事”之道,牢牢把握谋划和推进工作的正确方向。1933年11月,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编审局编印了《理化常识》(供一个月的训练班用)课本,以加强干部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学习和了解。课本对中国的领土及苏区面临的形势介绍说,“目前的中国已经不完全是半殖民地,而是半殖民地的两极化,是一为苏维埃化,一为殖民地化。”[7]P209关于“苏区经济政治的大概情形”,课本介绍说,“经济方面:消灭了地主的剥削,削弱了富农,工农生活已大大的改善,但在目前还是小生产占主要地位。”“政治方面:工农掌握政权,地主资产级已赶出在政权之外,帝国主义国民党统赣完全推翻了。”[7]P210课本还介绍了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的情况,“日本帝国主义在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起占去的东三省、热河及河北的北部等四省份,已成为直接统治的殖民地。法国帝国主义事实上占领云南、贵州。英帝国主义事实上占领西藏、西康,在名义上还是国民党的领土。”[7]P210并指出,“以上的复杂情形,正表现出中国还是向苏维埃和殖民地两条道路进行,每一个地方属于国民党的,都不应该认为是完全的实际的属于国民党。”[7]P210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干部学习和了解苏区当时面临的复杂形势,为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打了基础。何长工在《回忆红军大学》一文中说,“我们的军队受到的是国际主义为宗旨的教育,是以认定全世界工人利益一致为主旨的教育,以上的指示训育了我们的干部,使之具有政治远见的真正国际主义的胸怀,不是只拘守于眼前的、狭窄的、保守的圈子内,局限于束缚于一偶,而是要用追求新事物的知觉,负起民族与社会解放的重任。”[3]P189

(二)加强重要工作的指导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维埃干部就必须要“学习怎样管理苏维埃政权,怎样管理自己的国家,”“学习管理自己国家的方法,学习乡苏怎样工作,区苏怎样工作,苏维埃怎样领导广大群众进行革命战争”,[3]P228-229对重大事项作出科学决策,确保苏维埃政权的稳固。中央苏区时期,查田运动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管理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一项重要工作和重大举措。从1933年2月开始,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中央苏区广泛开展了查田运动,以彻底肃清封建半封建势力、巩固苏维埃政权,但在查田运动期间,由于推行“左”倾政策,不仅过分打击了地主、富农,严重侵犯了中农利益,而且破坏了农业生产,损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根据地严重缺粮,“扩红”遇到障碍,加重了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因此,对如何科学正确地开展查田运动,中央加强了干部在查田运动中进行科学决策的培训。1933年11月13日,中央农业学校印发中央教育人民教育部编的《土地问题》学习培训材料。关于“怎样实现查田的策略”,材料指出,“(是)以工人为领导,依靠贫农,联合中农,削弱富农,消灭地主,使土地革命的利益完全落在中农贫农工人身上。”“就是正确的分析阶级和广(泛)的发动群众,分阶级要分得清楚,不论是一个地主一个富农,要把他们过去的剥削情形查得明明白白,不只是查剥削的性质,还要(查)剥削的多少和剥削的时间还怕不够,更要查他的生活情形,这样才能使本人服罪,使群众满意。”[7]P183这对苏区干部在查田运动中作出科学决策,作了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指导,避免了“把地主弄成富农,富农弄成中衣,做得不彻底或把中农弄成富农,富农弄成地主,使得群众害怕查田”,阻碍查田运动。对怎样分析阶级、什么叫地主、什么叫富农、什么叫中农、什么叫贫农、什么叫工人,材料也作了明确说明。比如,对什么叫中农,材料规定,“中农用自己的劳动力自已的工具耕种自已的土地,这土地所有权无论是自已的或别人的,一般说来中农不剥削人也不被人剥削,但这样的标本是少见的,中农或是有少数的剥削或被人剥削,但不是主要的。”[7]P183-184通过学习培训,苏区干部提高了科学决策能力,减少了在查田运动中的偏差,支援了革命战争,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四、加强攻坚克难能力培训,弘扬斗争精神,保持革命斗志

中央苏区在国民党的包围、封锁和“围剿”下,我们党更加注重对干部进行攻坚克难能力培训,鞭策激励干部弘扬斗争精神,保持革命斗志,勇于克服困难。

(一)艰难办学环境砥砺学员攻坚克难

由于国民党的长期封锁和反复“围剿”,苏区军民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难以保证。即使在这种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政府领导人始终保持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的风骨、气节和胆魄,不但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没有条件就积极创造条件,使苏区干部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可以说,“红大”是在与一切困难搏斗中生长起来的,它冲破过前途上的障碍与困难,如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开始缺乏经验,摸索试探等困难,以及外部袭来的反革命阴谋破坏等困难。[3]P190当时,红军大学没有校舍,就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祠堂、庙宇、没收来的土豪劣绅的房屋,以及修理好的废旧房屋等来解决。同时,红军大学还发动、组织广大师生自己创办军人书店、军人合作社、畜牧场、碾坊、园圃等学习、生活设施。[3]P191当时各个学校都缺乏教材,学校领导和教员就想办法解决。为解决中央农业学校教材缺乏问题,年过半百的徐特立不辞辛劳,白天深入农村调研,晚上撰写教材,最后编写完成了《农村常识》《植棉经验说明》两本教材;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师生,则是自己动手编写和出版书籍,供学员和其他同志阅读。艰难困苦,对学员是一种很好的培训,它就像磨刀石一样,砥砺学员攻坚克难,使学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茁壮成长,最终历练成为了管理、军事指挥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优秀干部。

(二)注重培养学员战胜困难的意志力

为教育引导学员节约每一粒粮食,大力支援前线,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食堂“采取‘两稀一干’的办法,即: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干饭,而且每顿计口下粮,采取份饭制”[8]P66-67。据李坚真回忆:“党校生活十分艰苦,甚至连食盐都吃不上。为了下饭,我们有时买点辣椒,在火盆上一烧,放在饭碗底下,偷偷地吃。”[9]P19关于学员在第五次反“围剿”时的学习情形,教师成仿吾回忆说:“学员没有课本,学习全靠听、记和讨论。形势好,就在教室里讲课;形势一紧张,就要上山钻树林子,头戴草编的伪装帽,随时准备转移,一边还要听课记笔记。”[10]P271面对严峻形势,学校组织学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屋前院后开荒种菜,使蔬菜自给有余;课间休息期间,学员就下田同当地老俵一起犁地、插秧等。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越是艰苦环境、吃劲岗位,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磨砺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毅力,增长干部的能力。据何长工在《二十几年前的红军大学》中回忆:“红军大学所培养的干部,……他们向敌后之敌后进军,远离根据地,去创建游击根据地,繁殖革命力量,既不怕分割,也不怕打散,既会进攻,又会退却,既能争取一切条件打胜仗,又能从容不迫地处理各种不利的情况转而开展有利的活动。”“红军大学的学生是严寒中的松柏,不是温室里的鲜花。他们经得住大兴安岭零下四十度的酷寒,也经得住太平洋上的十二级台风。”[3]P193-194

五、加强应急处突能力培训,随时应对战时各种突发事件

中央苏区因处于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和长期封锁之中,我们党特别注重加强对干部的应急处突能力训练,使其在遇到风险和突发情况时,能够随时应对战时各种突发事件。

(一)加强军事演练

为应对国民党反动派频繁的军事“围剿”,中央政府提出“工农群众军事化”和“军事行动系统化与集中化”要求。党校学员自然也不例外,学员入校后,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须完成政治学习和军事学习的双重任务。红军大学,为提高学员应急处突能力,注重加强各种军事演习,由学员分工做出演习想定的计划,组成演习指挥集团,调配一定战斗部队由其指挥。指挥集团和部队分成“红军”和“白军”两个敌对阵营。这种实兵演习和战场一模一样。“红军”的指挥人员、参谋长等,在“白军”突然进击下,兵力怎么布置、怎么下定最后的战斗决心,就如同大敌当前一样,锻炼学员在紧急状态下迅速处置,取得胜利。[3]P195

(二)开办应急培训班

为完成粉碎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新任务,争取战争全部胜利,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创办苏维埃大学,计划招收一千五百余学生,初分普通班与特别工作班(土地、国民经济、财政、工农检察、教育内务、劳动、司法等八班)。同时,苏维埃政府除了应对国民党一次次“围剿”外,还要面对自然灾害、疫情等多重危机。据《红色中华》报等资料记载,从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到1934年10月开始长征的三年时间,中央苏区先后发生了五次大疫情。为预防重大疾病发生,增强应急处突能力,苏区加紧培训卫生防疫队伍,专门创办了军医学校(后改为卫生学校),办学规模从培训20人增至200余人。[11]P2309为充实卫生员队伍,1932年12月中革军委下达《关于开办卫生员训练班的训令》,要求每连选送一名负专责的卫生员,开展为期两周的培训。[11]P1850针对1934年春在红军中发现痘疮、肺炎、脑膜炎等急性传染病及鼠疫,中革军委立即下发了《关于严防春季时疫办法的训令》,开办了卫生训练班,立即进行群众卫生教育。傅连暲根据毛泽东“我们应该训练自己的军医”指示精神,将中央红色看护学校升格为中央红色医务学校,学员主要是红色看护学校毕业生中成绩最好的学生,其次是新招收的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学生。学制一年,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外科学、内科学、急救学、处方学、药物学和绷带学等课程。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与中央红色看护学校相比,一是学制延长,二是教学内容更深,三是师资得到了充实,四是更加规范的教材。

六、加强群众工作能力培训,确保党的根基血脉力量始终扎根于人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2]做好群众工作,始终是我们党的工作的关键,也是每一个干部必须始终要掌握的本领。早在1933年8月10日,《中央组织局关于党内教育计划致各级党部的信》提出,“训练一般支部同志,教育他们懂得:‘支部工作应该怎样做’。不要空讲原则,而要联系目前支部的几个主要工作(如扩大红军、查田运动、经济建设)来讲授,主要的目的是使得我们支部同志都了解支部应该怎样去做群众工作。”[3]P214

(一)加强土地工作培训

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主要在于土地问题。土地政策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国革命的成败。在土地政策上,在我们党创建初期,党内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右倾,只注意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二是“左”倾,只注意工人运动,忘记了农民群众。两种倾向都脱离了中国的实际,使革命事业遭受了挫折。[13]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党注重加强干部对土地问题的理解和对土地政策的正确贯彻。1933年11月13日,中央农业学校印发《土地问题》学习材料,供短期训练班用。关于“中国土地的关系”问题,材料指出,“中国土地的关系是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的特性是土地剥削资本联系着的”,并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土地关系异常复杂,土地革命成为中国整个的阶级斗争,所以正确的解决士地问题是苏维埃运动的中心问题。”[7]P179-180材料还对“中国土地革命的产生”“土地革命的重要意义”“土地革命的路线和策略”“没收分配的实际办法”“查田运动”进行了具体说明和指导。比如,“没收分配的实际办法”指出,应该没收的土地为:“豪绅地主及大私有的土地;祠堂庙宇公堂的土地;反革命分子的土地但要分别首徒和成分;富农的土地必须没收,但没收后可以分给他们以坏田;分给中农贫农苦力工人红军,在农民同意之下可以分给失业的独立劳动者;保存公有水利森林矿山牲场公共使用的房屋外籍红军公田。”[7]P181-182关于“查田运动”的目的和意义,材料指出,“查田运动能使基本农民和农村工人更进一步得到土地革命的利益,就更加强了他们的积极性,更巩固了贫农团和雇农工会的组织,在斗争中增加了大批积极的新干部来充实和巩固苏维埃的组织更有力量来动员,更能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同时把一切冒充贫农中农的地主富农完全清查出来,洗刷一切混入党和苏维埃的地主富农的暗探,国民党‘围剿’时候的内应及用怠工的方式暗地来破坏动员工作的阶级异已分子。”[7]P183这些有针对性的培训,使苏区干部正确认识了中国革命中的土地问题,正确贯彻了中央的土地政策。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认真汲取经验教训,紧紧依靠农民,在广大农村建立根据地和工农民主政权,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调整政策,具体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使中国革命能够坚持和发展,并取得最后胜利。

(二)加强农业建设干部培训

农业生产是苏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培养农业生产干部,帮助群众搞好农业生产,不仅是增强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密切联系千百万人民群众,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重要保证。1934年3—4月间订定的《中央农业学校简章》第一条提出,“为着苏维埃农业建设的需要,建立中央农业学校,以培养农业建设中下级干部;搜集苏区农民群众经验和农事试验场的经验,加以科学的整理,广泛进行一般农业技术传播。”第二条提出,“根据第一条的任务,中央农业学校(简称农校)附设农事试验场及农产品展览所,进行以下的工作:农事试验场和农产品展览所试验和研究的结果,定期的临时的向全苏区农民群众作报告。随时注意纠正苏区农民群众对于农作方法上的错误,用来教育群众,同时教育学生。搜集选择优良的农作物种子,经过试验场的试验,将所得的经验发动群众进行育种,以供给苏区各种优良的种子。”“关于主要农作物的病害、虫害的预防法及临时消灭法,利用农民的经验和苏区物质条件之可能,决定具体的办法,随时向群众作报告。”[3]P233-234同时,中央还加强对农业学校的领导,建设高质量农业干部队伍。徐特立在担任代理教育部长、列宁师范学校校长的同时,还经常到中央农业学校去指导工作,为农校编写《农业常识课本》,加强对农业干部的学习指导。在苏区党和政府的领导及农业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苏区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连续几年增产,有力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确保了苏维埃政权的安全。

(三)加强群众纪律教育

铁的纪律,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党和军队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当时,我们党领导红军的主要任务是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由于红军队伍成分复杂,要做好群众工作,就必须经过政治训练和严格的纪律约束。1934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编的《红军识字课本》里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要以身作则,做群众的模范。”[7]P1521932年4月闽粤赣军编的《红军识字课本》设立了“三条纪律”“八项注意”的学习内容。“三条纪律”为:“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工农贫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并要求“红军官兵伕都要遵守”。“八项注意”为:“上门板、捆禾草、买卖公平、说话和气、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搜敌人腰包、不乱屙屎尿”,并规定“大家要实行”[7]P154。在党的领导下,红军时时、处处模范地遵守群众纪律,对团结人民群众,加强红军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加强干部群众观念教育

我们党在早期革命过程中,很多革命者对革命道路的认识还比较幼稚,不信任群众,认为向大中城市进军是革命唯一正确的选择。三大起义失利后,途中出现了大量脱队、反水现象。一些人之所以迷失了方向,主要在于没有看到革命背后坚强的群众后盾。[13]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党注重加强干部的群众观念教育,以团结广大人民群众、铸成中国革命胜利的“真正的铜墙铁壁”。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编印的《红军教育与管理》,在“教育管理的目的”中指出,“红军是苏维埃政权最重要的保护者,他是阶级的军队,是工农群众的武装,他在精神和任务的执行上,既与旧军队根本不同,在他的教育上和管理的目的也完全相反,因为红军的教育与管理是应根据红军的苏维埃任务与劳苦群众的阶级任务来决定的。”[7]P159关于“教育管理的基本观念”提出,“红军在组织上,无论指挥员、战斗员,都是劳动群众的阶级组织,这种军队是历史上最有觉悟的阶级组织,他在上下级的关系上和互相间的关系上,都是异常亲密的团结的,犹如一个人一样,绝对不容许有官僚主义和军阀残余的习惯,以及派别的小团体主义的倾向。”[7]P160在“红军中教育管理应注意的具体事项”中提出,“加紧劳动群众的阶级教育,以坚强政治基础。”“巩固阶级同盟(工农政权)”。[7]P160-161在“教育者的性能”中提出,“熟悉群众生活,随时对士兵发出同情言词,以吸引群众的心理。”[7]P161

七、加强抓落实能力培训,确保党的各项政策落实落细落地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好落实,是干部工作的根本。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看落实。

(一)课堂讲授抓落实的方法

为提高学员的抓落实能力,苏区各级干部学校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1934年,毛泽东在苏维埃大学上课时,就乡苏维埃如何提高工作落实能力作《乡苏怎样工作?》的专题讲授,指出,“乡苏维埃(与市苏维埃)是苏维埃政权的基本组织,是苏维埃最接近群众的一级,是直接领导群众执行苏维埃各种革命任务的机关。”[5]P343在乡苏维埃“代表会议的工作”方面,毛泽东指出,“每次代表会议只应有一个主要的问题,此外,可以有一个两个次要的问题。”“讨论的问题要实际化。比如讨论春耕问题,要分出‘发展劳动互助社’,‘发展犁牛合作社’,‘耕田队怎样优待红军家属’,‘增加肥料’,‘多犁多耙’,‘开荒田荒山’,‘修理陂圳池塘水车’,‘种棉’,‘多种黏谷少种糯谷’,‘多种杂粮蔬菜 ’等项。”[5]P348有了正确的方法指导,干部就能够在完成工作时少走弯路,确保党的政策快速准确地落实落细落地。

(二)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辅导

由于“革命战争的激励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4]P119为完成这项艰巨任务,1933年8月12日至15日,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报告,就如何落实“迅速地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对干部进行专题指导。就怎样“从组织上动员群众”这一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毛泽东郑重地提请“各级政府的主席团、国民经济部和财政部的同志,要把发行公债,发展合作社,调剂粮食,发展生产,发展贸易这些工作,经常地放在议事日程上面去讨论,去督促,去检查。”并强调“要经过以村子、屋子为单位的群众大会去做经济建设的宣传,在宣传中要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讲得十分明白,要把改良群众的生活,增加斗争的力量,讲得十分实际。”[4]P119-126

(三)深入基层帮助落实各项工作

除课堂讲授外,苏区各级党校根据教学实际进度,结合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任务,组织学员经常深入基层帮助开展和落实各项工作,使学员在实践中提升工作落实能力。比如,“扩红”工作。随着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深入,党校学员就参加到“扩红”工作中,落实“扩红”任务。像李坚真等人“就被派到福建省长汀县去扩大红军”,并圆满完成了任务。而肖锋等人则被派到瑞金下肖区“协助下肖区少共区委做红五月扩红工作”,为全区顺利完成扩红任务作出了贡献。[14]

八、结语

中央苏区时期的干部教育注重加强干部的能力培训,以随时应对战时需要,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需要,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效性。正如《少共中央局 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联席会议——关于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务与团对教育部工作的协助的决议》指出,“目前教育工作的方针与任务,应该从估计在战争的环境与苏维埃政权之下的观点出发,这就是说应当把教育工作为着战争与广泛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教育观点出发,把教育为着战争,就是说满足战争需要,用教育工作帮助战争的动员、战争的发展”。[7]P93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央苏区时期各级党校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心任务和革命斗争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眼提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培养锻造出一大批适应当时革命形势不断发展的、工作能力强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取得革命最后胜利提供了人才保障。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实行的丰富多样、务实管用的干部教育方式方法,为新时代进一步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提供了丰富营养和镜鉴。

猜你喜欢

苏维埃苏区红军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爱听红军的传说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川陕苏维埃铜币伪品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