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3-01-11蒋红卫
■ 蒋红卫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助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注重新意,优化课堂导入环节
“导入”既是课堂教学初始环节,也是一种思想,有效的导入具备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渴望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以导入环节的优化为第一要务,能够优化课堂导入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创造出具备特色的、具有新意的导入情境,提升语文阅读课堂的吸引力,激活学生的兴奋点,让高中生对文本阅读产生努力探索的意愿。
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的导入中,教师抓住了这篇文章中主人公的滑稽与夸张的外形特征,设计出了别处心裁的导入方式,当上课铃声响起之后,学生只看见老师装着一件非常长的黑色大衣,大衣的领子立起,将脖子遮挡的严严实实,头上带着一顶黑色的帽子,帽子不仅遮挡住了头顶,还盖上了耳朵、额头,黑色的墨镜下看不见眼睛,手拿一把黑色的打开的雨伞,胳膊下夹着书本,低着头口中念念有词地说着:“这节课不知道能不能顺利地度过,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学生们看到老师的这种装扮、神态、动作,不禁大笑起来。教师的这种别出心裁的导入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对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以及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借助表演的方式,将故事中的人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在表演之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有关这样一个人的故事,他总是将自己装在‘套子’里,在他的身上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或荒诞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通过阅读去探索吧!”
二、以生为本,优化文本细读教学
文本细读是指认真、精细的阅读、解读文本内容,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深度剖析,在文本细读的教学中,要求读者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亲历、情感经验进入到文本故事的世界之中,与作者实现情感的互动、心灵的碰撞。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文本的含义是多层面的,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是多样化的,对此,需要教师优化文本细读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能够通过有效地指导与引领,让高中生在文本细读中获得个性化的讲解,学会独立解读文本,在亲身参与的文本细读学习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教学中,当贾母询问黛玉是否读过书的时候,黛玉的回答是“只刚念了‘四书’”,而在宝玉问出相同的问题时,黛玉的回答却是:“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对此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黛玉在贾母、宝玉询问自己是否读过书的时候,给出的回答不同?”由此促使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思考,为学生创造出独立思考的机会与空间。黛玉前后两个差异巨大的回答,是这篇文章解读中的一个关键点,学生们可以循着这个关键点去寻找答案,追寻前因后果,发现黛玉的巨大转变是因为贾母对女孩子读书持有反对意见,贾母表示:“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瞬间让寄人篱下的黛玉明白了外祖母的态度。通过对这个关键点的解读,可以让学生看到黛玉的聪慧,也体会到了黛玉在寄人篱下生活时的小心翼翼、处处谨慎。又如,在《鸿门宴》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提出几个具有争议点的问题:(1)项伯夜走见张良、刘邦,为刘邦开脱,难道项羽就一点也没有怀疑项伯的动机吗?(2)即便沛公走了小路,达到席间也至少要1-2个小时,这段时间项羽岂能干等刘邦而不追问?……鼓励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后,提出自己的讲解与看法,以此培养学生敢于表达、大胆假设、勇于质疑的学习习惯,获得独特的阅读学习体验,从而促使高中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成为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三、增加阅读宽度,适当拓展与延伸
活用“教材”是新课改下对教师提出的更高标准要求,与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相比,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学生自身的文化积累,都需要高中生接触到更多的阅读内容。但是,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纳入的阅读素材始终是有限的,对此,需要教师立足于教材中的文本内容,适当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高中生的阅读宽度,让高中生在课内与课外结合的阅读学习中,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作品的写作背景,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有时写作背景的价值远远超出作品的本身,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给出的文本内容,还有引领学生从多种途径搜集作品写作背景的知识,了解作品背后的时代发展、朝代更替或美好的故事,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与体会。如在《六国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资料搜集的任务,学生在写作背景资料的搜集中可以了解到宋朝的时代特点以及在那个时代出现的英雄,例如辛弃疾、岳飞等英雄人物都是在宋朝出现的人物,在学习辛弃疾、岳飞的诗词时,将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也有助于学生攻克《六国论》中的学习重难点。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之间的关联,拓展与延伸阅读空间,如在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之后,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继续阅读《水浒传》,让学生在名著作品的阅读中,增加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了解程度。在经历在整本书的阅读之后,可以增加学生对故事中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情节安排的分析与理解程度,不仅拓展了阅读的空间,也增加了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
四、重在点睛,优化课堂总结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按照教学目标完成阅读内容的讲解,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课堂总结”同样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其中的“收口”与“点睛”都是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有效的课堂总结就可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可以升华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拨开迷雾、诱发兴趣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获得思想与情感体验的升华,达到意犹未尽、余音绕梁的效果。
以《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作者通过在荷塘走一遭的描述,表达了自己享受宁静之美,并在荷塘面感悟人生,体物畅怀的深厚意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作者的修辞手法运用描述,能够通过文本的阅读,了解到作者表达的淡淡忧愁、淡淡的喜悦,那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课堂总结:“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描述了夜游的动机、联想,从出门、观景到回家的线索十分地清晰,语言运用唯美,景色描写传神,运用了比喻、通感、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体现出了荷塘月色的一种朦胧之美,表现出了作者的那份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在课堂总结中,教师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出发点、文章叙述线索、语言运用妙处、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情感等等,帮助学生在课堂总结中明确了知识内容,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明确主题,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明确的知识体系的作用。
总之,阅读教学的优化是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需求,特别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更加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能够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以及学情,优化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高中生阅读学习水平的提升。